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浅析压力管理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671次
  • 评分4
  • 71
  • 0

张承华 郑州大学教育

摘要:该文首先讨论了压力管理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并介绍了几种压力管理的模型,这几个模型为压力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该文重点介绍了压力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切入点,旨在为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压力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机构的报告,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疾病是生产力减弱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可造成经济损失。田野以及缪丽华(2008)援引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现阶段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企业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企业更应该重视压力管理,没有或者不适当的压力管理都将会影响生产效率,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压力的概念及理论

晏英 (2005)在先前文献后,认为压力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者环境。第二方面,压力是指一种主观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一种心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反应过程。第三方面,压力可能是对需要或者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胡春光 (2005)认为,人类存在着广泛的跨越文化的基本需要,在工作环境中,基本需要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形式,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基本工作压力。

二、与组织压力管理相关的重要模型

关于工作压力的作用机制,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预测意义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压力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JRC)是出现较早的一个关于工作场所的模型。它是对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所面对压力的解释。工作控制包括决策权(能够选择任务完成的方式和时限)和技能判断力(指一个工作是否是枯燥的和重复性的,需要的技能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进行拓展和开发)。后来这个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来自同事和上司的社会帮助也可以减缓工作的紧张性。

2.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适应于各类的职业,应用最多的是服务型行业。该模型认为,工作角色是个体需求(自尊和自我效能)和社会需求的连接纽带。工作可以从社会交换中获得回报,在付出与获取之间不能互惠时(如高付出/低回报的条件下),就会在情绪和生理层面产生持续的紧张反应。在我国,目前由于付出/回报不平衡引起压力的案例很多,如工作要求苛刻却不稳定、获得了很好的业绩也不能得到升职等等。

3.压力应对的层次理论。这套理论认为,管理压力的最好的办法是创造和规划出一种没有压力源的新环境,他们将这种策略称为“规划策略”。第二个策略是要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技能,称为“前摄策略”。这种办法可以使组织或者个体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活动水平。第三种策略是消除压力不良影响的速效药。当压力产生后,个体采取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如暂时的放松技术等)来应对紧急情况所造成的压力状态,称为“反应性策略”。

三、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危害

赵娅 (2012)指出,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压力对企业核心成员的危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对于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来讲,他们对压力过度反应所引起的恐慌可能会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最终使部下的压力感剧增,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严重的会造成组织解体。

其次,工作压力问题会增大企业的管理成本。很多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过大会提高员工的跳槽率。这必然就会增加员工招聘、职业定向和培训等方面的相关成本。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工作压力引发的法律诉讼问题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往往以企业的高额赔付而告终。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10年间,压力伤害案件增加了3倍多。国内工作压力过大引发的员工赔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天要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中国的企业界每天都为他们支付约2000万人民币的损失。

最后,压力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大量的研究表明,压力与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适当的范围内,压力会提升工作绩效,压力程度无论是超过或者低于一定的水平,都会引起工作绩效的下降增加对人力资源进行压力管理方面的投入。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在1995年的报告,美国对员工的压力与职业健康投入1美元,将有5-7美元的回报。总之,随着社会和企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压力管理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人本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从组织角度解决员工的压力困扰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四、组织中的压力管理模型

查阅近几年有关组织压力管理的文章,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与从个人、组织、社会三方面着手。胡春光(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专门研究了三层面压力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层面策略:减少、消除或控制组织因素压力源。例如,改进工作本身(包括工作丰富化、合理安排工作负荷),改进管理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减少角色压力等等;

第二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员工压力的应对。员工个人压力应对包括三个部分:自身存在的压力源的管理、认知改变、压力症状的消除;

第三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过度压力的治疗。在组织中,即使实施了压力源的减少、消除与控制等预防措施,员工也掌握组织工作压力管理研究了一些压力的自我应对方法,员工仍然可能承受着过度的压力,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及健康。

五、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压力管理相结合

从一般意义上讲,细致认真地执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同管理职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工作压力。国内外的关于类似观点的论述已经很多,本文不再赘述。以下仅在指标和维度的设计上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

1.通过工作分析确定职位对压力承受力的要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职能,其作用主要是获取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和工作环境等信息,最终达到人职匹配。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和管理实践来看,很少有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系统考虑职位对个体心理压力承受力的要求。根据心理生理学的观点,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天赋性和遗传性。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压力情境下工作已经几乎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常态。

2.针对不同的压力源制定人员测评方案。马可一和王重鸣 (2003)认为,从组织因素看,降低压力危害的努力应该从员工甄选开始。在人员的甄选中,考察压力所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压力面试。不同个体应对不同压力源的敏感程度和承受力也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个体可能更多地感受到时间压力,有的个体可能难以处理人际压力,而有的个体可能难以应付突发性的情景压力。因此,应该根据不同职业性质来确定压力源的类型,然后在选拔测评中根据不同压力源类型设计出不同的压力测试方法,对应聘人员的抗压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3.增强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和完善性。田野及缪丽华(2008)等人提出的“增强薪酬管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压力感。薪酬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和智力活动的一种回报。而有的研究者认为,还有另外一类劳动是被人们所忽视的,这就是情绪劳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情绪劳动就是为了挣钱而出卖情绪。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工作都属于情绪劳动,如演员、医生、教师、服务业从业人员等。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应该将情绪劳动纳入到回报的范围之内,以增强薪酬体系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公平性。

4.提升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培训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开发员工潜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目前公司在缓解员工压力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工作技能培训可以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培训管理的相对滞后,培训在实践中都没有很好地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事实上,部分压力是员工的个人因素造成的,例如认知问题、态度问题、个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减压来解决的。然而,有很多问题是由于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例如,薪酬分配不公、绩效管理系统存在巨大漏洞、并购、扩张等,这些问题单纯通过心理培训不能够得到根本解决的。特别地,如果采用培训的手段缓解由于组织管理不善造成的压力,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5.转移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重心。张佳睿 (2007)指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组织和员工为了满足各自和对方的需要而采取的对职业行为进行有意识管理的行为。随着商业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剧烈程度日益加深,组织和员工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冲突。企业越来越难以保证为员工提供持续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机会,员工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面对职业危机。在这种形势下,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注重保证员工的工作安全感,注意开发员工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开始转向如何开发员工的受雇佣能力,提高他们对工作的心理成就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员工由于并购、裁员和职业变化带来的压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春光.组织工作压力管理研究.硕士,中国海洋大学,2005

[ 2 ] 马可一, 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 . 心理科学,2003(5):864-865

[ 3 ]田野,刘兰静, 缪丽华.企业压力管理研究综述[ J ]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49-51

[4]晏英.工作压力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吉林大学,2005

[5]张佳睿.基于压力管理的员工帮助计划(E AP)研究.硕士,兰州大学,2007

[6]赵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机制设计[J].企业经济,2012(8):42-45

作者简介

张承华,1987—,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教育系2012级研究生,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