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中心小学(222041) 段俊丽
数学学科是一个具有高度链接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呈现螺旋连接上升情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所教学的阶段,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大数学观,为学生下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什么是“大数学观”呢?简单来说就是不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传授、研究上,而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数学教学,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生活实际和数学的融合,强调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教师心中有数学知识的清晰脉络,并能够根据这个知识脉络,来调整和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建立大数学观的意义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多的注重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但是作为数学教师仅仅做到这些就够了吗?放眼我们的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真地设计各节课,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到课堂检测题都再三斟酌推敲,基本都能够顺利完成各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大部分教师不能把某节课的知识点放到整本书中去考虑,不能放到整个小学阶段去考虑,不能放到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去考虑。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数学,让学生有清楚的数学知识脉络,从而知道数学知识从何来,又要到哪里去。
二、建立大数学观的策略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
首先,教师应该研读整本教材。教师拿到某个年级的数学课本,应该把整本书的内容仔细通读,明白每节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作用,要明白这节课的知识点的基础是什么,它在为什么知识点做铺设,从而在讲课中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众所周知,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数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教师不单要让学生看懂数学语言,还要会用数学语言来叙述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例如,数学不但有文字应用题,还有图表题应用题、列式计算题等,这些都是数学语言不同的表述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不但能看懂文字,还要能看懂图表。例如:下表是某童装厂去年完成产值的情况统计。(单位:万元)根据表中已有的数据,将表格填完整。
这道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明白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未知条件。
(二)在问题设计上要能够突出数学的本质,放宽数学的外延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思考的科学,只有学生的思维参与了数学学习,数学才会有意义。例如,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不能停留在只让学生知道圆的定义,圆的有关概念,圆直径、半径的条数等上面,还要采用直观形象的问题,让学生建立对圆性质的整体认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井盖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自己梳理出了圆的一些特性如:圆形井盖不容易掉下去;便于运输;圆形比较好看;可以节省材料等。教师从这些结论中筛选出与圆的特性有关的结论,加以深入讨论。如井盖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呢?教师让学生继续讨论。这里教师应该清楚自己设计的问题就是圆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圆的直径一样长,无论怎么转动都一样,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很缜密,但是却体会到了圆的性质。探讨出这个结论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让学生探究出圆中各种关系,因此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处,让学生清楚圆直径、半径的关系,圆的对称性等,从而为以后的几何认知打下基础。
大问题引发大思考,外延大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整个数学知识体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走,看得见这个相关知识的“未来”,只有清楚知识的“未来”,学生内心才会清晰。
(三)把数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理念
大数学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用数学的理念。任何知识最终都要落实到应用上,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理念,不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推进数学中的大数学观。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苏教版五年级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给学生出示两组照片,一组没有排列规律,很凌乱;一组有排列规律,很美观。让学生直观感受规律排列的美感。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问题:要把一个图案粘贴在瓷砖上,有多少种贴法?学生通过图案设计,加深了应用数学的感受,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教师不但自己要建立大数学观的教学理念,也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数学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看得见知识体系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大数学观,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