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三年的磨砺,大多数在中小型民营批发零售企业、仓储货运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沉淀下来的受访对象都走上了中层管理者的岗位
文/魏杰羽
产业界对教育界的影响正在加强,教育界在此时期不断强调高等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特别是高职院校这些年来正是应着这种要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大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在课时、资金和教学资源上的投入。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和产业界不断发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能胜任的,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意识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对某一学科或技术掌握非常精透的单一型技术人才,更需要有跨学科背景、掌握多种知识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并且从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反馈来看,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的熟练和精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从长期来看却会阻碍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得个人的职业发展出现“天花板”效应。
据权威专业调查机构出具相关调研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收入倍增。毕业三年的高职毕业生月均收人为4160元,相比毕业半年时的月收入增加了2270元,涨幅为120%,整体上在毕业三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有56%的毕业生三年内发生过职位晋升,略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52%),有28%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晋升1次,有28%的晋升2次及以上。
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在毕业择业阶段与其他层次学历教育的毕业生相比较而言,具有较明显的择业优势,原因有:
第一,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是以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它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突出对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对急需基层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企业来说,只需投入少量和短期的培训成本既可获得一个可以完全投入岗位的成熟的员工。
第二,高职毕业生入职之初对较艰苦的操作型岗位的接受度比本科生要高,使他们在这一类岗位上的就业优势明显。比如,本次调研的批发零售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和运输快递企业当中的一些操作性岗位(仓管员、开票员、货运员、理货员、划价员、业务员等)几乎都是毕业一年以内的高职毕业生。
第三,高职毕业生的起步薪酬相对较低,对于注重用工成本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具竞争力。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于高职生来说,职业生涯发展有两个明显的阶段。
人职第一年,高职毕业生因为所学知识和技能更贴近生产实际,因此工作业绩很快会在部门群体中突显出来,如果踏实肯干很容易得到晋升机会。通过面对面的走访调研,我们了解到,在这个阶段,受访对象80%经历过短暂的不适应,但基本大多数对象都能够很快克服这一段时期的不适而合格地投入到新的工作角色中去。
经过两三年的磨砺,大多数在中小型民营批发零售企业、仓储货运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沉淀下来的受访对象都走上了中层管理者的岗位。但都坦言,工作压力很大,对整个部门的工作难以完全掌控,综合知识和技能不够用,对快速更新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以及日常工作中需要很多不是自己学习过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等状况。所以,基本上来说,工作四年及以上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受访者在职位上与工作三年的受访者在职位上的差异不大,仅有个别综合素质高,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那部分受访者走上更高职位,承担了更大更多的责任,而多数受访者则停滞不前,难有突破。也就是说大多数受访者遇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经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中层岗位后感觉压力大,无法得心应手,遭遇职业“天花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企业人才需求原因。通过对某知名招聘网站关于物流类中高级管理岗位(采购经理、仓储经理、物流主管以及运输经理)职位职责及要求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对物流管理中高级管理岗位人员的任职要求基本是从三个方面各方面来衡量的,分别是:教育背景、技能与素质以及工作经验。
企业对这类人员的教育背景大多要求不是很严格,仅表示物流、仓储、供应链相关专业教育背景优先。对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特别是职能范围较大的岗位更要求有较全面的工作经验。
在对这部分资料整理和分析后得出,企业所看重的素质依次是: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采购、仓储、物流运营、运输各岗位对技能要求与具体岗位相对应),比率为96%;沟通协调,比率为69.4%;团队协作管理,比率44.4%;办公软件操作,比率41.7%;行业软件和操作系统,比率25%;责任心,比率25%;计划组织能力,比率25%;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比率19.4%;分析判断能力,比率17%;应变和适应能力,比率1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和遴选中高层管理人员时,除对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看重外,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管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专业与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原因。毕业生培养质量衡量标准单一僵化。就业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状况的重要考核指标,这就促使以就业率为招生亮点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毕业生在毕业后三个月内的短期就业率。从而使得整个教育过程几乎都是围绕着怎样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为物流领域的专业人员,使毕业生在物流专业内具有短期快速上岗的就业优势。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论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都至少学习了6~10门专业课程,还不包括各种形式的物流企业现场实习课、校内仿真实训课和专业顶岗实践等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类课程。可是他们却没有来自学校的明确的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安排。这就使得物流专业毕业的人不懂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语言。但是,随着职位的上升岗位的调整,他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牵涉到的部门和人员也越来越多。这都要求他们具有能够适应不同局势、管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智慧。同时,随着经济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的更新也在加速,这使得在学校里接受的诸多训练,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得不再有用。
各高职院校习惯于在现有的专业机制内,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在物流这一专业内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在年轻人的头脑中培养或加深某些才能和态度。而这些才能和态度正是企业在人才提升和选拔时最关注的——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执行力以及创新精神。
第三,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不健全。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自于农村和城市较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父母忙于生计,没能很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长,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孩子全面健康人格发展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缺乏自信并且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态度和行动力的同时,推卸责任和自制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同时,我国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也导致高中及以下教育偏离,妨碍了青少年正常、丰满的人格的形成。
显然,狭窄的专业教育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上升和发展。作为系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建立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和恰当判断的能力的相关知识。
另外的调研显示,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内容可使毕业生胜任各基层操作岗位和初步完成初级管理岗位各项职能。但对中级管理岗位各项职能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却缺乏应有的培养。根据前述岗位素养技能分析,可知管理岗的素养技能的共性是: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改进流程的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规划能力;执行和控制能力、协调管理能力。而这一部分素养和技能则需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来实现。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67。
(魏杰羽: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