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朱 芸
所谓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从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体探索、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创新能力。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生命线。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名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设法激活学生这种需要,促进他们沿着科学的轨道探究下去。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前让学生自己任意写一个数,做成教师可以在讲台上看清楚的卡片,并提前算出能否被3整除。一上课,教师看到学生都各自拿着卡片,不知有何作用,便抓住学生这一茫然的时机,指着几个较大数的卡片,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并得到持卡人的肯定答案。学生这下更摸不着头脑,纷纷让老师给予判定。教师马上说:“这个知识点不能只是老师会,更重要的是每位同学都会,我想10分钟之后,大家都可以像老师这样判断自如。”随后借学生的数字开始了新课的研究。
又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了一个问题:两个油翁售油,一个持圆柱形油提,售一元一提;另一个持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油提,售4角一提。你会买哪个油翁的油?你是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这便激发了学生探究的需要。
二、指导探究思路,开放探究过程
因为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操作能力有限,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对问题的分析,掌握探究的科学思路,避免盲目操作、研究。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之后,教师马上进入思路指导阶段:“你可不可以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分,组合成原来学过的一个几何图形?”随后由学生小组自行拼组,教师变成合作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不断开发出不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结果学生展示并讲解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四种图形,且得到的结果都是S=πr2,实现了殊途同归,增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学习“工程问题”时,给出以下三个题:
1.修一条路( )米,甲队用5天可以修完,乙队用20天可以修完,两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
2.一堆煤( )吨,大卡车5次可以运完,小卡车20次可以运完,两车合运几次可以运完?
3.一块地( )公顷,甲车5小时可以耕完,乙车20小时可以耕完,两车合耕几小时可以耕完?
题目出示后,学生采用了五花八门的数据,虽是不同的题目类型,但结果却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规律可循?学生分别研究各小组在黑板上的算式结构,讨论研究其根本问题。在研究的关键时刻,教师提出课题,揭示工程问题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再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利用猜测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急于判断正误,可又无从下手,教师及时揭示“等底等高”的柱锥概念,并插上一句:“分别看看它们能盛东西的多少有关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先灌满圆柱往圆锥里倒,有的则灌满圆锥往圆柱里倒,最后知道了柱、锥体积间存在着3倍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可见,探究性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地、系统地研究数学知识来源的思维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问的方法。”这也符合了施瓦布“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探究性学习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再也不喜欢一味地“听课”了,主动探究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2.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的传授方式
教师把学习时间、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达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的要求。
3.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师生的交流方式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传授方式的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再也不是原来古板的、模型式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而是让师生成为了朋友。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线索,以主动探究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课堂教与学的新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的愿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索”中创新,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最有力武器。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