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国际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港口货物物流存在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03次
  • 评分4
  • 84
  • 0

杨进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产业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使得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加强。现代化的港口物流不仅能大幅提升港口物流企业经营利润,而且有助节约物流成本,帮助企业形成生产竞争以外的核心竞争力。有鉴于此,本文拟立足我国港口货物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港口货物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港口货物的物流结构、对外贸易情况和港口先天条件等,提出推进港口货物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港口货物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条件有利港口物流的发展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110000公里的内河航道,其中既拥有胶州湾那样的天然良港,也拥有上海港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世界级海港,同时海岸线和内河航道上还散布着大量的中小型港口,为我国发展港口货物物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截止2014年,中国的港口物流承担了约占全国10%的国内贸易货物运输和90%以上的对外贸易货物运输。据统计,2008年,中国仅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等17个亿吨大港。到2012年,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出炉的《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外贸不振、内虚乏力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亿吨大港仍然增加到了29个。2013年,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4.16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要通过港口物流中转,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必然要为中国港口货物物流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港口物流离不开适当规模的服务腹地,但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地方保护主义却造成港口物流与市场需求的无形分割,使得我国港口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港口体制改革助推了新一轮的港口物流业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港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将港口的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下放到地方,协调推进区域港口间的联动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级抓住机遇,纷纷推出了以港口繁荣本地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据悉,截止2014年11月,青岛港董家口亿吨新港基本建成,青岛港国际贸易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其中,青岛港董家口新港原油码头、山东液化天然气(LNG)一期码头两个项目已开始试运行,青岛港原油码头、大唐一期通用码头摩科瑞通用码头和海湾液体化工码头等4个码头项目的8个泊位主体已基本建成,航道工程也已完成交工验收,且另有9个码头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在加速推进。又如,为借势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唐山市积极推进唐山港由集疏大港向贸易大港转变,不断扩大港口规模,完善港口功能。截止2014年8月,唐山市计划在原有68个港口泊位的基础上,尚有22个新增泊位正在施工建设。再如,作为中型港口的黄骅港,为提升“北煤南运”的基本功能,强化黄骅港在全国“北煤南运”下水港中的地位,也在计划重点实施综合港区二期工程。

(三)各港口城市已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港口物流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港口的数量、规模和货物吞吐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基本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河海兼顾、功能齐善、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港口货物物流体系,自北而南,分别形成了以天津港、大连港和青岛港等为中心的环渤海、以上海港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宁波港、厦门港等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以广州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和以湛江港等为中心的北部湾5个沿海港口货物物流集群,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粮食、矿石和集装箱5个专业化的港口运输系统,具备停靠装卸30万吨级散货运输巨型货轮、35万吨级特大油轮和1万TEU集装箱运输船的能力。自2001年后,我国港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各港口城市纷纷确立以港兴城战略,港口企业开始实现从单一装卸业务向综合物流业务的转变,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得以显著改善,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已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港口物流体系。截止2014年,我国港口货物物流吞吐量已连续10年蝉联世界第一。可以说,我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港口货物物流大国,且仍然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集装箱货物吞吐量成为港口物流发展的新亮点

在现代港口货物物流中,大部分商品则主要以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完成。当前,我国已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沿海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每年都需要将大量的货物运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同时也要面向全球采购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显然,“世界工厂”的运转需要中国港口具备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强大能力。据统计,早于2007年,中国各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便超过1亿吨,达到1.27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货物吞吐大国。其中,上海港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宝座。另据统计,2013年,全球十大集装箱运输大港中,中国港口便占了7个,包括上海港(3373.3万TEU)、深圳港(2327.8TEU)、香港港(2228.8TEU)、宁波-舟山港(1735.5TEU)、青岛港(1552.2TEU)、广州港(1530.9TEU)和天津港(1301.2TEU)。可见,不仅上海港,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集装箱吞吐大港。

