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卫视《档案》为例
王福丽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大众文化的扩张,在电视作品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口述史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的新的节目形态,那就是历史口述电视作品。这种节目形态综合而灵活地采用多种叙事元素和呈现方式甚至是“扮演”的方式来“重现”历史,从而满足大众获取知识、愉悦感观的目的。
本文选取《档案》作为研究个案,希望通过对2013年1月2日至2013年5月31日共83期的样本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节目本身的叙事元素和叙事特征.并理解这种电视节目形态与传统的口述史节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历史口述电视作品的叙事元素
口述史是指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目前电视媒介对传统口述史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将少量口述史作为文本材料插入相应的电视节目中,但是没有出镜主持人的历史讲述,如一般的电视纪录片中对口述史的少量使用:第二种是大量使用口述史作为文本素材,也没有固定的出境主持人的历史讲述类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点燃理想的日子——<东方时空>传奇》、崔永元《我的抗战》。在这类电视节目中,口述史是构成整个节目的主要文本素材:第三种是使用口述史作为部分或主要文本素材,有固定主持人的历史讲述类节目,如北京卫视《档案》。
这三种电视节目都使用到了传统口述史的记录功能。所不同的是,第一和第二种电视节目对传统口述史的使用数量有很大的差别,而第三种形式与前两种最大的区别则是有固定的主持人参与节目之中,成为历史叙述的重要引导。
北京卫视《档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历史口述电视作品,且收视率较高。作为一档大型的精品演播室节目,从2009年2月开始播出到2013年年初,已经经历了三次改版升级.目前其叙事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一定知名度的主持人。
在历史口述电视作品中,主持人是最重要的叙事元素之一,主持人对历史的叙述是历史口述电视作品与传统口述史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在历史口述电视作品中,主持人主要由专业的主持人、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或者具有演艺背景的影视明星来担当。 《档案》从开播到现在先后用过石凉、赵立新、谭江海、侯璎珏等多位主持人,这些主持人几乎都有演员背景,而且在《档案》中的模式化表现和话语设置具有浓烈的表演性质。
2.拥有多种道具和布景的演播厅。
在硬件上,《档案》拥有1500平米的摄影棚,包括拥有30平米LED的大屏幕区、幻灯区、档案区、录音区、沙盘区、16毫米放映机放映区、景片区和中央演示区。
其中,三维模型的使用非常的普遍。一般是在表示战事地图、革命发展路线、清朝宫廷格局等方面使用,通过立体的道路、房屋展示,配以箭头指引和火团、小红旗等标志物的注明,能更清晰的展示事件的发展脉络。而根据节目所叙述事件来对演播厅布景是《档案》的另一大特色。如在《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中,布景了主持人在船舱内感受风暴,船舱外电闪雷鸣的情景等,竭力构建一种现场感。
3.画外音和丰富的叙事资料
画外音的作用有些是对叙事的同方向补充,另一些则是对事实进行反方向的补充和质疑。在《档案》中,画外音一般出现在节目开头、结尾和中间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的部分。
《档案》中的影像资源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纪实性的影像资料,另一种是以“虚构”为特质的影像资料。
而声音资料主要包括配乐、采访的音频等。值得一提的是,《档案》中采访的音频和视频,主要凸显了传统口述史在节目中的大量使用。这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个人回忆与栏目所使用的文字、实物以及其他资料形成水平互文,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而且给受众提供更多细节性的感受,在增加节目可信度的同时,也更有人情味。
4.文字资料。
主要是历史文字资料和对具体节目的提示性信息(如具体节目名称、栏目赞助单位等):一般采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料,特别突出文字资料中的细节内容,比如修改等。
二、历史口述电视作品的叙事特点
1.注重叙事文本的互文性。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认为,一个有意义的文本是无数文本和声音不断介入的结果。也就是说,“互文可以通过参照与原文本相关的其他文本的理解,而为原文本创造出新层次的意义和联想。”在电视文本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初级文本、次级文本和第三个层次上的文本。初级文本是电视图像本身,即屏幕的信号模式以及在任意时间内的电波模式:次级文本则是对初级文本的宣传或解读。第三级文本是受众生产的文本,即受众对电视内容的解读。
费斯克认为,电视的互文性分为两个维度,即水平和垂直。水平的互文性是指初级文本之间沿类型、角色或内容的水平轴产生的关系。而垂直的互文性则是指初级文本、次级文本或第三级文本之间的关系。
在《档案》中,电视上出现的影像、声音、文字作为初级文本,三种叙事要素之间形成水平的互文关系:次级文本就是主持人对影像资料的阐述和讲解,对初级文本起到补充或说明的作用。而受众对栏目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则构成第三级文本。初级、次级和第三级文本之间形成交叉的垂直互文关系。如主持人的解读与栏目影像呈现之间会呈现垂直互文:主持人的讲解与受众的理解形成垂直互文:受众的理解与影像的制作和呈现同样形成垂直互文。正是因为这三级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得整个《档案》栏目能给受众提供“快感”。
2.注重悬念设置和故事化。
在历史口述电视作品中,悬念和故事化是最重要的两种叙事方式。故事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快感,惊奇和悬念是两个重要原因。
《档案》作为一档较为成熟的揭秘类节目,有自身的叙事结构。一般表现为:节目开始为播放历史影像资料,配以主持人和画外音的声音解说,不断设置悬念。主持人出场,介绍本集节目内容。设置悬念,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配以历史文字资料、相关文物展示等,展示节目主要内容,然后是节目结尾。
根据叙事要求,《档案》在每集节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位置都有悬念设置,大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对悬念的使用上,《档案》同时使用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两种方式。不同侧面的小悬念与总体悬念息息相联,对主题进行层层剥茧式的展现,不仅使节目内涵得以丰富和加深,也能增强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紧迫感。
3.真实与虚构的有机结合。
《档案》中纪实与虚构影像资料的配合使用、各种文献资料与演播厅“虚构”的历史现场间的配合不仅没有损伤节目本身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反而使这一追求过程本身冲满了创造的乐趣,激发了受众无限的想象力,最终带给人一种更为真实的感觉。
4.表演化。
主持人是历史口述作品与口述史最大的区别之一。主持人在节目中模式化的动作以及演员的身份,使他在节目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随着节目的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展现,甚至直接采用演员表演以“还原历史”的方式。从口述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手法是绝对破坏历史真实的,但是历史口述作品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丰富节目内容,并最大化满足受众对“真实历史”需求的一种生动表达,也是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