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力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武汉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460次
  • 评分4
  • 75
  • 0

赵 峰1 卢 敏2

(1武汉市科技局 2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在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武发【2012】7号),提出了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而要促进武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将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实践,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科技中介;高技术服务业;创新驱动;武汉;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01

1 全国、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按功能将其分成三大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这三类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同,服务的方式也有不同,但很多时候又是互相交叉和联系的。目前全国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6批455家,湖北省共20家;省级认定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4 家;武汉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数量比较少。

2 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和作用

2.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过去企业和高校院所间的单一沟通合作方式,效率不高。有了中介机构的参与,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可以专注地做自己擅长的事,由中介机构来帮助双方做技术熟化、信息沟通、项目咨询、增值交易、投融资等服务,使过去高校与企业一对一的转化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转化,且专业人做专业事,可以极大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成果转化的进程。

2.2 降低企业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机构研发针对性

由于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高校成果与资源闲置而企业无力大量投入科研的现象长期存在,通过中介机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高校院所为满足企业需求会不断提供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从而挖掘出针对性的新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也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出新的研发需求,从而产生贴近市场需求的新开发项目。同时,通过中介机构的摄合,其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培训基地,不断循环提升,实现资源共享,既有利于企业研发成本的降低,也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2.3 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校校合作,除了能在传统技术改进、新技术应用、流程优化、顶层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能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细分,帮助企业在扩大产能、开发新产品、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再利用、标准化、掌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产生更多项目,从而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武汉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共享不够,缺乏信息沟通平台

一是政府部门公开共享的有效信息不够,基础性、权威性的信息大多数由政府相关部门掌握,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担心信息传播后会产生不利影响,部门之间尚且有信息屏障,更不用说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市场化的中介机构共享,宁可不做,也不犯错。二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还不畅通,有些公共信息虽说是公开的、可查询的,但真正用起来,不是障碍很多,就是看不明白,更新也很不及时,使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平等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公益性的中介机构,重建设、轻运营维护,没有主动地将信息向市场和社会传播。以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为例,本意是集聚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资源,为区域产学研服务。截至2014年6月,大仪平台入网单位325家、入网实验室648个、入网仪器7 235台(其中40万以上2 648台,500万以上52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74个、入网专家62人,资源存储量非常可观。但在2011年,大仪网共享率仅为10%,近年来,通过主动宣传、培训及政策激励,目前这一比例上升至57.2%。

3.2 缺乏高素质人才

科技中介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和创新性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背景,还要掌握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问题,尤其是高端科技中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和阻碍了运行机制向高端化提升。也有比较好的,比如说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是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对俄合作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该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依靠灵活的激励机制稳定了一支20余名有专业背景、懂俄语、会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使其成果转化工作成效十分突出。但我国目前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科技中介培训机构还相当缺乏。

3.3 中介服务机构散、小、少、弱,综合服务链条未形成

按工商登记经营范围口径初步统计,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不足400家,其中包含孵化器、技术合同登记站等机构,单位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多以项目咨询和为政府提供服务维持运营。同质化的竞争严重,一般只能提供单项服务,相互之间的协作少,无法为企业提供从问题诊断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也无法提供从内部管理至外部协调的配套支撑。总体来说规模小、机构散、总量少、实际服务能力弱,综合服务链条未形成。

3.4 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突出

公益性机构的主动性不够,服务定位不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尤其是高校中的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主动性非常弱,工作比较被动,存在“坐等上门”现象。而市场化机构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个性化服务收费低,国家没有科技服务中介费收取标准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从企业咨询或是后期投资里获取相应的中介费用较困难。

3.5 公信力不足,品牌意识差

一是科技中介机构或者说是科技中介市场公信力不够,尤其是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公信力很差,没有行政动员的情况下,企业主动寻找和委托中介做科技服务的很少;二是科技中介机构品牌意识差,中介机构对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服务案例的宣传和总结提升不够,很难稳定一批客户来形成赢利模式,更不用说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在这方面,国际先进的技术转移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创立于1971年,是全球著名的技术转移机构,为民办官助的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主要是搜寻最新研发成果,把潜在的、最新的成果提供给企业;围绕特定专业领域和转化需求,建设技术转移网络。目前,该机构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 构建约1 000个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合约专家约6 000位,2013年服务企业收入达1.45亿欧元。

再如欧洲企业服务网络是欧盟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经贸支持等服务的标志性机构,由欧洲竞争与创新执行署负责管理。2008年2月,由欧洲信息中心和欧洲创新驿站合并成立至今,合作伙伴覆盖全球54个国家的各种商会、中介、区域发展机构、研发机构、大学园区、科研中心和创新中心等600多家机构。已发布1.7万多条信息,为87万多家中小企业举办22 000多次活动,为2 000余家企业争取到资金资助,解决了42.5万个关于欧盟的问题,帮助企业创建了6 000余家合资企业。

4 武汉科技中介机构中发展较好的典型案例

(1)武汉点线科技有限公司,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模式特点为购买技术到熟化技术再进行推广应用,优点为专业性强,缺点为人才要求高、领域窄、风险高、投入大。

