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班主任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有续集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22次
  • 评分4
  • 78
  • 0

沈磊

教育是一门讲究追问的艺术,遇事时多问一句“为什么”,做事时多想一句“哪种方法更有效”,完事后多思一句“还有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吗”,那么每一个教育事件能持续发挥教育价值,同时也会促我们的专业成长。

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挺有意义的德育活动在学生得到荣誉或领到奖状的那一刻,似乎就圆满结束了,但故事发展到这里真的就结束了吗?德育活动有结束的时候,可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就到此结束了吗?还有没有可供挖掘的空间呢?还有没有其他形式可以延续教育的效果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努力尝试让班里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有续集,尽可能继续深挖,进一步发挥出教育事件的影响力。

一张写满名字的奖状——续写集体故事,增强凝聚力

集体活动是巩固和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不过分在意结果,而是重视彼此努力的过程,重视活动后续的德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增强班级的荣誉感,以至把整个班的活力激发出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孤独的集体之战

青春的五月,歌舞飞扬。每年我们学校都会在这时举办艺术节,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卡拉OK大赛是艺术节的热门项目。赛制要求每班只能选报一个参赛节目,不超过两人,演唱形式不限。很显然,这是一个比拼歌喉的个体项目,却又承载了集体荣誉。

初一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班里一下子就报了好几个节目。经过班内PK,嘟嘟和焦焦两位女生以莎拉·布莱曼的一首《斯卡波罗集市》脱颖而出,成功获冠。她俩都学过声乐,音色很美,加上如此高大上的英文歌,我和全班同学都信心满满,觉得她们参加学校比赛肯定能夺冠。

抽签时她俩抽中一号,结果却是初一年级第10名(一共12个节目)。其实她俩唱得不错,但是慢歌,又第一个上场,俨然成了开场序曲。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当我们再一次组织艺术节报名工作时,窘境出现了。去年出彩的几项活动报名都很积极,而卡拉OK比赛却只有人咨询,无人报名。我私下多次动员一些歌唱得不错的同学报名,但他们都信心不足。有的说“嘟嘟和焦焦唱得这么好,都没拿到好名次,我肯定不行”;有的说“去年一等奖的那几个好厉害,我去了也只是打酱油。不去,不去”。问起嘟嘟和焦焦,两人都沉默不语,欲语又止。眼看报名的截止日期就到了,但如果强迫某个学生报名,这明显又是不尊重学生的行为。报名工作陷入了僵局,进也不是,退也不甘。

那一刻,我才开始反思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我想这与我一年前在卡拉OK活动上的做法有直接关系。

首先,我个人对卡拉OK比赛的重视度不够。艺术节里大多数活动都是集体项目,或至少6人组队的表演,唯独卡拉OK是独唱或对唱。所以在我心里有意无意觉得其他活动是集体项目,展示的是集体的风采;而这个项目,就是个体PK,无关集体;节目的排练与准备就基本没有参与了。

其次,过程中给她们的支持不多。比赛时,场上气氛越来越闷,观众听不太懂、又静不下心来听,她俩好像恨不得赶紧唱完下台,反而是种解脱。我感觉到她俩的拘谨,希望她俩赶紧唱完回来,竟也没有组织观众席里的我班学生为她们加油,甚至连鼓掌都没有。

再者,结束后一笔带过。结果出来以后,我知道她俩很难过,也知道同学们很失望,其实我也是这样的感受,所以我没有过多地对这项活动做出评价,草草了事。现在想来,与其说当时我是不想因为多说而引起她俩的难受,不如说是我自己不想再去多想那个结果,那个让我觉得很煎熬的时刻。

整个活动成了两名女生的孤独作战,而她俩却又肩负着班级的荣誉,主持人在报幕的时候都是说“掌声欢迎××班级的同学给我们带来××歌曲”。她俩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却没有感受到支持与温暖,她俩应该是“心寒”了,体会到的是失败感;而其他同学也会觉得我不重视这个项目,甚至很可能会认为在我眼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吧,产生的是不能参加和不值得参加的意识。再加上去年确实出现了几名麦霸型歌手,这才导致第二年再战卡拉OK大赛时,没人愿意尝试。

