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79次
  • 评分4
  • 97
  • 0

徐婷 刘春香 朱丽媛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27-04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2〕147号)和《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近年来,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一、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2009-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9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为708.69亿元,2011年已经跃上1000亿元台阶,总产值为1066.86亿元。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平稳,国内外市场小幅拓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和行业特征显现。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111.5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新产品产值295.36亿元,同比增长22.64%;工业增加值190.45亿,同比增长8.19%。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同比增长3.78%;出口交货产值211.68亿元,同比增长22.64%;利润总额57.01亿元,同比增长26.05%。

总体来看,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平稳,市场小幅拓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111.59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56%,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例由2012年的32.96%提到了33.64%。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产销率达96.87%,其中,出口交货值为211.6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9.66%,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销售情况良好,相比2012年,国内外销售市场均有一定拓宽。

2.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90.4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8.19%,高于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产业的利润总额为57.0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26.05%,在主营业务成本的占比为6.13%较2012年的5.02%提高了1.11%。产业的利税总额为103.6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17.82%。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得当,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3.投资进展良好,项目顺利推进。2013年宁波市“战新办”认定的节能环保产业在建项目237个,涉及8个小类行业。计划投资总额177.36亿,当年完成投资74.79亿,占投资总额的42.2%,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的67.2%。2013年完成投资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3.9%。投资占比前三位的行业,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工业气体液体循环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分别为25.90%、19.30%、13.57%。

4.科技投入增加,产品创新提升。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购置技术成果费用不断增加,全年科技创新总投入18.23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1.92%,同比增长10.25%,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88亿元,购置技术成果费0.35亿元,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新产品产值295.36亿,同比增长22.64%,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5.产业分布广泛,行业特征明显。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分布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高效节能家电企业主要分布在慈溪市、余姚市和杭州湾新区,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余姚市,高效节能通用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鄞州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榭开发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市各县市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差距较大,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和余姚市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均超过了100亿元,合计达870多亿元,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8.27%。象山县和保税区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同比增速超过了10%,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1111.59亿元的总产值中,高效节能产业占了43.72%,高效节能产业不仅产值大发展势头好,相关系数较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38.83%,但它是节能环保三大类产业中增速最慢的一类产业,相关系数均较小。先进环保产业的产值257.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45%,虽然是产值占比最小的产业,但相关系数很大,和2012年相比产值成倍增长,是三大类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

二、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1.技术突破。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和工业重点、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对照《节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有10余项实现了技术突破并逐步产业化,同时开展20余项行动计划以外的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突破。

2.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引进国家、省市层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许晓雄、陈光明、等6人,其中省千人计划1人,引进包括国际应用能源、环保、节能玻璃材料等在内的创新团队4支。

3.平台建设。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至2013年已建成了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宁波市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并在镇海成立了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些平台的积极建设,为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产业基地、专业园和示范点建设。依托宁波节能环保现有产业园,已经建立宁波万华循环经济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宁波低碳绿色化工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园等。根据《甬新领办〔2013〕2号》文件,2013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的宁波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通过了审批。

5.重点企业培育。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认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公牛集团有限公司、韩点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瑞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宁波市高成长企业。

6.重点项目推进。2013年,宁波市有237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其中,6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为2013年度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总投资4.35亿元,4个国家级专项项目,总投资3.01亿元。

三、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统筹规划不够,缺少优势基地。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以自发性发展为主的态势,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优势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能向优势地区集中并进行科学配置。

2.企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产品结构不完善,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企业结构存在“小而散”现象。

3.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技术。多数节能环保企业科研、设计力量仍比较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当部分节能环保技术未能及时转化。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有市场竞争性的自主创新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整体价值链层次偏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4.政策机制不完善,缺少健全的服务体系。能源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政策不健全,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有关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尚未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环保基础设施和脱硫装置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仍需广泛推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污染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大技术突破,强化提升动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凝练行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设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继续扶持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等,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力争在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先进环保保护设备等领域实现10项左右关键技术突破。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继续依托国家、省“千人计划”、宁波“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海外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政策,重点在高效电光源、高效余热余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技术、污泥脱水与处理技术、先进环保设备与药剂制造技术等领域,构建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团队3~4支,引进国家、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人才3~5人,宁波市“3315计划”入选人才10人。

3.深化平台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注重公共服务与技术研发两类平台建设。依托节能环保领域专家团队、优秀节能机构,提升市级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平台服务水平,跟踪产业发展中对技术、政策、交流、培训、评估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依托浙江大学及在甬相关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骨干企业及六大行业协会,组建宁波市能源清洁利用与节能技术产学院创新联盟,建立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遵循“统筹联动、合力发展,优化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宁波市节能家电与节能灯具制造基地建设进程;遵循“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的原则,推进宁波低碳绿色化工专业园与宁波市节能环保研发服务园建设;遵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持鄞州开诚餐厨垃圾、北仑大宗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余姚废旧塑料加工三个示范点规模化发展。

5.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贯彻实施“810实力工程”、“高成长企业”、“科技领航计划”,通过技术提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措施,力争形成节能环保领域产值上30亿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骨干企业50家以上,强化品牌建设。并发展一批潜力大、初创型企业,呈现企业分层次的梯级发展模式。并重点围绕“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家电、高效节能通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环境保护设备与药剂、高效节能输配电等6大领域选择50余家企业,通过跟踪、咨询、诊断、分析、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大动态跟踪与指导,不断提升竞争实力,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6.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建立市节能环保产业项目2014年投资推进计划,通过信息通报、督查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列入计划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在建、拟建重点项目70项以上,力争实现年度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展对列入计划的5000万以上项目的竣工认定,落实奖励和退税政策。鼓励项目的谋划生成,对3亿元以上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实行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在项目谋划、签约、审批、开工、竣工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

7.实施行业运行监测,跟踪产业发展。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及时发布产业相关信息,夯实信息统计与分析基础,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产业调研,建立重点企业的联系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信息来源,跟踪产业的发展。

8.完善认定办法,加快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通过完善、改进和创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认定和管理办法,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的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主体快速壮大发展,最终培育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9.做精服务业,促进持续发展。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技术水平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几个发展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选拔优秀机构,并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免费为其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节能服务机构在合同能源/环境管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能效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产业链,使节能环保服务队伍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Yukiko Fukasaku: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tegration, Energy Policy, Vol.23 (1995), p.1063-1076

[2] Jun Dong,? Yong Chi and Daoan Zou etc.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assess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Applied Energy, Vol.114 (2014)

[3] Miao Chang,? Lijuan Peng,?Shiwen Wang.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Vol.2 (2008)

[4] Boqiang Lin,?Houyin Long. How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4)

[5] Ted J. Lawrence,?George P. Robinson. Reckoning perverse outcome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policies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6] Boqiang Lin,? Lisha Yang. The potential estim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conservation on thermal power industry. Energy Policy, Vol.62 (2013)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简介:徐婷(199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刘春香(1977-),女,湖南衡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朱丽媛(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万里学院2013级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

(浙江万里学院 商学院)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