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物流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构建探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16
  • 阅读量46次
  • 评分0

摘    要:我国是茶叶发源地,早在神农时期国人就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又陆续发现其养生及饮用功能,并养成了种茶、采茶和喝茶的习惯。茶叶物流管理关乎茶叶的存储、销售,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提升物流配送效率,有利于茶叶企业的健康发展。强化对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的分析和了解,探寻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以此为茶叶物流管理优化和创新提出相关参考意见,有利于茶叶企业物流管理质量提升,也能进一步推动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关键词: O20模式;茶叶;物流管理;


O2O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支持线下交易并构建互联网平台,以此实现传统线下商务的现代化发展。O2O模式下,茶叶的销售管理、物流管理与茶叶企业的长期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时代变化创新茶叶物流管理形式,基于茶叶产业的发展状态,促进茶叶物流管理科学化发展,有助于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也能借助物流管理优化节省物流成本,为茶叶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1 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分析

1.1 茶叶的储存

我国是茶叶的起源国家,与茶相关的产业属于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种植与采摘茶叶是许多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实现快速发展,使茶叶销售和运输模式出现变化。[1]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模式也应进行优化与创新,才能为茶农和茶叶销售带来全新生机,提升茶叶销售活力,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强化对茶叶特性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发现茶叶多具有吸湿、怕热等特性,且新茶口感更佳。了解茶叶特性,不难发现茶叶储存需从温度、湿度、氧气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综合考量选择干燥、低温、少氧的环境储存茶叶能提升储存效果,使茶叶始终保持最佳的饮用口感。但强化对茶叶物流运输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发现很难实现所有条件的同时兼备,因此在茶叶实际储存过程中,要首先保证在干燥的环境下储存茶叶,再争取利用一些措施减缓茶叶的陈化。


1.2 茶叶的运输

茶叶物流管理过程中茶叶运输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中间环节。[2]一方面在选择运输装置时要选择干燥和避光的运输装置装载茶叶,既要在装载过程中选择干净无异味的衬垫物品进行衬垫,也要保持基本的干燥和遮阴等要求,更要保证运输货仓的密封性,必须远离湿热。与此同时,运输舱内的排水系统应保持正常,必须确保茶叶在储存和运输环节的谨慎,尽量营造良好的运输和存储环境,才能避免影响茶叶品质与口感;另一方面,应对茶叶进行单独运输和储存。我国茶叶品类众多,红茶、绿茶、花茶等应单独存放,不同茶叶之间不能混合运输或存储,一旦在运输和存储时货舱遭受湿气或异味影响需及时通风和排湿,才能尽量降低影响。[3]对茶叶进行运输时,要保持货仓的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货舱出现雾气需进行通风换气处理,而在运载过程中,需要避免茶叶受到挤压和撞击。挤压与撞击会导致茶叶包装以及茶叶的破损,茶叶的形色味会受影响。


1.3 茶叶运输成本

一般茶叶物流费用主要包括仓库费用、员工工资、设备费用等。不同费用占比不同,需基于茶叶品种购入相关的设备对茶叶进行加工,还要在加工后将茶叶入库。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具备一定复杂性,茶叶运输途径也相对较多,可以选择水路、陆路等进行运输。虽然不同茶叶运输成本不同,但运输和物流管理在茶叶生产中占据一定份额的比例,茶叶企业会基于茶叶的订单数额计算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以此制定合理的茶叶价格,有利于茶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能实现消费者和茶叶企业间的双赢。茶叶具有养生和保健的功效,因此深受现代消费者喜爱,茶叶在运输过程中既要考虑运输成本,也要尽量保障运输环境,才能保证茶叶的口感,提升茶叶的核心竞争力,并为茶叶品牌塑造奠定良好基础。


2 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创新保障

2.1 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管理优化的基础,为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迈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应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强道路建设,也要完善信息化网络,确保互联网的全覆盖才能为物流管理与优化奠定良好基础。[4]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应对配送车辆、信息化设备、配送中心等物质实体进行优化和创新,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也要在先进技术引进后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模式的积极借鉴。由于我国地广物博物流业发展比较迅速,因此我国的物流业在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了解不同国家的物流企业服务模式,能积极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也能了解不同的物流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以此创新物流管理思路,明确物流管理方向,实现物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引进及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想要发展必须积极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既要引进电子商务相关人才,也要引进现代化物流人才,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快速优化和创新。因此企业可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既要参与高等教育也要在物流专业优化和创新时参与人才培养,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实训环境,以此鼓励人才加强系统性学习,才能为物流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奠定人才基础。而物流企业的相关人才可进入学校接受培训,或借助互联网接受再教育。员工接受系统性培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也能借助系统性培训为物流行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物流企业在引进物流人才的基础上也要完善福利待遇,争取在引进人才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到企业进行就业,物流管理才能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都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视,也要在与茶叶企业进行合作时,积极分析茶叶产品的存储和运输条件,以此完善基础设施才能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争取与更多茶叶企业展开友好合作,才能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2.3 引进与应用现代化技术

O2O模式下先进物流技术的引进是物流管理优化与创新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提出更高要求。[5]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十分迅猛,但在物流技术方面相对落后,因此物流企业可派遣员工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与物流技术,高校也可推荐高精尖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物流技术,将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并将其本土化处理后再使先进的物流技术成为具有物流企业特色的全新技术,以此推动物流管理优化和创新,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与数字化。与此同时,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可积极研究相关物流技术,既要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强化全新物流技术研究,也要及时转化研究成果,才能为茶叶物流管理创新提供力量支撑。多方的共同努力有利于物流管理技术的革新和优化,而不同企业在应用物流管理技术时,也应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趋势,加强科学化应用与科学化运营,才能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战略。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


