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 投稿钟可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21次
  • 评分4
  • 95
  • 0

【摘 要】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曾掀起一波留学热潮,学习领域涉及医学、法学、建筑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并且以留日和留美这两种去向最为典型。大批留学人才回国后为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笔墨。本文重点关注在该时期回国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留日学生,从中选取典型代表对其主要经历和贡献进行整理,并分析他们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报纸经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留日学生 新闻事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起伏动荡,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可谓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折态势,而一批留学归来的热血青年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舵手。因该时期各国留学归来的新闻人才数量较多,故本文只选取留日记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总结他们的新闻思想及其在国内的新闻实践对中国新闻事业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报纸经营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简要梳理

1、黄远生

黄远生(1885—1915年)名为基,字远庸,江西德化(今九江县)新合乡人,远生是他的笔名。1904年黄远生考取进士,进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学成回国后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①在黄远生短暂的新闻职业生涯中,他先后任《少年中国》、《庸言》、《申报》、《时报》等报刊的记者、主编或撰稿人,并留有文集《远生遗著》。黄远生在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等方面均有建树,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将其称为“报界之奇才”。

2、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36年),原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笔名飘萍、阿平、素昧平生。②邵飘萍在考入浙江高等学堂之后,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并且在毕业之后应聘为《申报》特约评论员。邵飘萍于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返回国内。他参与主编或撰稿的报纸数目繁多,并且亲自创办了新闻编译社和《京报》,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他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当过通讯员、编辑、特派记者、主笔、社长,办过通讯社,并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民初新闻界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③

3、林白水

林白水(1876—1926年),名懈,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白水等。他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④林白水的新闻思想体现在他丰富的新闻实践当中,留学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通过报纸来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对白话文的推广和时评的写作上。第一位留学学新闻专业的人、第一家中国白话报、第一份全国文摘报《时事选刊》……诸多第一,使林白水足可屹立于新闻先驱之列。⑤

4、胡政之

胡政之(1889—1949年),名霖,笔名冷观,字政之。他1905年赴日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1911年回国。⑥胡政之回国后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上海《大共和报》驻京特派记者,后来担任王郅隆主办时期天津《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并成为了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此后,他又成为了新记《大公报》的核心成员之一。他的新闻贡献主要集中在媒介经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被外界称为“中国报业大王”。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他能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事业与营业、公共性与市场化的博弈中获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⑦

二、留日学生对我国新闻业务发展的影响

1、新闻采访

在中国新闻史上,正式采访的出现时间晚于报刊,因为我国报刊最初多刊登政论,而不是通过采访后所得的新闻稿件。到了清末民初,报刊政论衰落,民众已经不再满足于长篇累牍的言论和口号,在动荡的社会中,人们对新闻时事的报道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这一时期新闻采访得到加强,还出现了特派记者、战地记者等。

黄远生的实践正是为这一时期的采访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胡适称他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关于采访,黄远生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黄远生的“四能说”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新闻采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新闻记者努力的方向。

2、新闻写作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写作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除了消息的写作方法有所改进、样式增多之外,通讯这一写作体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采用。在通讯的写作方面,黄远生的作品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远生的新闻通讯奠定了中国报刊通讯文体的基础,推进了中国报刊通讯文体的发展,开创了中国报刊通讯文体的新景象。⑧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以通讯作品为主,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文集,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人学习与模仿的重要资料,直到如今,新闻通讯仍然是考验记者功力的重要文体。

除了文体增多之外,该时期的新闻写作也逐步转向白话文表达,其中记者林白水的新闻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留学经历让林白水认识到了报刊对于普及知识、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他推广白话文的初衷。作为“现代白话文文体第一人”,林白水曾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并独立创办了《中国白话报》。林白水极力倡导使用白话文,倡导报刊大众化,其实质就是要打破话语垄断和文化垄断,使新闻工作者的视野从官僚、知识阶层向平民百姓下移。因此林白水的新闻实践除了教育民众、启迪民智之外,也为我国报刊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3、副刊

