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读出《二泉映月》中的艰难人生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838次
  • 评分4
  • 93
  • 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课文。许多老师认为,名曲《二泉映月》描绘了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夜晚景物的清丽、清新、静谧、迷人,而课文《二泉映月》则表达了阿炳对无锡的无限热爱之情。

但是,我认为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出阿炳的艰难人生。

在人物传记中,景物描写有多种作用。

有的老师认为,《二泉映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了无锡的美丽可爱,阿炳正是在对这美丽、可爱景物的感受中才创作出名曲《二泉映月》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便把感受无锡景色的美丽、可爱当作重点,甚至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我们看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

师:惠山“天下第二泉”夜晚景色非常美丽,非常迷人,把美景画出来,反复感受一下,好吗?来。

生: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无锡惠山周围的景色非常清新、美丽。

师:这是白天的景色,阿炳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夜晚呢?

生:如银月光,淙淙的流水声。

师:好,当你读到“如银月光”“淙淙的流水声”,你就想象无锡那美丽的夜晚,那美丽的月色,那动听的流水……(示范)

生齐:如银月光,淙淙的流水声。

师:好,就是这样,就要这种感觉。来,我们一同读一读,预备——

生:如银月光,淙淙的流水声。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找到什么景色了?谁来读?

……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这四处描写就是四幅画面!这是怎样的景物描写啊?

生:美妙的景物描写。

生:美丽得像一首诗!

师:诗啊,好诗啊!(问另一生)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画。

师:阿炳就是在这样的美丽月光中、迷人风景里写成名曲《二泉映月》的!我们边读景物描写,边听这首名曲……

显然,这位老师只看到了课文中景色描写的“优美”“迷人”。

孤立地看无锡夜晚景色,的确非常美丽、迷人。阿炳如果生活在现在,也的确可以看到“家乡”的美丽、可爱。但阿炳那个时代,他的家乡在他的眼里真的就是这么美丽富饶吗?课文里,作者真的是要表现阿炳对家乡有多么热爱吗?当这样审视后,我对课文中的描写文字便产生了困惑。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解放前,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上拉琴。他创作《二泉映月》时已双目失明。名曲《二泉映月》的内容并非是再现二泉映月的美丽景色,更多地是表达艰难人生、苦难人生、痛苦人生。对于《二泉映月》的主题,贺绿汀曾经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贺先生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因此,教学《二泉映月》课文,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解读“二泉映月”的景色所反衬出的阿炳的苦难人生、无奈人生,来解释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的历程。这样才能真正听懂名曲《二泉映月》在“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中展现的人生苦难与辛酸。

我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把感受《二泉映月》中的艰难人生作为重点。

教学时,我问学生“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阿炳能看到这景色吗?学生们说“不能”,因为他“双目失明”。师父当时是问小阿炳“听到了什么声音”,其实阿炳当时“年纪还小”,他的“双目失明”是十多年后的事情。那时,他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他“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才“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这时,我让学生们联想:“阿炳想不想看见月光?想不想再看看‘二泉’?”学生说“想”。事实上,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除了辛酸还是辛酸……因为没有人接济他,没有人可怜他,他只能“卖艺度日”。但是,这是怎样的“卖艺度日”?卖艺能不能度日?

再让学生思考:又一个八月十五的夜晚,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一边是淙淙的流水在深夜中回响,一边是无助者的辛酸、无奈与悲伤,此刻,他会想到什么。课文中写道:“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我问学生:“阿炳看不见,可是他来到了二泉池畔,他想到了什么?”学生们说:“他想起了师父的话,想到了自己悲凉的经历,想到了他受到的白眼,他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他有伤心的哭泣,甚至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另一位学生说:“他还想到了师父教给他的技艺、给他的温暖、给他的人生点拨……”的确,阿炳应该是在回忆自己辛酸、坎坷的人生路程。此时的阿炳不是小阿炳,而是大阿炳了。因此,他有了激愤,有了倔强的呐喊,但又有谁能够同情与理解他呢?

课文《二泉映月》与名曲《二泉映月》表达的情感重点一致,那就是艰难人生、无奈人生、悲凉人生。

解放前,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比较遥远了。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要出去卖艺;狂风暴雨的夏天,阿炳要出去卖艺;寒雨交加的暮秋,阿炳要出去卖艺……不论严寒酷暑,阿炳都要去街头卖艺。不卖艺,留给他的就是饥饿、干渴、冰冷。

据阿炳的亲友回忆:“解放前,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这样的悲惨生活,阿炳自有无限的心酸往事,自然有难以计算的坎坷,他内心苦闷,他可怜孤单。所以,课文中这样写——“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也就是说,《二泉映月》中全是阿炳的坎坷经历、辛酸苦闷。

阿炳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从琴弦上流泻出来的是他自己的坎坷、悲凉、心酸、无奈、伤感。那“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的琴声,哪里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那是阿炳在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的抗争!阿炳那动人心弦的琴声的确是他“度过苦难一生”的支撑……

当音乐回响在教室,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阿炳,体会“从琴弦上流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当音乐变成了一幅一幅画面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渐渐地,他们似乎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阿炳伤心的哭泣,阿炳激愤的倾诉,阿炳倔强的呐喊……于是,教室里,学生们不自觉地轻轻地读了起来。

因此,教学课文《二泉映月》应该把体验艰难人生、无奈人生、悲凉人生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