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6-02-26
  • 阅读量689次
  • 评分4
  • 42
  • 0
 摘 要: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过程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关联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45-02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遗产的现实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对我国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被凭空杜撰出来的,更不是他国的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践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精神风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文化的伦理型范式使中华民族形成“崇德向善”的思维定式。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总结,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在近代,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也皆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没有断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也是中华儿女在创造新的社会实践时的基本依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和思想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根基,也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一根基和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的是我国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子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而儒家对富强有更明确的要求,《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这里的“教之”指的是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后的精神丰富。当今世界,国家的富强主要是从综合国力而言,经济的强大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才能使国家走向全面富强。 
  “民主”这一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孕育并体现出来。“君以民存,亦以民亡”[4],历代君王无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贯主张贵民、安民和恤民,甚至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5]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民主”正是民本思想的升华,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意识所追求的是运用礼乐教化形成的伦理文明生活,是通过文明典范的内在吸引和“修文德以来远人”[3]的引导达到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目标;是通过节制自欲、协调天人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地和谐共生。而现在,我国将文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去实现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构成要素。 
  “和谐”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将和谐视为世界发展的基本法则,体现在价值观上是追求以“太和”为最高目标。在此基础上,儒家将“和”作为人们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如今,我们所期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丰富多样。儒家将自由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提倡“从心所欲,不逾矩”[3]。而道家则提倡“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6],即通过自我超脱,游于无世俗之物之境获得自由。佛家的自由理念则是一种“智慧的自由”,提倡“自度”“普度”,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所提倡的自由体现着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规定和要求,亦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并不缺乏。“天下无生而贵者也”[4],这是儒家对人生来平等的重要认识。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平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是我们党在理论凝练与创新上的与时俱进。 
  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阐述的是古人通过遵循天道来求得社会公正的美好愿望。“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7],提出了保证社会公正状态的方式。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8],这是对社会主义公平的最好阐释。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中国系统的成文法典来看,远在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就制定了《法经》,是后世历代法典的蓝本。较近的明清时期,也有《大明律》《大清律》等,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现在,党将法治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的正义价值,培育社会的守法品格和精神,并将其转化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力量。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一个持久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的爱国思想源自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屈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担忧、晏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表白,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现在,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爱国新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中国的古圣先贤在论及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时也无不强调敬业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人的一生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荀子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9]。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的敬业思想,并赋予了“敬业”时代的内涵。 
  诚信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曾忘却的道德品质。儒家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主张“言必信,行必果”[3]。道家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0]。而在我国的语言体系中也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称赞诚信美德的成语。当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诚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道德修养层面,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行事准则。 
  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孔子“贵仁”,把“仁”规定为“爱人”,主张行“仁”德于天下。从本质上说,爱人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行为,而行“仁”德于天下实际就是将友善作为社会的伦理规范来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观是对以往人类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积极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3]论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礼记[M].杨天宇,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765. 
  [5]尚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44. 
  [6]庄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79. 
  [7]韩非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0:24.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5-07-25].http://www.xj.xinhua- 
  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9]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236. 
  [10]老子[M].合肥:黄山书社,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