这一时期报纸副刊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著名的“民国四大副刊”。作为该时期四大副刊之一,《京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鲁迅经常为其撰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且为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留日学生对我国新闻理论发展的影响

新闻学产生于西方,我国新闻学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晚。清末民初,随着留学生学成归来,同时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随着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我国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新闻学教育正式开始。

留日归来的邵飘萍,凭借自身的海外经历,以及丰富的新闻实践,为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之一,邵飘萍主要负责讲授新闻采访,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讲课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报人自己编写出版的最早的新闻学专著,长期成为中国新闻业务和新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

除此之外,邵飘萍撰写的《新闻学总论》系统地传授有关报纸的作用、任务,以及如何组稿、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整套业务知识,并且介绍国内报界和世界各重要通讯社的情况。邵飘萍凭借自己多年办报和当记者的经验,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另一位留美归来的新闻学家徐宝磺一起创办了《新闻周刊》,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称该刊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纸”。

四、留日学生对我国报纸经营方面的影响

这一时期报纸的经营管理得到了新闻人的重视,报纸不再单纯地承担发表言论、传播思想和资讯的功能,其作为商品的营利作用开始得到发挥,具体表现为版面上的广告增多,重视发行和收买读者。

在报纸经营方面,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非胡政之莫属。留日归来的胡政之投身新闻事业,在短暂的编辑工作之后,1926年,他与吴鼎昌、张季鸾合作,组成新记公司,正式接办了在现当代中国报坛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公报》,担任该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从而成为了新记《大公报》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是在报纸的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报业经营一贯惨淡,在动荡的年代,资本不愿流入这一风险极高的领域,中国的报馆长期处于经济困难的局面。胡政之接管新记《大公报》之后,该报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全部变更,但其仍坚持经济独立,实施股份制营业和市场化运作,依靠广告和发行获得利润。胡政之经营《大公报》,尽管认识到了报纸营利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将营利作为办报的主要目标,这点从新记《大公报》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主义”便可以得知。胡政之重视读者的作用,认为读者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只有吸引读者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大公报》重视品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胡政之重视运用优秀的新闻人才,在人才管理和培养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中国新闻史上,《大公报》可谓人才济济,英敛之、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每一位都是新闻史上的名记者。在选人和用人方面,胡政之有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他重在考察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同时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较高的个人能力。他通过制定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人才。早期的管理制度,主要有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鸳接办《大公报》时议定的“五事”,关于《大公报》同仁不能在其他报馆兼职等规定的《大公报同人公约》等。后来,随着《大公报》不断发展,胡政之更加强调制度化管理。在人才的录用和管理方面,他亲手制定了《大公报社职工任用及考核规则》,其中包括6项考核标准、3项奖惩办法,在职工福利方面也有4条规定。⑨胡政之注重保障职工的福利,使得刚性的制度和弹性的执行相结合,在规范中不失人情,从而聚拢了人心。与此同时,胡政之在党派问题上较为开明,这也为他赢得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范长江便是典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李晨光,《民初记者黄远生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3(7)

②赵丽萍,《一代名记邵飘萍——记邵飘萍的记者生涯》[J].《广西大学学报》,2009(4)

③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7

④陈秋名,《浅谈林白水的新闻思想》[J].《新闻世界》,2012(5)

⑤陈碧,《新闻先驱林白水的“论说”与“时评”分》[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⑥方汉奇,《一代报人胡政之》[J].《新闻与写作》,2005(1)

⑦贾晓慧、王瑾,《事业与营业:胡政之媒介经营理念略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6)

⑧王永伦,《“远生通讯”对中国报纸通讯文体的开拓》[J].《新闻爱好者》,2011(11)

⑨陈志强,《胡政之的新闻人才观及其实践》[J].《南昌大学学报》,2009(6)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