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革命烽火到建设浪潮——陈烟桥的艺术世界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7-10-29
  • 阅读量661次
  • 评分4
  • 32
  • 0
【摘要】陈烟桥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第一批版画家,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下,陈烟桥一直致力于通过木刻版画实现民族崛起的战斗。1958 年,他别离妻儿孤身一人来到广西,为广西教育事业的重建呕心沥血,此时也是他创作风格的转变时期。陈烟桥走上木刻道路后,终生没有停止过创作和追求。

【关键词】陈烟桥;鲁迅;木刻版画

陈烟桥是我国老一辈的版画艺术家,是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中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式的人物。1932 年,陈烟桥毕业离校后就积极投身于鲁迅扶植创办的新兴木刻运动中,一直致力于通过木刻版画实现民族崛起。陈烟桥作为鲁迅教授木刻版画的第一批学生,同样也最受鲁迅的信任和重视。在鲁迅的指导与鼓励下,陈烟桥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作品,激励了大批民众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斗争中。1958 年后,陈烟桥来到广西,在积极创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版画专业的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木刻,积极推动广西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广西的艺术事业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笔者现以陈烟桥的生活经历、艺术创作为依据,用更加立体的视角去观察和梳理20 世纪30 年代到70 年代,陈烟桥在历史变革中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还原他被人所忽视的艺术家的角色地位。

一、深受鲁迅的影响

1930 年,还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求学的陈烟桥与中国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伟大“战士”鲁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年10 月初,鲁迅与日本友人在上海的北四川路合办外国版画原拓展览会,陈烟桥和朋友一同前往参观展览,鲁迅热情地接待了陈烟桥一行人。后来,陈烟桥在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木刻版画后都会请鲁迅给予批评建议,鲁迅即使工作再忙,也都会一一为其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 年至鲁迅去世前,陈烟桥与鲁迅的书信函件达53 封之多,翻开《鲁迅书信集》,鲁迅与陈烟桥的信件跃于眼前,信中大都在谈论木刻技法、创作构想等等。当时的木刻青年大都没有老师教导,创作完成后只能向鲁迅请教,而鲁迅是一位有见解有思想的导师,给他们的指导建议也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指出作品中的问题,这也让木刻青年在艺术创作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批青年木刻家中,鲁迅更加重视和信赖陈烟桥。法国的《观点》周刊记者绮达·谭丽德女士向鲁迅提议到法国和俄罗斯举办中国革命画展,鲁迅将收集作品的任务交给了陈烟桥和陈铁耕负责,最终由鲁迅和宋庆龄选定参展作品。其中,陈烟桥的《天灾》《投诉》《某女工》《受伤者的呐喊》四幅木刻作品被鲁迅选入参加此次展览。鲁迅在筹备国外展的同时也在着手出版《木刻纪程》,通过发表黑白木刻作品,记述中国木刻的发展历程。鲁迅在自费出版的这本集册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选编和印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陈烟桥等人的大力协助。《木刻纪程》中陈烟桥的《拉》《窗》《风景》三幅木刻作品入选。

鲁迅认为版画既是大众的艺术,也是战斗的艺术。他鼓励青年木刻家要积极深入群众,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木刻这种相对简易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战斗的武器。陈烟桥的木刻作品正是实践了鲁迅的艺术主张,他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版画的战斗性、社会性和艺术性。1936 年鲁迅先生与世长辞,陈烟桥陆续创作了木刻和速写《鲁迅像》以寄托哀思。为了发扬鲁迅的革命精神,鼓舞民众的斗志,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跳出高墙》《善射》《播》《猎》《鲁迅与民主自由新中国》等表现鲁迅形象的作品,希冀通过鲁迅的形象来激励人们投身于革命当中。

陈烟桥的作品主要展现四种内容:第一,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早期作品《拉》,生动刻画出劳动者的形象,鲁迅点评其是有动感、有力量的艺术。第二,表现艺术的娱乐性。《春风之景》采用了满构图的处理方式,画面主体是一棵大树,树木枝干曲折交错的变化使画面生机盎然。第三,反映抗日战争的内容。陈烟桥的作品中,《东北义勇军》是较早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意志的作品,这类抗日宣传作品鼓励了大批热血青年加入到抗击日寇的队伍当中,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四,弘扬鲁迅精神。陈烟桥创作了一系列宣扬鲁迅精神的作品,而《鲁迅与高尔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将事实上并未相会的文学与思想上的两个巨人放在相互交谈的同一空间,构思精妙、手法朴实,生动地表现出陈烟桥的艺术才华。

二、积极发展广西教育

在“大跃进”中,原本停办的广西桂林艺术专科学校得以重建。陈烟桥受组织委派,别离妻儿,孤身一人从上海支边来到广西。陈烟桥是带着拓荒的精神来到广西的,他一心想建立起一所正规的艺术院校,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生。陈烟桥与艺专副校长满谦子向学校领导提出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办学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最终被一一采纳。

此外,对于广西民族民间优秀艺术的收集抢救,陈烟桥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多次组织学生下乡采风,深入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音乐和美术资料。下乡的过程中,师生们不辞辛苦,奔波于田间地头,虚心请教、搜集并抢救了大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积攒了宝贵的艺术财富。陈烟桥在下乡搜集民间美术资料之余,也积极从事木刻创作,创作了《巴马之耘》《隆林春牧》《高山之歌》《迎春曲》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从他所描绘的具有装饰性的南国风光中洋溢着他对人民和生活的热爱。而这些以广西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木刻作品也体现着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和技法的娴熟。

1970 年,积极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的陈烟桥,因遭“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迫害卷进了“牛棚”,最终怀着对事业、妻儿的眷恋悲愤地离开了人世。

三、艺术风格的形成

陈烟桥的木刻创作与生活背景、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三十年代创作初期,陈烟桥受到了珂勒惠支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模仿欧洲大师作品的痕迹。从《巷战》(1930)、《窗》(1933)、《拾煤渣的人们》(1935)、《群众歌声》(1938)等作品中可以看出陈烟桥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虚心努力向欧洲版画大师们学习,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将学到的东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所用,既表现了战争年代人民的苦难,也歌颂着民众的斗争。到了四十年代中期,陈烟桥在不断创作、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中国抗战是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旗帜》(1940)、《团结抗战争取民族解放》(1941),充分地展示出陈烟桥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艺术家。此外,陈烟桥还出版了《新中国木刻》《鲁迅与木刻》等著作。他在《鲁迅与木刻》一书中写道:“鲁迅先生于1936年10 月8 日说,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不拘什么题材,碰见就写,写到对方一变动了原来的姿态时就停笔……”这些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是陈烟桥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陈烟桥作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开拓者对于中国版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他在壮年时离去,但历史最终给予了他公正的评价,使他的名字长久地与中国和世界的版画发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