心理学上有一种“峰终效应”,意思是说,一个人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的感受与结束时的感觉。而往往结束时的感受比最初感受更为重要。一个人在评价某个事物的时候,均会包含“正面”和“负面”的因素,如果正面因素出现在结束时,那整个评价就偏向于有好感;如果负面因素出现在结束时,那整个感受就不太好。全班同学对于卡拉OK比赛的感受应该是不愉悦的,所以尽管我多次动员,学生曾经的体验仍然让他们拒绝参赛。而这样的感受,是我在轰轰烈烈地选拔后,没有做好后续工作造成的。

让我们伴你同行

第二天,我在班级做了公开发言。我向全班同学说了自己反思后的感受,并特别对嘟嘟和焦焦表达了歉意。尽管迟了一年,但我看到了她俩脸上的释怀。原来这件事给她俩带来的负面感受一直持续了一年。

我重新动员学生参加比赛,并拿出了自己会如何协助的具体方案。嘟嘟和焦焦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参赛经验分享出来。一位男生主动说愿意尝试。我们又邀请到另一位学生参与合唱,选歌、设计演唱形式,过程中很多学生给我们提建议。

最终我们选择了当时热映的电影《同桌的你》同名主题曲,并设计了清新的舞台表演。尽管我们唱得不是最好的,也没有把观众引得连连尖叫,却用最真诚的演唱和最青涩的表演演绎出美丽的青春故事。我登台与学生一起演出,班长带领台下的同学们热情鼓掌,浓浓的校园情怀俘获了评委和观众们的心,获得第一名。学生们领回了写着“初二(3)班荣获卡拉OK比赛第一名”的奖状,兴奋不已!

故事到这里似乎圆满结束了。但从刚开始的报名僵局,到群体参与的过程,我和学生都有极大的收获。我能不能再多做些什么呢?

精彩仍可继续

集体荣誉和奖状贴上班级荣誉墙是我们每一个班级都在做的事情。当卡拉OK奖状即将贴上墙的时候,我听到一位学生在小声地说: “这奖状来得真不容易,我们要记住为班级出战的这些同学。”

是啊,集体奖状写的是班集体的名称,可是没有写上任何为这份荣誉付出努力的学生名字。这个故事可以有续集啊!它的续集应是帮助大家记住所有为之努力过的同学。

我发起倡议,让所有参与了这个活动的同学,包括那两位演唱的同学、配合出演的同学、为节目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同学,把名字写在奖状上,并写上自己用什么方式参与了这个活动,或者收获了什么,作为表彰自己的理由。于是,我们的集体奖状上不仅有班级名称,还有参与者的名字,不管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只要是参加的同学和发生的故事,都值得被永远记住。

从此每一张只写有班级名称的奖状上,我们的参与者都会骄傲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表彰理由。

只因为多做了这一步,集体的荣誉不再忽视个体的作用,所有参与的同学都能感受自己对班级的重要性,认识到集体的成功源于每一位个体的努力。这样的班级舆论氛围,让班级更有凝聚力。

续写集体故事在利用班级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凝聚力方面,我重视四个环节。

第一,带领学生回顾荣誉背后的经历。

只有关注和分享了过程,结果才更能深入学生的心,而不是只在乎输赢。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活动中的得与失。

输赢并不重要,但明确得失并分析出原因,除了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巩固有效做法,改进无效措施,更是一次精神的提升。

第三,与学生共同展望下一次。

积极的期待和展望能够产生期望效应,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四,重视班主任的小结作用。

学生的体验和反思很重要,而教师用更理性的逻辑和感性的语言做好活动的小结工作,则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有画龙点睛之效。

班主任重视并做好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可以为集体活动写出很多种续集。

班级奥斯卡颁奖礼——续写个体精彩,强化好行为

班主任应遵循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其中, “个别”与“集体”的出发点都是“人”。作为初中的班主任,我们更应牢牢树立初中生在个别教育中发展变化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突出个别性,续写每一个个体的精彩故事,正面强化学生的好行为。

没有含金量的奖励

每月,我班都会开展一次自评与互评活动,表彰突出个人,颁发奖状。奖状以班级名称落款,并加盖班级公章。

我认为这是班级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在学生看来却没有什么分量。从家长反馈情况看,很多获奖学生的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获得了当月的班级表彰,更没见过什么奖状;从学生的情况看,他们常常将奖状随手放在抽屉里;有时候不小心把奖状掉在地上,也不捡起来;甚至有学生把奖状丢弃在垃圾篓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表彰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珍惜呢?可学生却觉得班级的奖状,不具备含金量。

我自以为很有意义的班级表彰却走不进学生的心里,问题出在哪呢?

