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安全生产论文范文,安全生产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探索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7-08-15
  • 阅读量1153次
  • 评分4
  • 29
  • 0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了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需要办好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教育,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动因是什么?发展现状如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如何构建适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模式?适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有哪些?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诸如此类的问题,得到了国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客观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一、对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将“篇名”选定为检索项,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范围为1978年至2016年,检索范围为所有学科,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取125篇研究文献及其他著作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

(一)研究文献的数量

通过对精确检索的数据分析,1978年至2016年间,经精确检索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共有125篇,最早的文献是由闵健、龚尚廉撰写的《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于1987年发表于《中国民族》刊物,可见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时间段分析看,在2000年以前,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共有6篇,所占样本比重只有4.8%;从2000年开始,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逐年增长之势,其中2000年就有7篇研究文献,特别是近几年,研究文献的数量增长更快,2014年至2016年的研究文献数量就有51篇,占全部研究样本文献比重的40.8%,可见近年来学界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关注度更高了。究其原因,这也与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出台了许多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政策有关,如国家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0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等重要文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学界对民族职业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从研究的学科类别分析

从检索结果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最多的集中在职业教育这一学科,共105篇,占全部文献的84%,其次是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科,有17篇,占全部文献的13.6%,而职业教育涉及企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的研究文献则很少。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者大多是从教育理论和管理体制的角度去分析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而将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结构中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相关较少,因此,在国家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层次分析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最多集中于基础研究(社科)方面,共66篇,占52.8%;其次集中于高等教育方面,共27篇,占21.6%;最后是行业指导(社科)方面,共13篇,占10.4%。其他在政策研究、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少。

(四)从论文基金资助来源分析

基金论文数量以及所受资助基金的级别,既可以看出该学科在科学研究中所受的关注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受助基金的主要来源。从检索结果分析,非基金文献为116篇(92.8%);国家社科基金文献为5篇(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篇(1.6%);其他地方性科研基金2篇(1.6%)。可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加大研究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

(一)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和发展动因的研究

如何准确理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它的发展动因是什么?很多研究者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地位、现实意义和作用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讨。

要理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应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定,赵翔宇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区域性,在这一特定区域中,应包含不同民族成分的职业教育,也有不同类型和特点的职业教育,如果从这种意义上去理解,可以将职业教育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定位,使职业教育能主动适应当地整体发展的需要,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动力。[1]李凤兰认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区域特点开展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当地所需的各种人才。[2]也有研究者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解析,认为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是共生发展、相互适应的关系。[3]

关于职业教育的地位,阎立新指出,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地位。[4]

关于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王国超认为,开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对普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偿,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进步。[5]还有的研究者以继承的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认为将其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利于形成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多元良性互动的格局。[6]也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能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早开展民族教育问题研究的学者闵健结合时代发展的使命指出,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担负着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任务,可以在短期内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也有研究者从就业的角度指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实现劳动资源的转移和重新配置,提高民族地区整体效益。[7]这些代表性的观点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对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关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

由于发展历程、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原因,我国各民族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候阳阳将我国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日本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在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照搬和追赶国外的教育发展模式,而应立足当地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8]刘涛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以粤北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在政府立法和资金扶持下,实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走一条校企深入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人才。马小丽指出,经济增长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提出应当“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并概括出几种具体的模式,如校企合作区域产业群资源开发互动模式、大学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互动模式、“学历+技能”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多主体合作办学互动模式等。这些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对不同的民族地区,依据当地实际促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国内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各种实证研究,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解析。刘海君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调查后指出,当地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较少有到外地打工挣钱的要求和心理,不愿意从事服务性工作,使当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收效甚微,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从而制约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邓博文以贵州民族地区为视角,指出职业教育吸引力偏低,同时职业教育资源不足,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缺专业师资、缺校舍、缺实习实训设备的“三缺”现象。边仕英以凉山州和甘孜州为例研究后指出,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主要存在办学规模较小、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专业课师资力量缺乏、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困境。刘爱英指出,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1)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家长、政府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2)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高,存在硬件不足、师资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等情况;(3)生源匮乏,出现“招生难”“难招生”的尴尬局面。马小丽以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例,来说明国家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的事实,指出尽管全国从上到下都增大了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总体来说,中职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资金依旧相当缺乏。

这些代表性的观点表明,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还存在传统观念、办学理念、专业结构、师资建设、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以及招生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步伐,可以看出,推动和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对策性研究

如何解决职业教育教育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打破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在办学理念和创新办学体制方面,廖大凯对四川省藏区职业教育的研究后认为,政府应明确战略定位,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扶持措施十分重要,指出藏区实行的“9+3”计划(即藏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内地中职学校免费接收3年中等职业教育,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为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在专业建设方面,赵兴荣指出,民族地区近年来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相应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应以区域特色为导向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在师资培养方面,李华玲认为,民族地区应当以合作交流为切入点,建立师资培训培养新机制,当地政府承担起资金保障和“牵线搭桥”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东部地区的学校进行跟班培训学习,到相应企业进行脱岗实践学习,以解决师资短缺的困境。在经费投入方面,张昭文认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比较薄弱,与教育部制定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相差甚远,要切实从政府层面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以保障正常的教学条件。这些代表性的观点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总结

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在逐年上升,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论的完善,并对开展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角较窄。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对其内涵、意义、现状及对策性研究,缺乏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研究,进而难以准确把握整个民族地区或特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全貌。

2.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证研究较多,但一些研究者的调查不够深入,缺乏比较详细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从而影响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3.在研究内容上对民族职业教育中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居多,而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较少。许多研究者注重于一般性问题的探讨上,使该领域的研究停留在了相对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

4.研究学科较为单一,缺乏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注重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而将多种学科结合起来,以宏观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方面略显不足。

5.所提的对策建议较为笼统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二)研究展望

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地区努力脱贫的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将会进一步受到学界的关注,在未来研究中,下面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重视:

1.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要做多学科综合研究。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单纯从教育学或民族学的角度很难全面解决问题,需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统筹发展之中,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2.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进行开创性、前瞻性研究,不断拓展和丰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比如,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等领域结合起来研究,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得以升华和超越。

3.需要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做专题研究。许多研究者往往探讨一些普遍性问题,而对一些细节方面却缺乏关注。比如,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材开发问题,学校引进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职校学生汉语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开发适合民族学生的校本教材、双语教材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再比如,如何打破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升格难和学生升学途径窄的问题,应深入民族地区做专题调研,以解决职业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4.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成功个案的研究。在一些民族地区,有的职业学校创办非常成功,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富有特色,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认可,社会评价高,对这些特色学校应加强个案研究,总结经验,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

[2]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黄胜,黄育云,惠圣.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4]阎立新.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探索[J].满族研究,2002(3).

[5]王国超.武陵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6]孙翀.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7]刘文涛,利爱娟.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