(2)武汉欣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其模式特点为以政策咨询为主,与行政机构联系紧密,优点为服务细化,缺点为竞争激烈、客户资源不稳定、团队人才容易流失。

(3)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创新驿站湖北区域站点,欧洲企业服务网华中中心。其模式特点:通过7类活动(区域间技术转移活动、共性关键技术推介活动、科技供需对接洽谈活动、国际技术转移活动、科学会展活动、新技术或新产品观摩培训活动和重难点项目深入对接活动),进行技术转移与成果推广。2013年至今,累计发布成果项目 3 164 项,技术需求 1 601 项;注册企业近2万家;平台点击率33万次。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推广活动37场,近1 700家单位参加;组织举办大型技术供需对接活动30场,促成签约项目140项,签约金额2.4亿元;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促成70项成果转化融资项目,涉及融资金额6.18亿元。优点为集聚资源能力强、公信力强、综合服务能力强;缺点为线下支撑能力不足、推广能力不够、机制不够灵活。

(4)华农资产管理公司。其模式特点为公司以“依托高校优势,发展科技产业,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其优点为依托高校、专业性强、技术属先期;缺点为与企业联系少,主动性不够,转化率低,对市场和企业需求把握不准。

5 关于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5.1 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形成共识,营造氛围

一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市场环境。科技中介机构的繁荣离不开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需求越旺盛,产业发展越细分,市场就越活跃,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就越充分。

二是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尤其是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做好各种科技服务外包的示范引领,让科技中介机构能参与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

三是努力打造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配套体系。尽快出台更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汇集,鼓励各类中介机构的合作,形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链条。

5.2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资源公开共享

一是推进政府部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开、共享。对于能够公开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一定要充分向社会公开,并让中介机构较容易获取,尤其是对财政资金投入仪器设备、沉淀在高校的各类专利成果、利用率不高的服务平台还要引导中介机构参与到长期的运营维护中来。

二是加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推介力度。对于现在已经拥有一定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各高校的技术转移平台、创新驿站、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研院、咨询评估中心与服务信誉较好的私营中介机构甚至国外的科技中介机构都要进行大力的宣传推介,提高这些平台的活跃度和利用率。

三是提高平台的信息集成、筛选、加工能力。现在各类平台的信息资源来源不一,良莠不齐,让企业在海量信息中去搜索、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部门要鼓励信息适度集成,分层、分类筛选和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加工后再进行传播和推送,让企业能得到较准确的有效信息。

5.3 让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技中介工作,建立投入与鼓励机制,以结果为导向,吸引科技人才广泛参与

一是政府部门应在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职能、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要集中有奉献精神,对市场敏锐,有专业能力的人从事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对服务模式、过程、标准提出更高要求,让每个企业能得到更个性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

二是高校院所应以结果为导向,鼓励和引进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从事中介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从事中介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更准确,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如果以转化成果和提供科技服务的数量和价值作为其成效的考核评判依据,会使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到科技中介工作来。

三是科技型企业应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转移市场化服务,有利于企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端,同时也有利于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要抓住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培育一批专业人才,规范技术经纪人行为,形成科技中介队伍。

5.4 以公益性服务为引导,整合集成,打造综合性服务链条

在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以公益性机构为主,以公益性服务为引导,搭建武汉地区“1+1+N”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区域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面向企业提供全过程化服务。即:1为由市政府科技部门牵头,下一个1为1家政府综合科技服务机构(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N表示N家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体系。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集成权威信息,强化综合服务的公信力和品牌。

5.5 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是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补贴。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和覆盖面,既要建设综合的科技服务平台,还要建设一批专业的、能满足企业更多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平台。

二是要增设公共服务平台持续运营补贴。活跃、有效、稳定的服务,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运营来维护和加强的,以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增长的新的需求;对于公益性服务平台,政府要做好长期投入的预算,市场化的平台则要明确赢利模式,计算资金平衡节点。

三是要开展单个对接成功项目的服务奖励。为鼓励更广泛地参与科技中介服务,对于那些促进了单个对接成功的项目的服务也应给予一定奖励,使其更具有群众性、导向性。

5.6 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科技中介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应更多地使用主动搜索、链接、征集加快信息的集聚;通过短信、微信、QQ群等方式推送、扩散信息;通过标准化模板和对关键字的设置提高信息的梳理、加工能力;通过视频会议、网上展会丰富中介服务形式,活跃对接方式,提高对接效率。

综上所述,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中介服务能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转化应用,同时能够培育一批站在价值链高端的中小企业,对武汉高校科研能力建设也能发挥出积极作用,并能够进一步带动其他更多的衍生服务业,如科技会展、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以及科普游等科技服务业,使科技服务业成为武汉整个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让武汉真正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中心,促进武汉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夏东平.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再研究[J].杭州科技,2012(6)

2 高丽娜,高淑洁.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5)

3 王爽.对当前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杭州科技,2012(6)

4 陈洋,周绿林,李文元.浙江省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

(责任编辑 吴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