甘肃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730500) 王红珍
[摘 要]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以“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知识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模型思想 圆锥的体积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9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力求构建数学模型。下面就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谈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师(课件出示):小麦丰收了!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麦堆近似于圆锥),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直径,给小虎出了一个难题——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这下难住了小虎。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1: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旋转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3: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你说的很准确!仔细观察,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生4: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完全重合。
生5:它们的高相等。
师: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生6: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
生7: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或4倍。
集生活味、数学味、趣味性与挑战性为一体而创设的情境,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通过猜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直奔主题。
[片段二]参与探究,自动建构数学模型
师: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验证猜想。
生1: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2: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3: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4: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四次多一些……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5: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为了克服实验误差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的影响,教师及时进行课件演示,通过比较、分析、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片段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1.基础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综合练习:麦堆的高为1.2米和底面直径为4米,求麦堆的体积。如果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拓展练习: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基础练习是圆锥体积公式的直接应用;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还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练习设计突出了实效性、层次性和生活性,力求落实“下要包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理念。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建构了数学模型。
1.猜想验证——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总结,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亲身经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导出公式:V= ■Sh。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