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借助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7-07-21
  • 阅读量359次
  • 评分4
  • 81
  • 0
[摘 要]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学习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和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验魅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76-02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近年来,徐州市中小学课堂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推出了学讲课堂。整个学讲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讲课堂上,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设计好导学单,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本人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学讲课堂为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时,教材就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早晨起床、吃早餐、从家出发上学校以及到学校时的4幅图画,同时也呈现了4个不同时间点的钟面。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早晨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从家里出发来学校上课?”学生会运用现有的知识回答。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再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每天早晨上学前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让学生在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4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究,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如,“区分接近整时的时间”是“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几时几分的时间观念,即能正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几分,再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走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在上文的4幅图画中,有两个钟面分别显示7:55和8:05,教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钟面的时间具体是几时几分和大约是几时,从而让学生得出7:55和8:05都大约是八时。学生在看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时经常会出现错误,例如“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第三个钟面的时间应是9:55,而不少学生都把这个钟面的时间写成10:55。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钟表模型练习,指导学生将指针从9:55拨到10:00。当学生把钟面指针拨到10:00时,再继续往下拨,10:15、10:25、10:35……在拨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时针位置的变化。当时间是10:55时,学生发现时针接近11,分针也指着11。就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出现错误。

二、重视探究过程,引导建立模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讲计划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课前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探究。

如,教学“十几减9”时,算法多样化是本课时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然现象。在创设情境后,教师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出示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导学单完成任务,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例如探究“13-9”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了不一样的算法: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减(13-1-1-1-1-1-1-1-1-1=4),有的学生用破十法(10-9=1,1+3=4),有的学生用平十法(13-3=10,10-6=4),还有的学生则是想加算减(9+4=13,13-9=4)。这样,最终实现了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即教师不再用固定的算法束缚学生。以上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学讲课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己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学讲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计算方法,并学会优化算法。

三、回归现实生活,拓展探究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教版的教材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认识方向”时,教师首先呈现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充分利用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一生活现象的已有认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对方向的初步认识。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来说一说,早晨当自己面向太阳的时候: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当学生面向东方能够正确判断出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时,教师再让学生面向南方,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前、后、左、右发生了变化: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然后,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一做、指一指、说一说两组相反的方向,再按东、南、西、北的顺序辨别四个方向,让学生初步学会辨认方向的一般方法。最后,教师让同桌的学生面对面站立,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然后比较一下两人说的有什么不同?通过练习,学生认识到:前、后、左、右的方位是可以变化的,面对的方向不同,前、后、左、右的方位也随着变化,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的,不会因为面对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了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有了兴趣,探究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四、加强小组合作,体验探究魅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加深探究深度和加大探究力度,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新知的魅力。苏教版教材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数学活动并感受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教学“测定方向”时,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方向的有关知识,在现实情境中测定方向,确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能正确运用方向词加以描述,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在校园里面确定方向,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教给学生测定方向的方法,讲清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合理分配人员;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各自根据自己的任务带好工具,运用测定方向的方法进行实地观测,确定各个方向分别有哪些景物,并记录所观测到的景物。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让课堂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趣味;少了一些平淡,多了一些激情。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才能学会游泳一样,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在实现学讲计划的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情境创设、回归现实生活,结合教材给学生展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导学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神奇,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亲身经历学习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形成能力,“让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真正感受数学和体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