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九龙小学(210035) 张 薇
【预设情节1】认识分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创设情境:今天宝宝和贝贝要去秋游,妈妈给他们准备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你能帮他们分一分这些食物吗?
课件演示:一个蛋糕被平均分成两份的动画过程。把哪一份分给宝宝?哪一份分给贝贝?这样分公平吗?
(学生通过观察大屏幕,再小组交流讨论:蛋糕的一半在哪?另一部分又在哪?)
思考后的情节:
师(事先准备了一个蛋糕的实物图片):这有一个蛋糕的图片,像老师这样(大约在蛋糕的三分之一处折起)分合理吗?
生1:不合理。
生2:两边不一样大。
师: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请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蛋糕的过程后将其举起)这样平均分了吗?
生:平均分了。
师3:这位同学,你是怎样做到将这个蛋糕平均分的?
生4:我是从这个蛋糕的中间分的。
师:这个关键词说得真好!我们大家一起表扬他。现在来看这个蛋糕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大小一样吗?将其中一份给宝宝,另一份给贝贝,公平吗?合理吗?
生:合理、公平。
师:现在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预设情节2】让学生尝试说说怎样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学生一边说一边指着课件中的画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的时候表达结结巴巴,然后又请另一名学生再次把刚才的过程复述一遍,可是他还是把最重要的怎么分——“平均分”忘记了。显然,学生一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描述的时候又变成:××被分成×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思考后的情节:
当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整个过程的时候,教师一边引导,一边用手指着课件中蛋糕图形被平均分的过程,让图文结合,在学生说完后让全班学生“狠狠表扬”他,并提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要狠狠表扬他?直至学生说出:因为他把关键词“平均分”说出来了,所以老师要“狠狠表扬”他。再问:还有谁想被老师再狠狠表扬的?当另外一学生再次重复要点的时候,再次表扬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预设情节3】课本练习题:第一张长方形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第3个长方形纸条的涂色部分你会表示吗?
生1:三分之一,长方形纸条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生2:第三条是在第二条的基础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所以每份就是整个长方形纸条的六分之一。
思考后的情节:
仅仅按照课本要求完成第二条、第三条纸条的涂色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并没能充分挖掘本题的用意。其实在完成课本的问题后可以继续追问:按照规律,下一个长方形纸条的涂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当学生回答“十二分之一”后鼓励他说出想法。紧接着继续引导:“如果将长方形纸条抽象成线段,将线段平均分成12段,请大家将平均分成12份的长方形纸条和平均分成12段的线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主要用意——利用抽象的思想将实物图抽象成线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小结:运用直观教学,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得出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纠错教学,加深印象。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本节课学生容易犯的是知识性错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建立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适当内容的联系,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
赞赏、激励,发掘闪光点。小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利用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在教学中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对于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有显著效果。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