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气毕业论文范文,电气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电气改革与实践方法研究探讨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2
  • 阅读量246次
  • 评分0
  • 0
  • 0

  电气毕业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们来说,大家在刚接触的时候应该都是不知道怎么下笔的吧,所以也会感到特别的迷茫,本文就整理了邗电气毕业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转型发展的电气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


  徐丰,刘金华,高红亮,姜晓伟(湖北师范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检验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结合指导电气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实践经历,为顺应学校转型发展对指导过程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从而很大程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转型发展;电气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工作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可以明显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素质,可以充分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程度和工程应用水平。2014年4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湖北省首批共有18所本科院校为试点院校,湖北师范学院为试点学校之一。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任务是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合理结构,完成产业链之间的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我校作为转型试点高校之一,转型对于我校来说是一个改革创新发展的好机会。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毕业设计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本科生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引起了本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本文借转型发展之东风,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毕业设计工作当前现状探讨


  1.1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开始毕业设计的第一步,选题后就基本确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鉴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就业去向,很多学生选择去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指导教师为了把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半数的毕业设计题目会选择继电保护或工程设计等课题,所以会出现多届毕业设计题目中电气部分的工程设计选题一直占主导地位,虽然要求三年题目不得重复,但实质内容却基本不变,与日常实际生活相关的真题设计少[2,3]。


  1.2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方面


  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中起着引导和监督作用。我院毕业生人数正逐年增长,近年每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00人左右,分配给每个指导教师的学生人均8人,而我院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毕业设计题目拟定时随意性大,系统性、创新性不强,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陈旧,指导教师仅限于督促学生完成课题任务,对学生集中指导的时间有限,对毕业设计要求降低,致使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1.3学生方面


  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也是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及投入精力的多少对毕业设计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重视度不够,把本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用于跑各种招聘会、复习考研或公务员考试等事情。还有一部分找到就业单位的,多数单位会要求学生提前过去实习,导致已经找好工作的学生也不能安心进行毕业设计,设计中要求的电路制作编程等内容都不能很好完成。还有就是学生更注重课程学习中考试成绩而缺乏实践锻炼和创新精神,对于取得毕业设计成果也缺少自信心。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态度不端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短,致使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转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对策


  2.1结合电气行业发展选题


  指导教师在出题时要考虑选题的前沿性、应用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毕业设计课题可以从工程、科研等科技成果中选题,与工程实际接轨。依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意愿,与企业联合,借助工程项目来选题;依托学院实验室及实训中心进行选题;依托专业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进行选题。自2008年以来,我院与广东佛山美的洗涤电器有限公司、深圳市深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及黄石纺织机械厂等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围绕市场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选取了一批优秀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将学生毕业课题与实习内容相结合,通过不断努力,去实习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内容很充实,达到预期“真题真做”的效果,同时培养了一批业绩出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2.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条件开展毕业设计


  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工程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院有“智能物流输送装备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工业过程网络化校级重点实验室”、“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电力电子及运动实验室”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针对电气、机械、自动化三大行业特色进行创新训练项目,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设计制作等创新性实践教学,由于创新实践基地具有各个学科的实验、实践设备和指导老师,可以支撑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创新型项目设计。比如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到制造、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硬件等学科,因其科技含量高、实践与创新性强的特点,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3实行毕业设计导师制模式


  根据历年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左右,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跑招聘会的高峰期,是学生考研以及考公务员的重要复习时段,因此,很多学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就所剩不多,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院决定实行导师制的模式来指导毕业设计。在大三下学期初,学院把所有题目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打算,在学院提供的全部毕业设计课题中自由选择。学生选定题目后,即选定了指导教师,确定了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2,4]。通过导师制这种模式,学生可以提早去接触课题,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所需技能和知识。通过这种自愿选择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最后3学期的学习计划,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提前按照导师的要求选修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等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许多导师可能会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室,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为毕业设计积累经验,这对学生择业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实行毕业设计全程监控制度


  毕业设计的指导是一种松散、间断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没有固定集中的时间和地点,学校提供的场地有限,不便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集中指导。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通过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监控,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2,4]。因此,学院建立了导师、督导、教学系、学院多级质量监控系统,加强过程化管理,主要包括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监控、学生毕业设计态度监控、毕业设计进展及完成情况监控等。


  指导教师应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进度,除了通过网络检查学生的材料外,需定期召集所带学生集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辅导答疑,督促进度。对学习不认真、态度不端正、故意缺席指导、未完成各阶段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不推荐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或推迟答辩。同时学院安排督导组检查指导教师任务书下达及毕业设计指导等情况,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及指导质量实施监控。建立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奖惩机制,督促和激励指导教师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以严谨的态度保证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4]。


  4结语


  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思路,通过不断实践新的方法,改进新的模式,我院毕业设计的质量正逐年提升,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通过对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整体知识结构也更加紧密,学生在就业市场有了更大的竞争力。通过对电气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希望能在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压力驱动下,探索出一条更适合我院发展的转型之路,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2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方法研究


  余雷(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文章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以及利用教学归因分析策略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评价反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进而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社会评价反馈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国工业实现电气化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文化传承。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一直高度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在“211”建设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育、优势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建设方面都予以政策及经费的大力支持[1-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修订,并且每年可进行课程的细微调整。每学年上学期由校教务部发文启动,依据学院教学委员会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评价与修订实施细则,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修订,最后由学院教学委员会交教务部备案及向社会公开,并负责执行。针对每年的课程的优化调整,学院领导会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或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讨论会,参加有关专业规范建设的研讨会。通过分析毕业生质量信息数据库与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总结社会评价调查经验,改善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等[4-5]。从而不断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教学适应体系以及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完善教学和修订培养计划,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全面、深入地评估我们的培养目标制定与达成度情况,本专业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以及利用教学归因分析策略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评价反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招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设置等环节的工作。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对于促进高校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积极意义。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


