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方法探析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359次
  • 评分4
  • 16
  • 0

文/陈建霞

【摘 要】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利用好历史课堂这块主阵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方法;德育;渗透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的各种人才,初中生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合时代需要的接班人成为当今教育的伟大目标。然而由于如今初中生学习压力增大、过于安逸的生活现状,很多地区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初中历史成为了备受冷落的副科,很多农村初中更是缺少专职历史老师,于是当下处于花季妙龄的初中生对祖国的昨天缺乏了解、对民族的未来缺少了思考、对自身的责任充满了迷茫。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大量缺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历史老师痛心疾首的现实。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各种方法,以期有更多的历史老师关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一、巧用历史歌——激发爱国情

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正所谓岁月如歌、时代如歌、历史如歌。哼哼歌、唱唱歌是初中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舒缓压力、愉悦身心特别喜欢的方式。如果能用好历史歌曲,渗透德育教育将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表现了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民族精神。这些歌曲感时而作,是一个个音乐家的泣血之作,歌曲中融入了时代的脉搏、大众的血液、民族的情感,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激发着学生的爱国热忱。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可以巧用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唱出了家破人亡的悲痛:“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更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优美的旋律、悲怆的歌词、愤懑的感情,它以饱含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心声,并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于是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了抗日义勇军勇敢地抗击日寇的侵略,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止。今天,抗日战争已经远去,但历史不容我们忘却。重唱一首首渗透着中国人民血和泪的抗战歌曲,既是勿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振兴祖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其实除了抗战歌曲还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歌曲,如《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唱祖国》、《英雄赞歌》、《咱们工人有力量》、《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七子之歌·澳门》等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歌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渲染感情。

二、巧上活动课——传承美德情

初中历史活动课因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深受初中生的喜爱。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课,对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内涵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课类型,渗透德育往往会事半功倍。

(一)编写小故事——民族团结要珍惜

历史课标要求:“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的情感怎样让学生体会并认识?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此专题的历史小故事,学生在寻找、搜索、编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民族的认同感。这样的历史故事有《昭君出塞》、《卫温出使夷洲》、《孝文帝实行汉化》、《文成公主入藏》、《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学生懂得: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英雄演讲赛——祖国统一要坚定

历史课标要求:“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举办“民族英雄演讲赛”:《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平定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大战》、《张学良逼将抗日》等等,在对一个个民族英雄深情的赞美声中,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广大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人物辩论会——是非对错要明辨

历史课标要求:“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从始皇帝嬴政到大一统的汉武帝,从修建大运河的隋炀帝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武则天,从盛极而衰的唐玄宗到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制造文字狱的康雍乾三帝,历史上对这些人物众说纷纭,各影视剧一再戏说,学生已经辨不清事实的真相,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历史辩论赛无疑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提升认识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辩论赛学生知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综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动,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四)名言大比拼——践行美德从我始

历史上的楷模人物,他们用一言一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定信念;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高尚境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理想、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广阔胸襟。正是这些民族的脊梁,激励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青少年要传承美德,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三、巧借纪念日——不忘昨日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不断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德育教育。尤其是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好“国旗下讲话活动”、上好每天的晨会课、每周的班会课,历史老师可以借助于学校的这些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例如5月4日是“五四爱国运动”纪念日,九十多年前一群学生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激起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毅然选择了走上街头用自己的生命为青年学生唱响了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今天我们青少年要继续弘扬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五四精神”,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再谱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利用这些节日悄然渗透德育教育远远胜过口号式的贴标签,况且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是不容我们青年一代忘却的,经常重温那段悲惨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激励今天的学生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四、巧挖乡土史——培育家乡情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这意味着,挖掘乡土教材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在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无疑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位家乡的正面历史人物会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学生会在亲力亲为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内化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譬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作为南通人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张謇有关的乡土题材。南通籍清末状元张謇凭一己之力将一个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濒江小城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张謇的事迹成为了每一个南通人的骄傲,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南通人沿着先生的足迹、继承先生的遗志、秉承“中国近代第一城”之魂,发扬“自强不息、兼容并蓄、胸怀开放”的城市精神将家乡南通建设得更好!这样的乡土题材学生触手可摸、深有同感,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加亲切可感,学生自我吸收内化也就更强烈。

五、巧放影视片——渗德更形象

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不少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空间概念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因而学生感到陌生。而很多拍摄比较成功的影片经过了众人的智慧,精选能够反映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和题材,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场面,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更真切,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可播放影片《甲午风云》,影片中邓世昌坚决与致远舰共存亡的情景深深刻在了学生们的记忆里。学生被影片中邓世昌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深深震撼了,爱国主义之情和勇于斗争的精神油然而生,德育就这样悄然无声的渗透给学生了。其他如讲授《辛亥革命》一课可播放影片《辛亥革命》;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可播放相关题材影片《七七事变》、《西安事变》、《东京审判》等影片。

六、巧看老照片——学生更信服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文献史料价值。它记录历史是直观而迅速的,有时为了使学生对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更加信服,我们可以巧妙的利用老照片。如:讲“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播放“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将赤手空拳的中国青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等老照片。老照片配上背景音乐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在一幅幅老照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对饱受侵略的人民的同情,两种情感同时在心中激荡。试问看了这样的老照片,哪个学生不希望中国越来越强大,哪个学生不希望中国人从此再也不遭那亡国奴的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这样种在了学生的心里、刻在了学生的心上。

总之,德育教育不可用斗量、不可用秤称,无论哪一种方法,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任何一堂历史课教学中纯粹讲历史,不渗透德育,或者只是空洞说教都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广大历史老师放下功利的教学思想,本着育人的终生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各种方法,时时渗透、点滴渗透、长期渗透,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恒心”,就能培育合乎新时代的接班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0(06)

[2]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8)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2011年,第7页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2011年,第8页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2011年,第8页

[6] 顾卫 《“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07,第8页

[7] 顾卫 《“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07,第20页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7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