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转换梳理对照——例谈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作业设计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1532次
  • 评分4
  • 84
  • 0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增加了一条:“阅读简单非连续性文本,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有价值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范畴包含文本中存在的目录、图表、表格、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等。

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生活信息,学生就得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生活化阅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如各类说明书、车站站牌表、活动宣传海报、超市促销广告等。这类内容的教学在语文书上几乎没有,阅读课上涉猎也少,因此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和引领。教师也需以课内为抓手,结合课外拓展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以习之有效的作业设计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转换文本,链接教材提取信息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虽然非连续性文本占的比例较小,但基于非连续性文本指导缺失的现状,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充分解读教材中文本的内在含义,挖掘并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两种文本的互相转化、渗透和补充,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是将连续性文本变换形式,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如渗入表格、图形、说明文字等因素,培养学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因时因课制宜,分层设计作业单,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梳理、罗列文本关键信息。

(一)课前“预习单”,提取信息理框架

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精心设计“预习单”,它能帮助教师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寻找适当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其真正经历预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明文《鲸》的预习单时,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概括意思为主,列举说明方法为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这样的预习单,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类似板书,条理清晰,指向培养学生从连续性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预习单的第一题,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同时也为在课堂上梳理课文内容做了铺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为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提供“扶手”,也为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能力找到训练点,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堂“学习单”,转换文本提升能力

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它可能是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可能是知识的生成点,可能是情感的出发点,也可能是技能的培养点,思维的发散点。因此,课堂交流中使用的“学习单”,必须根据学生的起点、文本的内容、课堂的把握等因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图表来直接显性地说明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连续性文本中的要素,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使其转变成非连续性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如,在一次全区公开课比赛中,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中的《扁鹊治病》,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分《处方单》,让学生做“名医扁鹊”,为蔡桓公开处方。

 

这则寓言讲述了扁鹊几次面见蔡桓公,看出其病情,急盼医治却遭到蔡桓公拒绝,最后延误病情,致使其无药可医的故事。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取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规范地填写了处方单上的诊断记录,不仅从连续性文本内容中提取关键词信息,转换成表格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还以清晰的表格为抓手,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处方单”的使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将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综合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共同提升。

学生通过读连续性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将其转变为非连续性文本。同时创建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对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梳理和归纳,有助于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多创造机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更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小组“展示台”,迁移文本促进实践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不少图表信息,可视作是含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多重文本。那么,教师就可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概括、提取信息,创建图表梳理内容。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他们习得阅读方法、提高能力,并进而指导他们在课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QQ群或微信群等“展示台”,把自主的实践作业得以展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遨游汉字的王国”。这个单元的内容,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组合的文本形式,除了文字以外,还插入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的图片以及汉字演变的插图,汇编成一个个独立的篇章,也就是把多篇独立的文本放在一起组成多重文本。它们在内容上有各自的意义或价值取向,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应着读图、读文字、看表格,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相关信息。在读图的过程中,启迪了学生对汉字演变的关注和思考。

从教材中,学生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构成形式,课后他们就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追溯汉字的悠久历史,查找有趣的汉字故事,寻找街上的错别字,留意身边的书法艺术等。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图文对照式学习,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而且自主搜集图片或完成调查表格、考察报告等作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提高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因此,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多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寻找接触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契机。这类的实践性作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业的形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化,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图表梳理,课后实践比较归纳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意义,在于领悟出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找出关键信息。因此,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论等方式,正确地提取出信息,简单概括整理要点。这样的作业设计一般用于课后作业或复习整理时,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着十足的把握,已经进行过深入的学习。

(一)比较阅读,在梳理中总结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深层目标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去归纳要点,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综合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来完成评述和判断。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同一个主题来编排课文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单元内容,以比较阅读为核心,来系统梳理整个单元课文的文本特色。

 

学生在学完单元课文后,梳理整合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特色,从各方面去比较阅读,从中归纳、提炼出各个罗列的要点,提高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知识点整理,在归纳中有效复习

教材中的目录,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全册课文内容,也是进行分类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文本。学生可以借鉴它整理出单元知识重点。这样的表格,既清楚地明确了学习要求,也对课文内容作了有效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三)思维导图,提炼文本的重难点

在学完了课文后,如果把课文的主旨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那既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一种回顾复习,也是对提取到的关键信息的整合和梳理。

 

这种图文并茂的作业是一种思维导图,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归纳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凸显了要点。它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明确地表达了课文主旨,也用图或符号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动物的行踪,不失为点睛之笔。

三、图文对照,迁移能力解决问题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或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包含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等材料,阅读此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其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那么,我们在阅读中就要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提取出两者之间相关联的重要信息。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地图、公交站牌、火车发车时刻表、玩具说明书、广告商标、水电费单据、调查问卷等。就连我们每天所在的教室中也有许多非连续性文本,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评比栏等。这些阅读材料不是以单纯的文字显示,而是往往伴随着图表信息一同呈现,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习得相应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为生活所用”的价值意义。

(一)整合学科,图文对照读懂文本

在小学阶段,除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如品德、科学、数学等)也会出现图表和文字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中的合作,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以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其思维的缜密性,培养他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笔者所在地区现行教材《现代小学数学》配套使用的《数学单元期末综合卷》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题目:

 

谁说非连续性文本就一定要放在高段年级实行?看!低年级数学教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答。该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巩固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加减法,但在这里插入了一张银行的对账单,这就需要老师打破学科的界限,从图表中提取出关键的数据信息,并理解“账户余额”“收入金额”“支出金额”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系统,数学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契合活动,创造性地设计有价值的文本

学校少先队定期会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义卖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绘制海报,将班级主题特色和亮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宣传海报上。

此类文本的教学方式较灵活,教学地点不一定在课堂上,也可以在文本出现的场所;教学的主体也不一定是教师,可以请家长参与;教学时间不一定是整节课,可以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也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自行确定。总之,应因地、因时、因人灵活处理。

(三)实践生活,比较筛选运用文本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非连续性文本,能否正确提取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直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通过比较、筛选、归纳、推论等阅读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如笔者学校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堂《喜迎G20,邀请外宾游杭州》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公开课。课堂伊始,老师就创设情境,让学生为即将要到来的嘉宾选购一款杭州特产龙井茶作为礼物。可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到底该购买哪一款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阅读关于“龙井茶叶”的多重文本,其中包含着龙井茶的文字介绍、超市的包装图片、价目表、说明书页等,通过阅读这三款介绍西湖龙井茶叶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最为合适的、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推荐给来宾,作为伴手礼相送。

 

学生通过看价格牌、包装袋上的说明及生产日期等资料,以图文对照的形式,比较筛选各项信息,在综合了产品的价格、生产日期(区别陈茶和新茶)、产地(西湖产区和浙江钱塘产区有别)、是否有英文说明(外宾是否有可读性)等因素后,选出了最正宗的、有诚意的茶叶礼盒。这样的比较阅读,切实解决了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很有意思,为学生日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

课后,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制作了游杭州的计划方案,方案图文并茂,充分凸显了杭州的特色。这项作业不仅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

综上所述,此类作业设计不仅填补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缺失,实现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转化,还增加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此类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的实用价值,以兴趣带动学习,把阅读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整合各学科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多布置一些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其能力发展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一切非连续性文本素材,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从而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瑞珠,卢乃桂.从国际视域论析教育素质与平等——PISA的启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全景解密上海全球排名第一的PISA测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蒋德仁.国际学术评价PISA概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