二、当前港口货物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港口技术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很多港口尤其是各地的中小型港口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显薄弱,物流装备的技术水平相对不高。以大型商船为例,自2010年以来,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已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与日本和韩国等世界商船制造强国还存在不小技术差距,大型商船的发动机和主要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不高,且单位里程的耗油率明显高于国外。显然,商船建造技术相对落后必然相应推高了我国港口货物的物流成本。此外,我国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也难以跟上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近来的新建港口,如以矿石中转为主的广西北仑港口、以煤炭装运为主的秦皇岛港、石臼港和日照港及以集装箱中转为主的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和黄埔港等新建码头,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而大连港和青岛港新建的原油装卸码头和港区使用的配套装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二)政企不分,港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的港口管理体制依然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港口管理和码头经营合二为一,港口经营至今仍然处于政府主导的相对垄断状态。港口物流企业基本没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机制,大大制约了与港口货物物流相关的临港工业园区和大型商业贸易集群的培育壮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经济发展要求港口货物物流企业能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强大竞争力,要求港口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全球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然而,我国的港口货物物流企业目前大多仍处于追求物流利润最大化的阶段,降低港口物流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的积极性不高,以客户为本位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类型相对单一,不具备一体化、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显然,在企业技术水平趋同的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成本的高低将对商品的销售价格造成重要影响,港口货物物流是中国商品出口不可跨越的环节,其落后的管理模式必然会消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港口货物物流联盟程度低,协同不足

系统化是现代港口货物物流的一大特征,它强调港口物流要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维持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也要依据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融入新的服务功能,在原始单一功能的基础上发展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多种功能,并通过对以上功能子系统的规划,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综合物流集成系统。然而,我国目前的港口货物物流企业大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码头泊位上的装卸与港口依托的后方运输、存储等功能之间的协同不足,港口货物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盟程度不高。港口后方的存储规模相对不大,多为粗放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以供应链降低库存规模和流通成本的意识和技术。各港口之间的联盟程度也不高,缺乏及时交流,难以实现生产要素的联盟共享。区域内各港口之间竞争激烈,重复建设,难以在协同中实现功能的系统性、集成性配套。区域内各港口之间的服务腹地存在重叠,加剧了区域港口间的压价竞争。

(四)港口物流的主体分散,海陆物流难以无缝对接

在过去十几年中,我国港口物流业虽已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港口物流体系,港口货物吞吐量也有了飞速提升,但港口物流的主体过于分散,制约了大宗货物在港口的快速集结。中国沿海地区,自北而南,虽然初步形成了不少大型乃至特大型港口,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且拥有深水码头的大型港口物流企业却相对匮乏,无法充分发挥大型和特大型港口物流企业主体的规模优势,以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总体跃升。大量中小港口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港口物流业在发展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改进管理能力和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有限,无形中增加了港口货物的物流成本。另外,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实现海陆物流的有效对接。然而,我国港口物流在货物集疏上却不发达,依然以公路为主,集疏比例接近80%,而铁路和海铁联运发展却相对缓慢,所占比例不足5%,远远低于2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港口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难以实现海陆集疏的无缝对接,导致大量货物在港口堆积。

(五)港口货物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港口信息化是实现港口货物物流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港口提供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无论将物流服务纳入供应链系统还是融入全球性的物联网,都需要以港口信息化为先决条件。当前,我国的港口货物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使得一些港口物流单位和企业所构建的信息数据库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了港口货物物流的信息孤岛。同时,港口货物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也因信息化水平较低,数据交换、信息沟通比较困难,制约了物流互动各环节的衔接协同和顺利进行。同时,信息化水平低也使得货物物流客户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尤其制约了国际客户资源的有效拓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物流企业可以有效节省各环节的沟通时间,降低物流企业的库存规模,为物流客户提供动态的多元服务,在有力拓展市场的同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显然,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协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港口货物物流成本的降低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

三、推进港口货物物流转型升级的做法

(一)新建港口规模和功能既要与腹地需求有效对接,也要具有前瞻性

随着我国港口体制改革的推进,港口的经营管理权垄断集中的现象有所缓解,一些沿海、沿江地区纷纷制定了以港兴城的发展规划,在纷纷兴建新港的同时,也在扩建、增建新的码头项目。相关地方政府应在下放经营权的同时,要加强对港口物流的监管工作,尤其需要做好港口物流的建设规划和功能规划,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重复,合理规划港口服务腹地,避免出现区域港口间的压价竞争。在港口的建设规模和功能定位上既要考虑港口服务腹地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也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一致,不仅要避免港口规模过小而导致频繁扩建,也要避免港口规模过大而造成闲置浪费。在就近划分港口腹地的同时,加强对腹地产业结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和服务要求的调查研究,实现港口建设规划与腹地产业特点、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如河北省的黄骅港是晋煤外运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在环渤海的港口建设规划中,就应当尽量避免出现与黄骅港功能定位相同的港口。同时,黄骅港也要充分考虑晋煤外运的现实需要和未来产能,合理规划港口规模。

