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 投稿来自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5次
  • 评分4
  • 90
  • 0

江苏东海县驼峰中心小学(222313) 陆 敏

数学情景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它能够引导学生顺利走入学习的氛围,吸引学生在知识探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良好的数学情景,能够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相辅相成,生成高效的数学课堂。但是,现在的很多教师为了情景创设而创设情景,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相剥离,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情景创设呢?

一、教学情景创设的意义

首先,教学情景的创设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生成高效课堂,就要在课始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的内容上。情景创设不在于形式的繁复,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例如“图形的认识”(苏教版一年级),上课之初可开门见山:“同学们,图形王国里又来了一些新朋友,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它们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图形王国、新朋友、认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会对他们产生积极作用,怀着对图形王国的好奇,对新朋友的期待,学生就会在期待、渴望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有一个和谐愉悦的开始。由此看来,把一些教师平常使用的语言稍加修饰,就能把学生的感情融入其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完成的欲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渴望挑战、渴望成功、渴望任务的完成。只有在渴望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百分之百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渴望成功的情感驱动学习,并体验自己以及小组合作的成功喜悦。如教学“统计”(苏教版四年级)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我市中心街商场地段经常堵车,经常一堵就是一个小时,市民都很有意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和交通在这个地段修建了立交桥,市长为我们提供了本路段一分钟的录像,请同学们帮忙统计1分钟内通过路口的车辆,并通过你统计的数据分析现在还堵不堵车?学生得到了信任,都希望自己统计的数据正确,因此积极地对车辆数量进行统计,可是结果五花八门,统计失败。教师进一步激起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说:“看来我们完成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把这个任务退回去吧。”学生急忙制止,要求再试一试,此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才能统计得准确?学生最后想出了一组数一种车这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最后,情景创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数学知识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相联系,让数学知识更形象、生动、具体。如“平移和旋转”(苏教版三年级)可采用学生熟知的游乐场进行创设:“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今天跟老师到这个游乐场去看看,好吗?”“你去过的游乐场和今天这个游乐场中好玩的东西一样吗?都有哪些一样的,哪些不一样的?”课件演示游乐场中的转椅、旋转木马、摩天轮、火车、缆车等。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项目,引出旋转和平移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情景创设的原则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要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这些熟悉点入手,学生才能轻松理解知识。例如“轴对称图形”(苏教版三年级),教师从生活中收集一些学生熟悉的图案,如纸飞机,蝴蝶,树叶、门等,从这些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抽象出对称图形的概念。

2.设计学生乐于尝试的情景,让学生运用和熟练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要用于生活,枯燥的练习只能增加学生计算的熟练度,只有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例如学完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设计“小小超市”购物情景,规定每件物品的单价,让一部分学生做顾客,一部分学生做收银员,这样就达到了对乘除法的练习目的。

3.设计直观演示的教学情景。

数学中有些应用题学生不易理解,例如相遇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和模拟相遇的过程,通过实际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情景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游戏和故事,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个特点,用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商不变的性质”(苏教版四年级),可以通过狐狸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引入:“猴子摘了一堆桃子,为怎么分吵得不可开交,就找来了狐狸。狐狸说:‘4只猴子,拿出8个桃子,每人2个吧。’猴子说太少了。狐狸又说:‘那就拿出80个桃子给20个猴子分吧。’猴子仍然嫌少。狐狸只好说:‘那就拿出800个桃子,分给200只猴子吧。’猴子一听,高兴地走了,狡猾的狐狸偷偷地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狐狸为什么笑吗?”

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讲课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