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地理复习策略

  • 投稿ying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1157次
  • 评分4
  • 29
  • 0

文/林月桂

2014年江苏省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坚持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从考试范围看,既包括显性知识,即教材明确表述的内容,也包括隐性知识,即教材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藏在其中,需要学生体验和内化才能掌握的那些知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强调能力考查,更多的是考查隐性知识,好多考生考试结束后都抱怨试题太难,书本考得很少,这恰恰反映了学生隐性知识的匮乏。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历年的高考题一大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对书本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书本知识言简意赅,文字表面虽然浅显易懂,内涵却极为丰富,也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无限。教师在迎考复习中若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仅限于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训练,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在考试中失去很多不该丢的分。因此,在复习时有必要教材中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归类,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缜密的知识结构。

一、从概念的内涵外延中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概念是知识的基本载体,是思维的基本单元,高考考核目标与概念的运用息息相关。概念中包含很多隐性知识,做题时能否准确、全面地解读千变万化的题目,归根到底是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高考试题直接考查概念的很少,而是将基本概念隐藏在实际事件和社会生活之中,要求考生能正确判断推理,发现隐藏其后的基本道理,并应用它进行分析。

例1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1所示工业部门积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集聚的积极意义,难度中等。要想准确的解决这道题目,我们就需要看图中工业部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知道工业地域如何形成。(如图2)

由图片可知选项B正确。

概念中的隐性知识蕴含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中,蕴含在相近、相关概念的比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内涵的每一层含义,把符合其内涵的事物或类别列举出来,外延不能过分扩大或缩小。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此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异同、与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编织成一张概念网,比如:以“城市化”为中心,可以串联的概念有:城市化概念、表现、标志,城市化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让一个富有“立体感”的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运用也自如。

二、从相互关联的显性知识中由此及彼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关联性是隐性知识的特点之一,所谓关联性,是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整体结构,即不同知识点间隐含着隐性联系,这些隐性联系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出来,具有隐蔽性。

例2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淤)与全国温度曲线(①)、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②)、江苏省温度曲线(③)、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④)比较图。读图回答14题。

1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本题中考的比较明显的一个知识就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章节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讲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地面的能量又来自太阳。但实际上影响气温的因素很多,例如,地面状况(包括地形、植被覆盖状况等)、大气环流、洋流及人类活动等。从例题中可以看到,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显性知识,而要善于挖掘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依附于显性知识,并通过显性知识呈现出来,显性知识是“形”,隐性知识是“神”,“形”“神”合一才能使知识升华。教材知识的隐性联系存在于知识点间,存在于教材的编排结构中,存在于不同模块的教材间。

三、从时政热点问题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高考地理的一大特点。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地理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重视本年度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动态,运用新近发生的时政热点材料来说明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弥补教材列举的事例及一些观点的滞后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时政热点,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

例3(2013年江苏卷28题)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1)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分)(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 )。(3分)(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3分)(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 ),主要体现在( )。(3分)(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3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本题以考察考生最为熟悉的本省乡土地理位切入点,关注热点问题,关注家乡发展。考查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不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区位条件、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等。结合国情和区域差异考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不同方向。这提醒我们平时的复习中,要坚持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结合,一方面,书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要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时代主题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挖掘其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在“寻根”中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拓宽和加深。高中地理人文内容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许多内容很抽象,仅从书本的字面上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教师在复习中要通过联系当前的一些时政热点,化时政知识于地理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揭示书本所没有揭示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综合性的、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教材中隐性知识具有潜在性、关联性、差异性、创造性、传递的特殊性等特点,隐性知识的挖掘是有意识主动发现的过程,我们在复习中只有多做有心人,坚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机结合,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我们的地理课复习才会更有效、更充实、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