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前瞻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12次
  • 评分4
  • 88
  • 0

刘金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健康和医疗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视养生类节目也迅速成长。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养生类电视节目已逾百档。本文就我国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前瞻作一粗略的梳理和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养生节目 发展现状 前瞻

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电视养生类节目在我国电视屏幕上已悄然坚守了十余年,为受众提供、普及健康知识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功能。电视养生节目发轫于1998 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中华医药》,该节目以“关爱生命健康,服务全球华人”为宗旨,受到受众广泛好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健康和医疗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视养生类节目也迅速成长。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养生类电视节目已逾百档。本文就我国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前瞻作一粗略的梳理和思考。

一、当前电视养生类节目面临的生存环境

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成长受到社会、政策、文化等大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媒介自身的发展要求密不可分。各种环境条件促成了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迅速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养生类节目也反哺着环境,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在借由政策便利的同时推动政策实施,在展现文化底蕴的同时普及文化传统,在做出“金牌节目”的同时扩展频道、电视台的影响力。

1、社会需求

首先,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是吃饱喝足,而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长寿,健康和养生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了社会的主流需求。其次,因为人们的需求,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养生食品和养生活动应运而生,但同时存在一些不法奸商为了利益而以次充好,名不副实的现象。如何辨别真伪成了困扰人们的问题。第三,社会存在着“老龄化”现象,关爱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诉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这些社会需求无疑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的内容、选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政策需求

“三贴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以电视为首的传媒在思想宣传工作方面尤其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作为改进和增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而电视养生类节目与这项政策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其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医疗问题是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为大众和国家所密切关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有不少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究其原因,政策的上传下达途径不畅是一个重要方面。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保证信息的流通和接收,电视养生类节目能在国家医疗政策的实施和推行方面起重要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最后,为了防止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广电总局下达了一系列政策指令,呼吁各卫视频道要多开办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养生类节目宣扬传统文化,倡导孝道之风,符合广电总局的各项要求。政策需求为电视养生类栏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可能性。

3、文化需求

“养生类节目热的背后是文化的回归,属于国粹的东西都在被保护和弘扬,养生热是国学热的延续,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①电视养生节目大多立足于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文化,既有对中医药材的介绍,又有太极、五禽戏等通过每天运动来锻炼身体的方法,通过节目,观众还能了解到人体经络、穴位的相关知识。2009年北京台推出的《养生堂》是其中的佼佼者,节目以“弘扬国医文化,传播养生之道” 为宗旨,“系统的介绍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并且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的养生方法,收视率在最高时曾达到4.53%”。②中医文化对本土的观众具有天然的贴近性,同时也让人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陶冶情操,感受传统。

4、媒介需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传统媒体的何去何从成了引人深思的问题,无声电影的消亡仍历历在目,对于电视而言,想要在现代丛林的媒介进化中生存,首要的就是博得观众的认可,而观众最关心的是与他们的生活、权益和需求息息相关的内容,健康和养生是一个重要方面,电视养生类节目服务广大受众,普及健康知识,是电视媒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电视养生类节目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宏观来看,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节目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赢得双丰收,而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总体而言,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取得的成就有以下几点:

1、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近年来,尤其是2003 年“非典”之后,电视养生类节目发展迅速,从中央到地方,从卫视到地面频道,养生类节目层出不穷,据统计,各地电视台的养生类节目已逾百档。有以疾病预防和治疗为主的节目,如山东卫视的《养生》;有以养生为表现题材之一的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就是爱漂亮》;有以普及中医知识为主的节目,如北京卫视播出的《养生堂》;有以竞答形式出现的养生类节目,如中央十套的《健康之路》等。数量上的增加并没有让质量相形失色,主题的贴近生活,主持人的出色表现,演播室的温馨设计,节目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都获得了观众和业内的一致好评。

2、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加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养生类节目的生产和传播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尤其是医学界专家学者的加盟,更增加了节目的可信度。他们或与主持人互动,在互动之中传递养生知识,或对艰深的医学难题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受众参与的双向交流方式也使得节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这些现场或者热线参与节目的受众将成为信息传递的“意见领袖”,使得节目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3、优秀文化传统得到弘扬

我国的大部分电视养生类节目立足于中医,中医起源于道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师法于此的中医将人的身体看做一个自成一体的自然界,讲究阴阳调和,动静适宜,缓急轻重,皆有其序。这种朴素的人生哲学对于今日社会的浮躁而言,无疑是一剂清心良药。

4、出现了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优秀节目

“一个品牌的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四种品质,即:稀缺性、优质性、独特性和极致性,这四种品质缺一不可……简单地说,稀缺性意味着‘人无我有’,优质性意味着‘人有我优’,独特性意味着‘人有我特’,极致性意味着‘人特我绝’,这就是建设和衡量一个品牌的重要尺度。”③近些年,中央台的《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以及北京台的《养生堂》等节目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为频道拓宽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我国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为电视节目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虽然我国养生类节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节目同质化现象明显。模仿趋同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一档养生节目火热后,会出现其他媒体竞相效仿,趋之若鹜的现象。

(2)虚假信息的频繁传播。电视养生类节目应该以服务大众为其基本的立足点,以传递健康和养生知识、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其节目宗旨。然而我们却发现目前养生类节目虚假信息泛滥,这些节目忽视了把关,以至于出现了张悟本、刘太医和林光常之类的“名医”,流传了“大蒜防流感”、“绿豆治百病”之类的谣言。

(3)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因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养生节目更是为药物或机构做广告,这类节目损害了养生类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电视养生类节目未来发展前瞻

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未来离不开社会的需求、政策的需求、文化的需求和媒介自身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应该厘清以下的三对关系,以更好地发展。

1、本土化与全球化

所谓本土化即节目要接地气,能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能切实地保证国家医疗政策的普及实施。这点可以落实在养生类节目的选题上,节目内容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因此编导们要深入基层,了解医疗文化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养生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中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就为中国养生类节目的全球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养生节目不仅要立足本土,更应该放眼全球,以宏观的视野来规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2、传统化与现代化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医文化既灌溉了电视养生类节目,为我国电视养生类节目提供了方法和题材,也在此过程中使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同时,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得不重视电视节目的现代化。这不仅体现在节目形式上,而且还体现在节目内容上,中医博大精深,要想让广大观众切实领悟到其中真谛,专家或主持人在讲解时要注意方法得当。如节目可通过多做实例分析,运用动画或者图示的方式,使得艰深的内容变得深入浅出、便于接受。

3、普遍化与风格化

电视养生类节目针对的是健康问题,因此受众具有普遍性。然而普遍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想要在逾百档节目中脱颖而出,优质的电视养生类栏目应尽可能的提炼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模式与样式,在模仿之余大胆创新,在追求普遍效果的同时做出自己的别样风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郝洪、颜匀,《养生节目的隐忧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

②刘点点,《中外电视养生类节目对比与思考》[J].《传媒》,2011(7)

③胡智锋:《会诊中国电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62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