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民族文化与学校外语教学研究

  • 投稿Adam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399次
  • 评分4
  • 40
  • 0

王广兰1,2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滁州 233100;2.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从外语教学发展和汉语文化受到冲击的历史角度分析指了外语和汉语发展的因素和及其各自受到的制约因素,并指出二者是相容相生的,同时外语教学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作为一种工具语言为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重视外语教学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中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在教师素养和教学内容上做出改进,注重在教学内容让注入中国元素,为中国文化在青年学生的传播夯实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族文化;外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6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应用(SK2014A282)阶段成果

近年来,社会风气面临下滑趋势,传统道德受到挑战,腐败之风盛行,官员权力泛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充斥角角落落,很多人追求享乐,生活奢靡,丧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下却被绑架了幸福,社会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角斗场,各种互相坑害事件一时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是否帮扶摔倒老人问题在2013年的春晚上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官员骄奢淫逸事件屡见不鲜。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很多有识之士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教育缺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缺少了对国学的颂扬。于是“国学热”悄然兴起。人们祭拜孔庙、着汉服祭孔、叩拜黄帝陵、听于丹老师的《论语》、赏析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也凸显了对于汉文化“国学”普及的重视,成为传播国学的窗口。在举国上下的国学热浪潮下,却出现了对英语教育的遏制倾向。似乎由于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遗失,是不是国学和英语教育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英语教育的限制就能够提升国学的发展和国民素养吗?二者之间的是相克还是相生?

一、外语在中国的发展及课程设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传递。纵观英语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的近代发展史休戚相关,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认识到西方的炮坚枪利,李鸿章为首者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清政府从于1872年至1875年期间,先后四批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幼童们很快掌握了语言交流并融入到美国的生活当中,从着装到思想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有的煎了辫子,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启蒙思想的教育,这给清政府构成威胁,于是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诏令回国,只有极少数者完成了学业。回国以后遭到批判。“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当时申报写到。毕业回国,20世纪初在各自的行业都成为出类拔萃者”[1]。当时的统治者希求从西方学习发达的军事科技,从而改变中国武器落后挨打的政治局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西方文化开始对接碰撞,专治与民主,集权与分权,法制与人治等思想与政治领域的文化开始角逐,“德先生”和“賽先生”开始在中国的年青人心中播下种子,爆发了胡适、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是意识形态的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古老中国的帝制,代表了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意识思想的革命,打开了西方对中国文化渗透的大门。

中国第三次的向西方学习的浪潮,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资金,一大批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应运而生,技术的合作势必带来语言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达到了空前高涨的态势。各大学纷纷开设外语课并增设外语专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倾向。

总结中国近代三次西方文明对中国输入的历史,由政府积极主动发起的都是技术科技层面的引进,一是强我国之兵力,二是强我国之经济。主观上并不带有文化引进的渴求,因为中华民族向来以二千年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而著称。但是近现代出现的种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似乎以中国的思想和理论无以化解,最后求诸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深入,才渐渐和解了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经济得到了复苏,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外语课仅仅是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来设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和就业的需求。

二、近代国学及本民族文化衰落原因

(一)社会动荡带来的文化衰落

教育是国之根本,学校教育是文化宣传的重要基地。近代的中国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经济和文化在战乱中饱受创伤,一度面临亡国的危机,生命难以维系,何谈文化和教育。建国初期,在“破四旧”和“打倒孔家店”及“批林批孔”运动中,作为国学精华的儒家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进步的成分和落后的成分都一起成为垃圾被掩埋。“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衍生的是对家庭的叛逆,师长的批斗,礼教的颠覆等等,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倒退、社会风气下行、教育空置、科技落后等等一系列的后果给后来的文化伤痕修补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就业压力

在如今的就业倾向中,相比较而言,企业向文科毕业生伸出的橄榄枝较少。文科毕业生面对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岗位较少,就业之后月收入也较低。麦考思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排在前50的2012届高校本科专业就业率的专业中有41个为理科专业,占总比的82%;2012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中有39个为理科专业,占总比的78%,仅有11个是文科专业,占总比的22%;2012届薪资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100%为文科专业;2009届毕业生中三年后薪资较高的前10位主要本科专业中9个为理科专业,占总比的90%。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数据说明理科专业在就业和经济利益方面占绝对的优势,造成了社会层面的重理轻文现象,导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忽视国语教育等人文学科的修为。“基于就业方面的考虑,国内大学的学科设置普遍理科比重多于文科,而国外的大学则相对平衡,除非理工科类学校,文理科设置比例接近1:1”[2]。“在内地高校削减英语学分的同时,香港大学的英语学分和学时却在增加”[3]。文科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科目受到冷遇,也是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快餐文化的兴起

首先,网络的很多信息占据了年轻人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智能手机的应用创造了我们的“低头族”,是在公共场合屡见不鲜的景观。其次,网络文化也对文字造成冲击。汉字书写的现状是人们发出国学沦落的诱因之一。由于计算机书写的简单易行,书写被计算机所代替,只需敲击几个键盘就能把复杂的汉字呈现出来,也造成了现实生活中提笔忘字的遗憾。再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冲击着传统的语言文化的传播和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网络作为一个快捷的传播媒介使得各种信息充斥,对于具有好奇心的年青人来说,无疑是容易吸纳各种信息的,虚假的、不健康的低俗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更容易传播和扩散。这些廉价的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作为精华的国学文化的发展和颂扬。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极大的改变着年轻人思考力。网络集声、色和图片为一体,形象化具体化表面化取代了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年轻人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对事物本质的追寻和探索。而这些正是国学文化中所追崇的成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来达到个人素质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四)文史类教材选用杂乱