(二)提升港口货物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建立高效客户反应系统

中国的港口物流企业正处于从传统港口向现代港口的转型之中,原先国家垄断和政府经营下市场服务意识淡薄的观念仍然存在,必须在推进港口货物物流企业市场化和企业化改制的同时,帮助其树立以优化市场服务提升竞争力的经营意识。随着传统港口功能的完善、规模的扩大和大量新建港口投入使用,港口货物物流市场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出现饱和,激烈竞争在所难免。港口货物物流企业只有提升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物流服务才能争取客户。经济全球化因海运而生,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港口物流运输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诠释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港口物流服务企业必须要紧跟全球化潮流,开发符合世界贸易需要的物流新产品,以延伸服务推进传统港口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等多种物流功能集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建立高效的客户反应系统,将港口物流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集成为一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且能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的集成系统,提高物流链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

(三)推进港口物流集疏通道多样化,有效拓展港口服务腹地

港口货物物流必须与服务腹地内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其货物中转的强大潜能。因此,构建与港口货物物流配套的集疏交通网络非常必要。为此,港口所在地各级政府应当站在区域港口物流协同发展的高度,加强区域交通建设的规划沟通,统筹区域港口集疏网络建设的规划布局。在集疏体系建设中,注意加强铁路运输与港口物流的无缝对接,依托港口区域铁路干线,合理规划支线通道,改变我国港口货物集疏以公路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铁路集疏的大规模、低成本优势。同时,港口所在区域政府部门要加大港口集疏网络建设的政策扶持,引导参见企业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比如,政府可以考虑为港口集疏网络建设发行政府债券,议政府担保的形式为参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另外,港口货物物流的集疏网络建设,在完善腹地配套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近海、沿江深水航道,鼓励港口物流企业采用水运方式实现货物集散。此外,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成熟和组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港口货物物流也要积极考虑将高铁运输纳入集疏体系之中。

(四)提升港口货物物流的装备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港口货物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港口货物物流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和包装等环节中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样是港口物流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港口货物物流中往往涉及专业化大型技术装备的使用,科技含量高,操作专业性强。对此,我国应当组织相关生产企业、科研部门加强对港口物流主流装备的技术攻关,提升相关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打破相关装备的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降低港口物流技术装备的采购成本。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做好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扬长避短,兼容内外,构建起符合我国港口货物物流发展需要的装备生产体系。另外,现代港口货物物流企业还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国内外港口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树立供应链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球化的物联网体系,降低港口货物物流的库存规模,缩短货物流通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港口货物的物流成本。

(五)构建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港口物流企业联盟建设

现代港口物流的信息化、装备化水平极高,其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操作人才和管理人才。港口物流企业要构建起完善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定期对港口货物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港口货物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区域行业联盟,共同出资组建专业化的港口货物物流职业院校,依据现实需要和发展规划,开设具体课程,制定招生规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对口的人才支撑。港口货物物流企业联盟下的专业培训学校可以考虑从各类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招揽具有一定专业功底和操作技能的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另外,为避免国内外港口企业之间的压价竞争和重复建设,还要积极提升国内外港口物流企业的联盟水平,鼓励港口货物物流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以兼并、重组、股权并购和上市募股的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盟格局,增强区域内、国家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港口货物物流企业间的协同配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夏亦冰.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对青岛外贸发展模式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3):86-88.

[2]莫明云.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55-56.

[3]常江.我国港口物流现状及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06(9):14-15.

[4]彭勃.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J].水运管理,2011(6):27-31.

[5]林君暖.现代港口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3(14):248.

[6]杨英法.企业应对价格战之策略[J].企业活力,2004(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