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马秋华教授厦大讲学给我的教学启示

  • 投稿新塘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29
  • 0

雷晓伟 成惠玲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摘要】2014年6月29日晚,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和厦门市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厦门文艺大讲堂,特邀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秋华教授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作了关于《中国声乐的科学性与多样性》主题讲座。首先,马秋华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逼真”的范唱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声乐的发展历程;然后提出了“垂直线加水平线”的声乐教学理念及在三种唱法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学生的现场教学来体现科学性的歌唱。

【关键词】马秋华;教学启示;厦门大学;主题讲座

通过马秋华教授的讲学,自己感受颇深,不仅使自己了解了国内最前沿的声乐教学理论,更大的收获则是更坚定了歌唱是为“感动”而唱的歌唱理念。作为普通院校的青年教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与时代接轨,如何让教学适应我们的学生群体?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浅显思考。

一、打好“垂直线”的基础

马秋华教授在讲学中提出的“垂直线”就是指共性练习,也就是说歌唱的基本功。如歌唱中经常强调的呼吸、共鸣、高位置、喉咙打开等。作为二本院校的声乐学生,入学基础一般都比较浅,大多是凭借嗓门好而入学的,学习声乐很多都不到半年时间,基础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作为教师必须用耐心、细心、爱心来灌溉我们的“幼苗”,不能急躁,急于求成,首先打好中声区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半打哈欠”的状态下自然歌唱,解决喉咙“锁”、“紧”问题,不要急于唱高音,切忌“喊叫”,真正体会横膈膜在歌唱呼吸中的作用。总之,中声区是歌唱的基础,只有学生能用“高位置”把中声区唱得平稳流畅了,才能再进行音域的扩展。

二、重视“水平线”

马秋华教授在讲学中所提的“水平线”主要是指“情感”和“音色”。强调“水平线”必须是在“垂直线”已经解决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马秋华教授在讲到情感方面,多次强调歌唱者要学会“以情带声”,情感才是歌唱的灵魂。没有情感的人就像行尸走肉,没用情感歌唱的人,歌唱也会平谈无味,没有感染力。马秋华教授在此提出了“歌唱是为‘感动’而唱的歌唱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要强调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用情歌唱、用心歌唱。我们学生相对专业院校或一本院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缺乏的是基础和条件,情感或许不是我们的劣势,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作品“吃透”,让学生要有“角色感”,真正融入作品,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内容。无论演唱什么作品,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打动别人;这里讲的“音色”是指声音色彩的多样化。马秋华教授在回顾中国声乐发展历程的时候,把几首作品用以前的声音色彩及不同时期的声音色彩进行比较范唱,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声音概念及审美标准,赢得在场观众潮水般的掌声。这里讲的“音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作品或者要表达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声音色彩要相应有所调整,才能把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务必要引导好学生,只有强化“声音色彩”概念,才能在表达音乐形象及歌曲内容时能有对比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性。

三、揉进“流行元素”

马秋华教授在谈到“垂直线和水平线”时,对当今三种唱法的应用做了相关说明。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把美声、民族唱好,更可以把流行歌曲唱好,并且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包括现在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手姚贝娜也是马秋华教授“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受益者。“垂直线和水平线”都需要喉咙打开,流行唱法以真声为主,歌唱“通道”要因作品“拉长”或“缩短”,同样需要真挚的感情和多样化的声音色彩。马秋华教授说: “用这种方法培养的流行歌手是能登大雅之堂的歌手。”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几乎成为“主流音乐”,但是也给社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歌词庸俗、肤浅,表演穿着暴露,甚至带色情倾向等,但是也有较多的流行歌曲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传递正能量。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坚守住这片蓝天,通过师生努力,传承好民族文化,揉进时尚元素,提高听众的欣赏水平和品位,要让听众的品位站起来,而不能为了迎合听众让自己跪下去。因此我们要与时代接轨,用最新颖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声乐教学揉进时尚元素,加强学生们的“垂直线和水平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让我们的学生具备“民、美、通”三种唱法的演唱功底,拓展“曲风”,培养成演唱功底扎实、曲风多元的优秀歌唱人才。

马秋华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已经32年,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唱家及在声乐教育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专家。因此,我们应该以这次大师班讲学为契机,以最前沿的声乐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我们的学生群体,打好“垂直线”的基础,重视“水平线”,揉进“流行元素”,积极拓展“民、美、通”的多元演唱风格,探索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道路,为我们普通二本院校的声乐课程改革奠定基础和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