我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并通过班会问卷,理出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首先,班级内的奖状确实存在“含金量”低的问题。一张奖状在网上只卖几分钱;手写表扬词,盖班级章,看似走了程序,但若与各类权威奖状相比,一看就“不上档次”。

其次,缺少完善的评选制度。一般在评选校级荣誉时,我班会经过宣读评选条件、组织学生自荐或推荐、开展竞选演讲、考评综合素质情况,公示与复核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才能确定评优名单。而班里的表彰正因为“小”,所以就忽略了过程,往往只是班委和我主观性地根据当月情况口头讨论一下,就产生了结果。看来,我在埋怨学生不重视的时候,也没有真正重视过班级表彰。

再次,班级表彰从评选到颁奖都没有做足够的宣传。评选前学生和家长不清楚,评选后也没有主动告知过家长们。可以说班级表彰并没有成为我班班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宣传不到位的活动,自然也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我班的学生来说,班级表彰来得太为简单、也太不正式,所以他们不重视、不珍惜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个教育故事,我必须改写!可是,续集该如何发展呢?怎么做才能让班级范围内的表彰受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除了成绩以外,其实该有更多的好行为值得被表彰呢?怎样做才能变“我想给学生颁奖”为“学生想要为自己颁奖”呢?

为了解决我所遇到的这一问题,我开始围绕班级表彰这一话题大量学习、借鉴名师做法,并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办起了“班级奥斯卡颁奖礼”。

班级小奖励也可以高大上

我为学生订制了小奖杯,奖杯上印有“班级达人”“班级风云人物”等称号;我们组成了由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构成的9人评审委员会;委员们制定了成文的评选及颁奖方案,并向全班同学进行了解读;我们每月固定在最后一周的班会课上举办“班级奥斯卡颁奖礼”,邀请颁奖嘉宾,制作PPT,写上榜理由和推荐词,播放颁奖音乐,发表获奖感言;我们利用博客、海报、校信通等多种途径为获奖者进行宣传;后期,我们还安排获奖者就自己的“好行为”进行全班交流……

用学生的话说,“班级表彰活动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了”,也带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每个月自荐、推荐的各种好人好事都很多,评委会按章程客观、理性地进行审核和商议,选出当月“达人”和“风云人物”并颁奖。获奖者兴奋地捧着奖杯回家,照相、纪念,向朋友“炫耀”,各种重视。还有学生希望连续获奖,因此表现得极为积极。

故事发展到这,好像又可以画上句号了。可是,有问题啊!这样发奖杯,不就成砸钱的项目了吗?这样表彰下的孩子,难道不会很功利化吗?所以,故事还要继续。

“班级奥斯卡”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觉得在于精神的传承!

奖杯要传承

奖杯不会永久地留在某一个学生手上,本月获奖了,你领回去,想怎么收藏都行。等到下个月的时候,如果你又一次当选了,就继续保管;如果产生新的获奖者,那么你就是颁奖嘉宾,你负责将承载了自己荣誉和力量的奖杯传给下一任获奖者。

上榜理由:全新的自己,值得期待!

颁奖词:曾经的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作业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然而,花开终有时,她正如一个小小的花苞,静静地开放了。她赋予了自己全新的形象,那份投入、那份认真,那份为班级服务的意识……一切都有了新的开始。

获奖者:婷婷

当颁奖嘉宾带着悬念地读出颁奖词时,我用看似不经意的眼光观察着获奖者婷婷。她从一开始的没想到,到有点怀疑是自己,手从桌上慢慢移到嘴边,猜测,眼睛睁大……当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她很慢地从凳子上站起来,走上台。她表情的变化,特别是眼神的变化,给我一种信心,全新的她一定会越走越好!

上榜理由:坚持做好简单的小事,赞!