当今教材种类很多,对教材的出版和选用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也导致了教材质量的下滑,把关不严,教材选用不当,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编排和设置,随意性强,不能把优秀的文化遗产合理的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去,对中国优秀的文化起不到传承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国家之学引领和指导作用。

三、外语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化的矛盾

“子弹是征服物质的武器,语言是征服精神的武器。”[4]正如新文化运动伴随着洋务运动产生一样,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中西方的往来日益频繁和加深,各个层面都互相影响,由于经济的功利性,西方文化更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受到特别是年轻人的推崇,英语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媒介推动着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输入。从学校教育的层面,各个大学与西方的交流往来日益加深,学者互访,学生出国学习等活动频繁,近年来更有初、高中学生出国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数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外语考试在各个领域涉及面较广,大学入学考试、职称考试、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出国考试等等使得外语在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至于家长从小学时候就过度关注英语学习,各种培训机构的宣传使得中国家长们给孩子过早的背上了种种枷锁,使得孩子们有了各种“累”。而与之相比较的是对汉语的忽略,人们对汉语的掌握一般的只是停留在会说,而忽视了对中国经典文化的诵读,领略和赏析。而伴随着学英语的利益驱动,商家纷纷在“洋节日”上做文章,“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和媒体的渲染下如火如荼的热闹。在英语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遭到挑战和威胁。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大国复兴的意识越来越浓厚,文化输出也作为一种战略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国外新兴的“孔子学院”就是汉文化输出的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地。随着对国学经典的重视,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英语所蕴含的西方价值观、世界观、文化意识给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影响,也冲击着国人的文化需求,与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来说,汉语作为母语很显然没有英语的优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种制衡的论调就应运而生。政治对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开始发挥作用。从中国语言教学的历史也不难看出,解放初期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决定了全国开设俄语课的政策,随后关系冷淡后取消全面学习的体制。在国学热潮下,英语教育面临了削弱的危机。“外语(英语)教育已成为一种必修制度,这种必修制度把外语(英语)教育的地位置于汉语教育之上,导致教育部门过于重视外语(英语)教育,而汉语教育和民族语言教育的地位空间却受到了剥夺”[5]。

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为了提高母语的地位,更好的保护民族文化,英语教育的政策调整呈现势在必行的趋势。福建省2008年的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中就曾设想降低英语单科分值,从150分改为130或者120分,个中原因没有实行。现在《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从2016年起,其中,中考英语科目由120分降低为100分,;高考英语科目由150分降为100分,下降比例分别为16.7%和33.3%。高考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中考语文由120分增加至150分。从这一调整来看,有厚此薄彼的倾向。

四、共谋发展之路

国学是中华名族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经典,是汉语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代言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下,中国文化只有兼收并蓄,吐旧纳新才能不断强大而被世界所接收,才能不断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英语和国学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用。

(一)正确认识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都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而各有其特色。在The American Character一文中写道:“Most Americans have great vigor and enthusiasm. They prefer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on their independence, their right to make up their own minds. They are prepar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even when there is a risk in doing so. They have courage and do not give in easily. They will take any sort of job anywhere rather than be unemployed. They do not care to be looked after by the government.”[6]在这篇《美国人的性格》里揭示大多数美国人充满活力和热情,喜欢自律而不喜欢被人指使,在有危险的时候喜欢采取主动,有勇气而不容易屈服。能从事各种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他们也不愿意被政府照顾。这些是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因素,是需要倡导的。就中国目前年轻人的择业观有指导意义。英语文化中所追崇的绅士文明体现对儿童和女性的尊重也是我们现文化中所崇尚的,也是对古典国学的改进。总之,通过语言的学习,能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共进。

(二)外语学习中注入中国元素

英汉作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形式而已。在英语教材和教学当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介绍中国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把英语“引进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把这种思维作为文化战略促使中国文化复兴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2013年的四六级考试的翻译内容就大量涉及中国传统习俗的介绍。若要发展就不能畏惧挑战,海纳百川,有容纳大。美国作为一个文化的“大熔炉”不断得以壮大,也是有力的证明。

(三)提升外语教师汉语文化修养

“赵世开:有关两张皮的现象,我感觉问题至今还存在。在学校里,中文系和外语系很少联合举办学术活动”[7]。很早就有学者提出,汉英老师之间缺乏交流问题,也暗指我们的英语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文化知识。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英语老师所要具备的条件。不仅要掌握语言的技巧更要学习中外文化的精髓。英汉老师之间加强交流,不断学习和提高并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去除误区,树立学生弘扬国家优秀文化的名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事实证明很多优秀的外语专家也都是优秀的名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宣扬者。鲁迅、钱钟书、杨绛、严复、杨宪益、吕叔湘等翻译名家无一不是汉语言文化精通者。

综上所述,当今人们汉文化水平的降低由于很多历史和科技的因素而致,不能盲目得归咎于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外语教学也必须摒弃一些传统思维,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把外语与中国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才能不断前进,更好得服务社会,教育学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留美幼童.[2010-03-20].[EB/LO].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1892727-1.shtml.

〔2〕2013年文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EB/OL].[2012-2013].http://www.xuzhoujob.com/News/1201312 1412036.html.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610.

〔4〕Gendzier,Irene L.Frantz Fanon: A Critical Study [M].London:Wildwood House,1973:60.

〔5〕曹迪.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文化利益[J].现代教育管理,2012(8):71.

〔6〕孙万彪,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

〔7〕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