3 O2O模式下茶叶物流管理优化策略

3.1 合理规划物流配送仓库

茶叶相关产品对存储和运输的要求较高,因此O2O模式下优化茶叶物流管理模式时应合理规划物流配送仓库。[6]例如,可基于茶叶企业的经营范围建设相关仓库,也可基于运营范围与相关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以此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和效率,优化物流配送格局。例如,可在适当范围内合理规划多层级物流配送网点,尽量缩小每个存储仓库间的距离,以此提升配送效率,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我国地广物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建立相关配送仓库,也要在建设时优化物流配送路径。例如,物流仓库建设时可综合考量区域经济、消费者的消费力以及茶叶产品的销售量。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茶叶产品销售情况也会相对较好,订单量也相对较多,这时可提升仓库数量,而经济落后地区销售量较少,可适当减少仓库数量。与此同时,人口较多的省份购物需求也会相对较大,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科学规划配送仓库以及配送路径,提升配送效率有利于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能为茶叶物流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3.2 创设茶叶物流配送体系

不同茶叶企业规模不同,因此选择的物流配送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有的茶叶企业选择自主成立配送部门,有的茶叶企业将物流业务承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长期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有利于提升物流管理质量,但企业对物流公司的依赖相对较大,一旦物流企业出现问题,茶叶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因此茶叶企业在直销过程中应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与第三方物流合作,以此利用自主的物流部门分摊配送风险。例如,目前国内的京东、苏宁易购等企业都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可借鉴相关企业物流配送经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优质服务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能有效增加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粘性,但茶叶企业毕竟资金有限,有关部门可基于区域发展状态,鼓励区域内的茶叶企业间或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成立专业的物流配送体系,以此扩大配送网络,提升物流配送质量,为茶叶物流配送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同农业产业在合作时可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拓展区域品牌影响力。例如,相同类型的茶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基于战略布局创新物流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以此构建与茶叶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管理模式,从而为茶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3.3 积极与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由于茶叶企业规模有限,因此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茶叶企业数量较多,为确保在O2O模式下不断推动物流管理模式优化和创新,茶叶企业应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了解和认知,既要加强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全方位监督,也要对配送过程中的货物情况、转运情况、在途信息进行及时了解,才能更好的与客户沟通。现阶段茶叶企业无法打破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必须适当加强监督参与第三方物流配送管理,才能真正基于企业发展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例如,区域内的茶叶企业可加强合作,共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谈判,并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协同管理,确保茶叶企业了解物流配送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并共同制定配送标准、考核标准,以加强对配送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降低配送风险,减少茶叶产品的损坏率,确保在降低配送成本的基础上提升配送质量。茶叶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合作过程中双方需秉持着相互信任的原则进行合作,也要确保物流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才能提升监管的有效性,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


3.4 强化物流业现代化建设

虽然现阶段大部分茶叶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仍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物流管理设施。加强现代化建设才能及时接收第三方平台传输的物流信息。加强对物流信息的全方位掌握,能基于O2O模式下的茶叶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物流管理思想与管理形式系统性革新和优化,也能实现茶叶企业的持续性创新,增强茶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茶叶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构建信息化物流管理平台,既要基于电子商务物流构建相关信息网络平台,也要在平台构建时完善数据库,确保基于平台了解茶叶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可借助线上平台展开资源共享,并借助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整合,以此为茶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助力,提升用户满意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O2O模式下茶叶企业需加快发展步伐,既要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也要完善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提升企业的信息处理功能,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求,确保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物流管理成效为茶叶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奠定基础。例如,有关部门可为茶叶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关的沟通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力量,可建立协同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物流企业与茶叶企业的沟通频率,也可引导茶叶企业在信息化平台中选择适宜的物流企业,以此促成双方合作,确保不同茶叶企业选择适宜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也鼓励物流企业为不同茶叶企业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3.5 提升物流配送服务质量

O2O模式下的物流管理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下的服务业,但物流管理与茶叶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而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关乎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确保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可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为不同用户打造个性化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才能利用细节化服务打动顾客。例如,茶叶企业可基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收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并与物流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此为顾客打造更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使顾客有一种量身定制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例如,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合作时应树立顾客至上理念,既要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也要在服务优化时提升品牌口碑,这样才能助推企业发展。二者合作过程中,可共同成立线上反馈平台与服务热线,由专业的售后部门收集客户对物流以及茶叶企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并基于意见加强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及时推动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动态化调整,从而为物流配送质量提升奠定基础。配送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茶叶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加强数据分析,及时获得与配送相关的第一手数据,可借助数据分析创建个性化服务体系,增强我国茶叶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使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一条具有企业特色的个性化发展路线,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4 结语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茶叶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性作用。随着O2O模式的逐渐兴起,茶叶物流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借助互联网构建高效管理平台为茶叶交易提供良好保障,有利于我国快速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也能优化茶叶产业结构,使茶叶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支持力度,既要在茶叶企业发展时加强对种植环境的保护,也要推动产业规范性发展,这样才能在O2O模式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茶产业,完善茶叶物流管理体系,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孙祎卓,马浩,高永富.1+X证书制度下邮政物流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2(03):206-208.

[2] 陈彦百,徐吉彤.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探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04):106-108.

[3] 欧阳恋群,黄帝,丁建勋.环境税费政策下物流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的最优决策及社会福利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1(04):54-60.

[4] 万晓榆.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物流网络管理创新路径探索——评《物流网络管理创新研究:网络优化、运营机制及模式变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62.

[5] 万晓榆,蒋婷.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加盟式物流合作稳定性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0(09):89-100.

[6] 许茂增,周翔,崔利刚,刘永,余国印.低配送密度区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利益分配[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0(01):1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