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投稿Stan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56次
  • 评分4
  • 32
  • 0

张庆贺

【摘要】随着web2.0 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媒介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网络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web2.0 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其中对网络媒体接触率较高,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及不同的研究范式做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几个主题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由于使用的媒介不同,人类已经经历了四个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随着web2.0 时代的全面到来,相应的网络应用工具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渠道也出现新的形式。从“门户网站”到“微博”,人们摆脱被动的信息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媒介素养”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3 年11 月22 日上午10 点30 分许,青岛市输油管道泄露爆炸,造成62 人遇难,136 人受伤。11 月24 日新浪微博中出现这样一条博文“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48 条人命死亡,当地报纸却噤若寒蝉。这不是媒体人的耻辱,而是背后维W思维的耻辱。官媒除了宣传各种批示,只知道让网友点蜡烛煽情。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丧事当喜事办的闹剧?请公务员们最起码对得起工资,防患于未然、危机时如履薄冰、沟通时真实透明。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同意请转发”,此条微博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其转发评论量特别高,青岛当地的几家主要纸媒也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但事后这条微博却被证明是不符合事实的,《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等几家主要报纸都对爆炸事件做了详细报道。12 月初网上流传一则新闻说一名10岁男孩充电时玩手机发生爆炸,造成整个手掌被炸烂,并配有图片。这条消息通过“微博”、“微信” 等工具被广泛传播,一时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恐慌。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条虚假新闻,手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男孩不正当操作造成的,手机充电并不会造成那么大危害。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使得人们在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同时又可以传播信息。这在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造成虚假、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大量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辨别和抵制这类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历程

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它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①另外日本媒体教育专家铃木认为,“媒体素养即公民对媒体加以社会性、批判性的分析、评论、接触、使用媒体,更以多样的形态创造互动、沟通的力量。获得这种力量所做的努力便称之为媒体素养。”②我国张志安、沈国麟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布金汉姆等人的分析,这种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保护主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公众开始意识到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对青少年有不利的影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增强青少年对低俗信息和不良内容的批判能力;二、注重辨识能力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注的焦点从保护主义转移到如何增强人们区分“拟态环境”和真正的现实环境的能力;三;能动赋予权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这个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媒介素养的理念包括选择、分辨、评价媒介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

我国国内传播学者陆晔在《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经历了四次“范式转移”的变化。一、20 世纪30 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二、20 世纪60 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三、20 世纪80 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四、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③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比例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黄金时期,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最初的使用和推广者都是大学生,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普及率相当高。根据2011 年CSM 进行的两次大学生媒介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在大学生接触的所有媒介中互联网的接触比例最高,为99.3%。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互联网与手机在2011 年整年的日使用指数均高于80%,远远高于其他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而且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能力也较强。在web2.0 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在信息的海洋里,大学生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信息,该怎样去处理自己与媒介的关系,这些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所关注的问题。

2、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介使用的认识

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利用率比较高,但是其对新媒体使用的认识不够充分。拿“微博”这一网络应用工具来说,虽然很多大学生都开通了网络微博,都会使用微博获取和传播信息,可是关于微博上的信息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谣言及不良信息,甚至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根据自身的小规模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一共发放的50 份调查问卷中,47 位调查者都在使用微博,所占比例高达94%。但是在开通微博的原因上,被调查者的动机就显得多种多样,其中“跟潮流”、“记录生活”、“关注热点,发表观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6%、50%、78%,这说明大学生主动利用“微博”当做自己的“麦克风”,去发表自身的观点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另外调查问卷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关注的人大多是明星(所占比例42%),现实中的朋友(所占比例78%),对业内资深专业人士(所占比例40%) 的关注相对来说比较低,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的信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发布微博的形式也较单一,68%的被调查者只是发表文字微博,2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发布图片,有不到5%的被调查者会发布视频。虽然自身的小规模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即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web2.0 新媒体的本质理念,大多数人只是把这种媒介只是当做一种娱乐工具而已,还不能充分利用web2.0 新媒介。

3、媒介过度商业化的要求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应对当今媒介过度商业化以及信息超载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媒介的商业化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各类信息传媒行业无不打上金钱和效益的“烙印”,一些媒介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从而大量传播一些低俗的信息。在互联网web2.0 的时代下,“ 微博”“SNS” 等新的应用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如何让大学生在信息洪流中去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这些都急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题内容

英国大卫·帕金翰在《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指出人们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保护主义④。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超越“保护主义”而采取“能动赋权”的研究范式。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参与式的媒介环境,一方面需要批判性的自主地利用网络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传媒人素养来参与创造网络内容。当今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大学生对当今新媒介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新媒介的传播理念,以及熟悉运用各种网络应用工具。要想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首先必须对当今的媒介环境以及新的传播理念有所了解,互联网从web1.0 升级为web2.0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更新换代。另外,让大学生熟练地操作和运用web2.0 媒介是提高媒介素养的一项基本素质,比如会利用“豆瓣网”“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及传播信息,使大学生有自己的获取、传播信息和沟通的传媒渠道,以便于便捷地沟通和交流。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及知识水平以增强抵制和识别网上低俗和虚假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拒绝网上不良信息;另外还需要大学生平日多积累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增强对网上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识别和抵抗能力。

3、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信息创作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传播责任感。在大学生明白自己成为网络的主导者的前提下,要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介“如何说”和“说什么”的能力,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传播权利,做好对所传内容的把关工作。首先不能传播虚假的和色情的信息以及危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播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71-273

③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④大卫·帕金翰,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⑤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

⑥周葆华、陆晔,《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J].《新闻大学》,2008(4)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