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议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陕南民歌之比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6
  • 阅读量18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考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传播产生的影响,从空间形态探究人类文明。运用人文地理学视野对我国的陕北、陕南民歌进行研究,是对我国民间文化的探索又进一步的表现,以多元形态探究民歌文化,能够得出更为多元的结论,推动文化传承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陕西文化陕北陕南民歌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8-02


  前言:陕西省位于我国大陆北部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地理环境中,陕西省也存在着气候差异大、地形差异明显,人口构成复杂等特点,这些都造成了陕西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特点。这也表明对陕西文化的人文地理学视野的研究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文地理学视野简介的基础上,对陕北、陕南民歌进行比较,以期对陕西多元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形成人文地理学观念。


  一、人文地理学简述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兴起于19实际中后期,是以“人地关系”——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的空间关系为核心的学科,着重于研究人文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等地理特征,并且进一步探究这些地理特征对于人文现象的影响。从源头上看,人文地理学是由德国人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率先提出,日后得到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学科理念。如今,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学科,对于人类文化空间变迁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1]。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地理上,由于幅员辽阔,具有多种地貌特征,并且跨越六个温度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貌与气候特征;在人口分布上看,我国人口一大特点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多民族共同发展。这些地理与人文因素的交织,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人文地理环境下对我国文化进行探索,能够得出跨域历史学时间线索的空间变化,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使我们对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


  在人文地理学视野下对陕北、陕南民歌进行比较,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陕西民间文化的了解,对陕西民歌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知,还能够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的探索我国传统文化。下文笔者将选取陕北、陕南不同地理环境下对民歌产生不同影响进行比较。


  二、人文地理学视野下陕北、陕南民歌的比较


  1.不同地域条件下民歌的不同表现


  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北部黄河中上游区域,地理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依次排布着陕北高原气候、关中平原气候以及巴蜀气候等,依托在这里的民歌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陕北民歌在形式特点上呈现出雄奇、悲壮、质朴的美,在内容上则大胆的吟咏爱情,与中原地区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而陕南民歌则呈现出悠扬、婉转、清丽的音乐个性,并且涉及面广、细,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多种方式,温柔细腻多于雄浑质朴。


  陕北与陕南的民歌特点,与两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联系。陕北位于黄河流于,黄土高原沟峦梁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很明显的与陕北信天游形成了机构上的对称,雄浑的特点,与黄河流域正统的文化精神也有着内部的传承;陕南地区位于长江流域,整体上山清水秀,既有山谷丘陵又有平川盆地,在感情的抒发上也自然的走向了温柔多情的方向,有一定江南水性的默默柔情感[2]。


  2.人口迁徙与分布带来的民歌的不同表现


  人口迁徙将影响到民歌的审美等已经是毋庸质疑的了。在陕北地区位于长城脚下,一直是战乱的集中区,人口迁徙也相对频繁,形成了不同血缘、人种的重组与交融。直到元代以后,陕北人才开始稳定的学汉语说汉话,过上了定居生活,但这种稳定之下,是汉、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血液的融合,表现在陕北民歌中则是音乐审美以粗犷、雄浑为旨,带有冥想的少数民族特色;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歌舞的结合。陕北人们的生活环境差,但受到少数民族豪放、开朗个性的影响,展现出热爱自由、以优美的音乐与苦难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的特点。受到少数民族歌曲的影响,多元的文化相结合与改造,形成了陕北民歌独特的特点。除了因战争等因素带来的人口迁徙交融,还有因商贸因素造成的迁徙与文化的传播,“走西口”的出现,不仅沟通了各地商务,还进行了文化的传播,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信天游。


  陕南地区位于秦岭南麓,南部与四川相接,长期受到巴蜀文化、氏羌文化的影响,已经为陕南的民歌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自明清以来,关中、湖北、四川有多次大量移民,又一次推动了陕南民歌的大发展,陕南文化受到了秦、楚、羌、蜀等多元文化的哺育,以更为兼容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在陕南的民歌中,有与《凤阳花鼓》非常相似的曲调,就是这种原因形成的[3]。


  3.方言对民歌的影响


  陕北、陕南地域的不同,带来了两地同地不同调的特点,方言的差距,也会对当地民歌产生不同的影响。陕北话接近山西,有着浓厚的鼻音,在传承北方语系的基础上又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陕南化接近川北、粤西属于南方语系。语系特点的不同造成了民歌的差异:陕北民歌喜用叠字,增强歌词的亲切感,并且注重歌词的音律美、节奏美,陕南民歌受到多种方言的影响,有着多姿多彩的音乐语言和风格的特点。陕北与陕南方言的不同,实际上也是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域交流产生的不同语言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对陕北、陕南民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近年来,陕西民歌能够走入人文地理学者眼中,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于陕北、陕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学角度的研究,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多角度研究做出了榜样,对日后空间(地理)、时间(历史)交叉研究有着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育林、常炜炜.陕北民歌:异彩纷呈的绝唱[J].艺术界,2002,92-94. 

  [2]徐天祥.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J].中国音乐,2005,31(9):23-25. 

  [3]人地关系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98. 

    作者:李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