颁奖词:他是班级的安全员,活虽小,却从未有过疏忽;他性格并不外向,却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最大可能地争取集体荣誉。他是大合唱的领唱,用嘹亮的歌声,带领大家唱响班级精神!

获奖者:宁

小宁是班里的安全员,负责门窗的开、关工作。做操、升旗、去功能教室上课、放学……这些时间段门窗都必须锁好。这个活简单却容易被疏忽,更不易坚持做好。他曾经创下全年门窗开关零失误的记录,赢得一次“奥斯卡”。那一次,在小宁将奖杯传递给下一名获奖者之后,他曾悄悄地问过我:“老师,我还有机会获得吗?”这一次,内敛的他又突破了自我,主动尝试并承担了大合唱主唱的任务,唱响了班级精神,被同学们推荐为“风云人物”候选人并当选。

上榜理由:不是班主任,却同于班主任。

颁奖词:她虽然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却一直利用自己的课堂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积极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沈老师外出学习的十多天里,她挑起了班级管理的担子,陪伴我们一同生活!谢谢您,我们亲爱的海波老师!

获奖者:于海波老师

当上一期的获奖者浩然同学将奖杯传递给海波老师时,浩然的表情很纠结,还抢着发表颁奖感言:“我能获得一次班级荣誉不容易,真舍不得传出去。下个月,我争取让于老师颁还给我!”话虽稚嫩,但我感觉他真的长大了。

上榜理由:最美还是夕阳红!

颁奖词:她是曾经的艺术家,她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帮我们排练大合唱,设计动作、指导唱法,鼓舞士气。大合唱比赛特等奖的背后,她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感谢的人!

获奖者:典典外婆

典典曾经也是一期“奥斯卡”的获奖者,当得知自己的外婆因成为“给力家长”而当选时,她跟我商量想自己给外婆颁奖。她说:“我曾经保管过的奖杯传递到外婆手里,这是我们共同的回忆。”

奖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班里每一位成员不断向前,它为故事的续写展开了太多的可能性。

“班级奥斯卡颁奖礼”的实行,对学生个体的好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也促成了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应明确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标志物的价值大于价格。

颁奖礼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不是因为奖杯的价格,而是其背后传承出的精神。奖杯只是一个标志物,具体到不同班级、不同班主任时,可以更换为任何标志物。它可以是几支笔,几张书签,也可以是一些钥匙扣、小纪念品,又或者可以是班主任老师自己的一些私人物品(这个学生最喜欢)。可以传承的东西,绝不是因为它昂贵,而是因为传承了故事。

第二,告诉学生标志物背后的意义。

既然其价值大于价格,那么就必须把背后的故事和价值意义告诉学生。尤其在换届的时候,一定要介绍到位!我的班级奖杯已经使用好几年了,从90后换届到00后,我会与学生分享这些奖杯中所包含的力量。这样学生才会珍惜这份荣誉,也才更愿意用好行为争取这份荣誉。

第三,要有完善的评选机制。

因为完善,所以被重视;因为被重视,所以才会有故事。为了确保神秘感,只有颁奖礼上我们才会揭晓当选名单,那一刻能捕捉到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不同,却都精彩!

第四,指导学生良性竞争。

有当选就会有落选;有提名就会有未被提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合理看待各项荣誉,不要为了争荣誉而产生恶性竞争或做表面文章,那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太可怕了。同时,对于获奖者,班主任要引导其珍惜荣誉、爱惜奖品;对于落选者或未入围者,更应鼓励其再接再厉,进一步做更好的自己。

马太效应指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良好的激励作用能够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并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使之养成优秀的习惯。学生个体的成长千变万化,因此也更值得我们多思考一步,多往下做一步。

婆婆妈妈一齐上——续写家长故事,传递教育接力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长是班主任最好的同盟军,我与家长的合作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家长论坛,参与学生活动,家长们更好地了解了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提高了当届的家校合力;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博客、班级微信公众号,甚至是自己所住社区或所在单元,很多新家长与往届家长取得了联系,他们互相沟通家庭教育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和新家长们的合作。

