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时政演讲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 投稿游子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58次
  • 评分4
  • 90
  • 0

王剑舞

摘 要:政治课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思维品质,更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效益,彰显学科魅力的有力之举。当前的时政演讲活动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活动往往缺少整体规划和运行机制,学生观点表述和剖析不够全面深刻,活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活动效能未充分彰显等问题。从演讲主题、演讲分析、演讲形式、演讲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教师应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

关键词:时政演讲 政治课 教师

王剑舞,女,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的政治课堂,在课前开展时政演讲已成为很多政治教师的一种课堂教学选择。不过笔者也发现,政治课堂的时政演讲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活动往往缺少整体规划和运行机制,学生观点表述和剖析不够全面深刻,活动组织形式比较单一,活动效能未充分彰显等问题。正因如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这课前的时间,让其发挥最大功效,使其成为政治课堂一抹亮色,是值得思考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时政演讲中教师作用发挥的几点思考。

一、演讲主题重选择

演讲主题的确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选择主题时存在主题切口过大、热点不明等诸多问题,而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把好主题关。

小切口,深挖掘。学生演讲时会自觉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寻找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但由于热点问题往往牵涉面广、内容多,又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观点剖析往往不够全面深刻,看问题的角度不多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将热点问题拆分为小话题,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阐发。比如针对当前社会关注度高、学生参与性强的雾霾问题,在学生初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将资料整合成小角度问题,诸如我们身边的雾霾现状,雾霾成因,雾霾对生活影响,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学生分问题进行演讲,既有利于全面了解问题,更能从中培养学生辩证而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求真务实。

拓视野,明热点。所谓热点,是有实效性的,在某一时间段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和现象。当年热点的变化也会引发政治学科重点知识的变化。因此努力拓展视野,关注当下热点,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学科特性。由于学生个体年龄及视野的局限,往往在判断和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上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适时了解学生所选主题,在需要时给予一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提高认识把握事物的能力。另外在时政演讲中通过热点问题也可引发学生关注一系列相关知识链,从而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适教学,重难点。学生选择演讲主题除了要符合社会热点和重大关切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演讲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让有些较为枯燥的书本理论灵动起来,使演讲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讲到我国所建立的新型政体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我国历史的发展角度寻找我国当前政体的历史必然性,从我们身边发生的的典型事例中寻找人大制度的优越性,从我国具体一部法律制定、修改、实施过程中理解依法治国的深层内涵。这样既能减少书本内容理论性强带来的枯燥感,增强书本知识的感召力,又能将演讲内容与当前所学知识充分有机结合,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二、演讲分析善引导

时政演讲活动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学生观点的多元化,同时演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观点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时政演讲需要有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理论逻辑的分析,也需要有教师思维的引领。因此在活动分析和反馈的诸多环节,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导力。

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学生演讲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面对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学生在选取演讲内容后往往从自我的观察出发,呈现出对内容解读的多元化。有时学生对某些问题也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学生的思维分歧也经常存在。课堂教学中允许价值观争议是一种价值宽容,但作为政治课堂,要在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的前提下,对社会负面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对于观点分歧,教师如能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对比让学生明辨是非,能大大提高演讲活动的效果。比如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反腐”问题,学生在演讲中时常涉及。很多学生会就腐败问题展现其现状和必要性,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措施,但往往流于表面。也有的学生会更多涉及一些反面事例,呈现观点的偏执性。教师应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形成观点争鸣,在思维碰撞中辨明真理,用理性客观的立场给予学生全面引导。

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青少年也很容易被外界思想所影响,丧失独立判断。在一次时政演讲中,有一位学生以女性人权为主题,选取了大篇幅的网络言论,认为中国妇女地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后笔者与该学生做了交流,并提出几个问题:1.你选用的材料是一家之言,是否客观?2.你是否有充分事例和数据说明我国女性地位的现状?3.针对现状,除了感慨,你的建议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学生感觉到演讲的内容过于主观和片面,也引发了她继续深究此问题的兴趣。在自媒体时代,面对复杂的舆论和变化的学情,客观地认识媒体信息,科学理性表达自我,是肩负重要德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三、演讲形式求创新

时政演讲尽管内容常换常新,但不变的模式,难免会流于形式,学生也容易在活动中重复他人的轨迹,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适时改换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思维热情,从而提升活动效能。活动形式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力求新颖实效,教师在其中可充分发挥倡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鼓励创意,增强感召力。教师在组织演讲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创新演讲方式,让演讲内容更加生动有感召力。这既为不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也让活动更具吸引力,吸引学生乐于参与。比如有一次同学演讲的是有关“澳门回归纪念日”的主题,只见他们首先让组内同学播报了相关的一条新闻,之后由一位同学扮演澳门特首,镜头回放至澳门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之后又来了个新闻“面对面”,对澳门问题采取新闻采访式进行阐述。整个活动创意迭出,收效甚好。同学们为了让自己的表现更吸引眼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借鉴高端访谈的形式、情境再现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的,从而让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升了品质。

倡导互动,增强生成性。在演讲活动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增强互动。无论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外互动等都应在活动中体现。加强互动,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增加活动生成资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某次演讲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主讲人主持串联活动,其他组员分角色演讲哲学家康德的故事,之后他们抛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让组外同学参与,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还给予奖励。学生们全身心投入,问题回答精彩纷呈。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也让学生在娱乐中表达了见解,在碰撞中闪现了智慧之光。

创造冲突,增强思辨性。对于很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的认知是多元而模糊的,如能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或辩论,既能满足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好奇与追问,也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热点、焦点问题涉及的诸多政治知识,从而去伪存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针对近期广电总局颁布的国外动漫的播放禁令,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喜欢的节目被无情封杀,很是气恼。于是笔者建议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作为这一行为的反对和支持方。学生通过前期准备和当场辩论,加深了认识形成了共识,认为我们中华文化需要抓住契机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不盲目追捧国外动漫。

四、演讲评价靠机制

学生精心准备的时政演讲活动,总是希望得到中肯的评价与由衷的欣赏。好的活动要靠好的机制来运行,其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在日常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将评价简单化,这不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热情,也不利于活动持续有效展开。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需要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共同参与,需要明确清晰的评价标准,也需要适时恰当的总结与反馈。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日常评价表。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演讲活动进行评价,笔者与学生一起商量制定了演讲活动的评价标准,每次演讲后教师和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后填写,并在下堂课开始时给予公布,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和活动质量,使活动评价形成一个渐进发展的状态。

定期开展表彰活动等作为形成性评价。学生活动需要一定的阶段性评价和鼓励,如此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活动要求,更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信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活动运行机制。比如在学期中段,笔者将学生日常的活动评价分值进行整理,坚持激励性与发展性原则,给予学生或小组阶段评语作为活动形成性评价,并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各类过程性评价纳入终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把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简化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简便易行的纸笔检测。评价标准单一而刻板,难以科学地检测学生的素质和才能。新课程理念要求把教学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运用,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时政演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提升、实践的形式,往往被忽略于学生的学科终结性评价中。实践证明,实践性活动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获得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积累应考技能,从容应对高考。将演讲活动的过程表现纳入学科终结性评价中,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教学效益、彰显学科魅力的有力之举。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