  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包括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结果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数据、校友数据等。用人单位收集的数据信息作为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评估的又一个依据。近几年由本专业教师深入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华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访问,收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意见,主要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建议,对电气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等。


  收集数据工作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进行,由学院分管学生的副书记牵头,教学院长、辅导员、班主任协助,问卷内容涉及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社会责任心、人文社科素养、社交技能、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紧贴技术前沿、教学方法手段、工作态度、外语能力、身体素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方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并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与修订。以2016年开展的往届毕业生调查为例,面向2012届学生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发出56份,收回25份有效问卷;同时面向2012届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出56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从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校友来自政府机关、国企、私企、外企或合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军队等不同领域,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有如下的反馈结果:


  1.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获得肯定意见,但非技术能力培养有待改进,主要包括国际视野、沟通合作、素质拓展等方面。


  2.教学实践培养质量获得肯定意见,但在实验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优化等方面有待改进。


  3.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本获得肯定意见,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有待改进。


  4.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获得肯定意见,但在科技创新项目、竞赛、活动等方面对全体


  学生的覆盖面有待提高。


  三、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近三年,本专业按照培养目标的修订制度,依据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收集毕业五年左右学生的《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调查表》以及收集《用人单位对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调查表》,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后,通过“社会评价机制”需要每五年左右制订和改进培养目标一次。但本专业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定位以及地方产业升级,及不断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培养目标近年来每次都有一定的变化。随着地方经济产业升级逐渐定型和逐步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培养目标的修订会依照相关制度及评价机制每五年左右制订和改进一次。


  本文以本专业2015级和2016级培养目标为例进行持续改进分析研究,从培养目标的对照表来看(表1),2016级相对2015级来说改动幅度较大。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明确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社会需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另外,对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事业发展预期给出了细化,具体为“毕业5年左右具有较强的电气工程实践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团队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实践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选修和新生研讨由4学分增加至10学分,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由4学分降至2学分,持续加大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力度,保证学生100%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该培养目标体现了苏州大学的地方特色,从长三角地方经济及制造产业特色角度出发培养电力系统、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区域产业急需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新的培养目标在原有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既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强调在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非技术因素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对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骨干工程技术人才。


  四、总结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专业定位以及地方产业升级,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5级和2016级培养目标为例进行持续改进分析,通过构建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以期培养出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第3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杨海柱,王玉梅,王福忠,郑征,孙抗,仝兆景(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文章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建设为契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毕业要求,采用专业能力进阶培养的理念,构建出了核心专业知识模块、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等,以期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培养出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程教育


  一、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中国制造”这一利润链上最低端的积累,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需要大量的技术类工程人才。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一百多年前开始,欧美国家的认证体系,对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建筑类专业为起始,开始成立评估委员会进行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1994年设立并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建设类专业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从此评估迈入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我国工程教育的认证体系及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逐年完善,并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二、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一)专业背景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可追溯到1958年矿山机电专业,1998年更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进入本科1批次招生,2011年获“电气工程”硕士授予权,2012年获“电气工程”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3年获交叉学科“矿业工程”博士授予权。本专业自建设至今58年以来,坚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已在矿山电气与电力系统等方面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设置了电力系统和工矿电气两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从事发电、供配电、工矿等行业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系统运行、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1-2]。


  学生毕业五年后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能够运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发电、供配电、工矿等行业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跟踪电气工程领域发展,从事电气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以及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3.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胜任项目经理工作,以及在跨职能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终身学习渠道,不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工作方案制订的出发点


  根据学校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的总体方案,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矿行业)特点,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方式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内容侧重点的差异来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能力培养[3-5]。


  (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具体包括3大平台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平台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的实践教学按照“系列化、分层次、不断线”的原则和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认识规律,从观察认知、综合设计上升到研究创新,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金字塔式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两部分,其中,课内分电工电子实践基本知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机电类课程设计、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综合系统设计五个层次,课外分学生自选实验、趣味项目设计、实验设计竞赛、设计竞赛、学生科研实践、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生创新科研成果七个层次。实践证明,分类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全适合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6-9]。


  (三)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文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了整个大学4年,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灵活安排实施。另外,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选修取得5个素质拓展实践创新学分,此类学分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单独考核记载并计入总学分。


  四、课程体系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


  对照通用标准,本专业课程设置对通用标准毕业要求的学分比例分布表1所示。


  五、培养方案改革的实践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分析


  (一)理论学习效果分析


  表2是抽样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抽样的6门课程均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主干课程。试卷均按照大纲要求出题,在结构,对知识的覆盖面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2007级与2013级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举例说明,从表2中看到“电机学”,60~90分的人数增加,尤其是80~90分的人数增加了9.2%,不及格人数减少了5.9%,总体成绩有所提升。“微机继电保护”90分以上有大幅增加,增加了19.5%,70~79分数段下降了12.3%,60~69分数段增加5.6%,总体提升。


  (二)实践环节效果分析


  实践环节的研究采用毕业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毕业设计是反应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毕业设计的成果是对培养方案检验的一个综合指标。表3是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重点观察“良好”和“中等”两级别,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看到,成绩“良+中”的比例变化范围都在76%~84%之间,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实际上是因为优秀比例提高的原因。从平均分这一指标观察,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基本稳定,平均分有所提高。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培养方案修改对学生平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也说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改革是可行有效的。


  六、结束语


  在目前全社会本科生就业不景气的状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前茅,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知识面较广,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较快,对新技术自我消化能力提高,但专业知识细致度不够。反馈信息反映了学生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协调发展,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为社会需要的,也是符合培养方案目标的。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结果看到,学生在理论、实践、社会评价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说明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