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之创新品味张祖庆老师《致地球新生儿》一课教学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34次
  • 评分4
  • 10
  • 0

王 珏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创新之一:阅读指导让学生“有话可说”

综观张祖庆老师的课堂,围绕“地球现状”所出示、罗列的资讯丰富且精当,如: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地球现状的文摘卡、一组罗列了关于保护地球环境特殊日期的清单、德国科普作家撰写的《我们的地球》中的插图、主题为“爱护环境”的一首小诗、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家园》里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惨不忍睹的画面,以及阿西莫夫撰写的《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的章节等等。这些内容看似孤立,彼此之间并不以统一的形式、时间存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地球现状。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让学生整堂课都沉浸于读与写“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得到了视听感官的丰富体验、精神世界的醇厚滋养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精心采集和教学中根据环节巧妙地依次呈现,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式的资讯碰撞中占有了大量的写作资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张老师“海量阅读”的理念: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走向更丰富的阅读生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情感基础。否则,学生写这样一篇习作将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创新之二:读写联姻让学生“有话要说”

习作是儿童内心情致的表达。从“有话可说”到“有话要说”,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激发儿童内心情感驱动的环节。张老师巧用过渡,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需求。在第一课时,当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获取了大量地球现状的信息后,张老师这样讲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在不断地减少,而人口却一天天地增长。由此可以想象,总有一天,我们这个地球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很多人坐不住了,给联合国秘书长、给国家主席、给环保局长写信。但是,也有一个人,觉得更加重要的是,给地球上刚诞生的人写信。40年前,有一个叫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家,拿起笔给地球新生儿写了一封信。40年过去了,地球环境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日趋恶化。所以,这节课我们也学着给地球新生儿写一封信。大家想想这信应该写些什么?”

张老师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在阅读“蓄势”之后,进行写作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从“学会阅读、获取信息”到“情动辞发、有话要说”的过渡水到渠成。这样,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以及信息整合和写作巧妙联姻带来的启示是: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着在习作教学中将传统设计中的“讲”+“写”变为“读”(边阅读边品悟)+“写”?如此,将有更多学生在这样“1+1”的课堂上得到阅读和写作“双管齐下”的训练,让阅读的收获感悟转变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创新之三:方法点拨让学生“有话会说”

回顾张老师的课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比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听后都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领悟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妙境。

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张老师指导学生写信时所列出的提纲,完全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而来。张老师问:“你们觉得可以在信里写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我们要告诉他(她)地球现状!”(板书:地球现状)有的说:“我们要给他(她)提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板书:行动建议)张老师随即进行了口头作文,将学生罗列的建议一一陈述。学生立刻纠正:“这么多建议要进行筛选,根据不同的小主题归类!”张老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商定:在开头还可以加上“自述、欢迎”这个部分。这样一份提纲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出来的,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有的只是因势利导。

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处是:张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将非连续性文本所罗列的信息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去时,并没有在学生作文之前,列举运用资料的注意点,而是在几位学生范读作文时,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总结,相机板书。此外,还稍作点拨:“学以致用,可以直接引用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还可以概括事例、要点。”张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学习方法的点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会大胆实践、充分探讨、主动反思、智慧领悟。

回顾课堂,张老师精彩的点评有很多,如:“阅读科普性文章,我们要大胆怀疑,多方求证”;“文章写好以后,不要急着发表,可以先放一放,也许有的时候,你读到一些新的东西,会有些新的感想”;“如果把这段视频中的数据运用到你的信中去,一定会更加具有表达力量,更加有理有据”;“同学们要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在香港,就有这样的一种测试”,等等。从中,我们感受到张老师是把自己多年研究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分享给教师,这是对听课者最好的榜样引领,是最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教育之“爱”的表达。

张老师的课充满着革新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其间教学设计的深度、文本选择的广度、学生思维的力度,而这一切的创新也是有“格局”的。这个“格局”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表述:高年级学生应当“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三点,张老师在这堂课上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阅读和作文的巧妙联姻”、“学生习作成果的点评指导”诠释得精彩纷呈。

创新无止境。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能像张老师一样注入一个新鲜灵动的思想,尝试一个前所未有的做法,也许教师的“教”不会“重蹈覆辙”,学生的“学”不会“食之无味”。我们相信,创新是一种力量,我们愿意通过自我践行去亲切地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