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数学课堂上闪烁

  • 投稿蜡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96次
  • 评分4
  • 53
  • 0

陕西靖边县第六小学(718500) 王 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结合我校“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研究,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定式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常常对遇到的问题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做出判断,结果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或“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思维定式比没有思维更可怕。”可见,打破思维定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敢于求异、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又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右图):“S正=5平方厘米,S圆=?”求S圆一般要先找出圆的半径,面对这道题,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因为他们无法求出圆的半径。而实际上,S正就是圆半径的平方,根据S圆=πr2,只要用5平方厘米乘π就可以求出S圆=3.14×5=15.7(cm2)。我们在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如一题多变:把一根长8米的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则甲、乙两段各多少米?

一变:把一根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已知甲段长4.8米,则乙段长多少米?

二变:把一根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已知乙段比甲段短1.6米,则甲、乙两段各多少米?

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一道题的多种变化,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对比新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越是丰富和牢固,他的学习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启迪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在思维的连续性上有断层之感。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归纳出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割补、拼合等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使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我启发学生:“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大家能否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推导出它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温故知新,学生就能启动有效的思维投入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中去。

此外,教师若能科学、灵活地预设课堂练习,让每一道题都有训练点及延伸的空间,那么这样的习题将让课堂不再是题海茫茫,而是精彩纷呈。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课中,我设置了以下一组习题。

1.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那么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本题隐含等底等高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2.如下图,在一面墙的周围筑一圈篱笆,已知篱笆总长度为40米,求这块篱笆围起的平行四边形土地的面积。

(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如果围成如下图所示的直角梯形,求梯形土地的面积)

3.下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通过这组习题的训练,学生对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印象深刻,能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三、注重想象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敢标新立异,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问题。

学生认真分析后,给出了很多材料,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阴影部分的面积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巩固了数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给出了从多材料,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很独特,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认知规律,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把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落到实处。

四、巧设课堂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有问题才需要思维,问题的发现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过程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敢问、乐问、善问的习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在3、4、5、9、11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一个数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出现以下答案:(1)4与众不同,理由是3、5、9、11是奇数,而4是偶数;(2)11与众不同,理由是3、4、5、9都是一位数,而11是两位数;(3)3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乘1都不等于3,只有3乘1等于3;(4)4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的数都不是2的倍数,只有4是2的倍数;(5)4与众不同,理由是4与左面的3和右边的5都差1,而其他的数与相邻的两个数不都是相差2……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这样就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师要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学上的探索者,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让创新思维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童话般的数学王国里快乐成长,迈向成功的未来。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