从婆婆到妈妈

典典婆婆是我们班的大合唱“外聘专家”。外婆年轻时在艺术团工作,经常参与专业的合唱活动。所以每年大合唱,我都会邀请外婆与我们合作。整个过程中,我配合外婆组织学生排练、设计造型、分析歌曲情感处理。演出当天,外婆担任指挥,动作有力,强弱分明,学生的节奏感和情绪一下子就能被带出来;我虽担不起主唱的重任,却也在学生队伍里参与和声。演出时还会来很多家长,在后台帮忙,在台下助阵。那一年,我们夺得一等奖!从那一年起,所有人都亲切地喊着“外婆”。

大合唱的奖状上,典典外婆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参加的感受;当月的“班级奥斯卡”评选中,外婆得到学生提名,并高票当选。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谢谢同学们,让我能有机会参与到年轻人的活动中来。也谢谢你们,都把我当作自己的外婆。”

与外婆的感情成了同学们大合唱比赛之外的收获,更没想到的是这次活动的照片、视频,更常常成了典妈帮我和班级宣传介绍的材料。

与外婆的合作,是我与家长们合作的一个故事,一次次与家长们的合作也激发了家长们参与家校互动的热情。

家长团各显身手

家长们通常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姜爸、秦妈等家长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便积极组织同学们在周末和假期走进社区、参观工厂;庆元、羽扬、炎哲等同学的家长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便召开了科技、环保、新能源、食品卫生等方面的讲座,扩展同学们的视野;解爸、典妈等家长读书时就是文体活动方面的骨干,他们能积极地组织学生设计、排练、演出;韬爸、雨馨爸等家长爱好摄影,便参与我们的春秋游、运动会等活动,拍摄下学生青春的笑颜;星池妈、沛榆妈常做一些无添加剂的甜点,分享给同学们;浩然妈常为班级图书角增加新书,推荐好书;歆婷妈妈开完家长会竟然悄悄跟我商量想把班级的窗帘带回家清洗;冬冬妈、子午妈等上一届的学生家长,常在家长群里为我现在的家长们讲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大家他们的孩子曾经在初中时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也会联系原来的家长,将以前的好活动,传到新班级中。

来自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家长们因为班级而聚在了一起,也正因为不同,所以家长们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他们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们有了更多走进社会、走入自然、接触生活的机会。既有利于多元发展,也增加了亲子感情。

这样的家校合力,让我的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家校合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它既能促进当前班级和学生的多元化、优质化发展;也能为未来班级的组建提供有力的铺垫和指导。

在与家长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宣传到位,引导学生理解家长参与班级建设是出于对班级的感情,对学生和班级发展的考虑。

有些学生觉得家长事事都想管着他们,连学校的活动也要干预,不愿意让家长参与。有的家长资源丰富,参加活动就特别积极;有的家长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便不好意思参加活动,就连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别的家长。这都需要班主任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看待家校合作,理解每位家长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每个家长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发挥作用。

第二,思考在前,与家长积极沟通,而不是做甩手掌柜。

建班初期,我会发放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我在家长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家校合作的一些问题,如:您是否参加过孩子所在小学组织的家长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我校或我班组织的家长活动;您的家庭里一般由谁参与家校互动;您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参与家长活动(形式不限,如召开讲座、组织参观、参与家长志愿者等)。通过问卷,我试图了解家长们参与活动的想法和形式,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激发家长志愿者们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

具体到每个项目,合作前,班主任也应做足功课,思考在前;,与家长见面后,先说明活动的目的,讲明自己的思路,与家长交换意见,双方充分探讨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特点,这样才能促成有效合作。

第三,积极配合,而不是指手画脚。

在合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积极配合家长,有自己的想法也应以合理的方式提出,切不可在合作时指手画脚,不满意家长的各种安排。这样不仅会遭到家长的反感,也会使学生搞不清到底该怎么做。

第四,每一次合作后要真诚地与学生一起向家长表达感谢。

在表达谢意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真诚原则,引导学生带着一份感恩之心向所有参与合作的家长表达感谢之情,让家长也感受到孩子所在班级的温暖与正能量。

第五,创造机会,发挥往届家长的传、帮、带作用。

我班建立的QQ群、班级博客、微信公众平台方便了家长们随时、随地地沟通。但在操作中,我发现家长们的实际困惑挺多,但解决起来不够系统,没有主题化,常常是一家有疑惑,大家出主意,最后问题抛出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还是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新家长向老家长取经是优化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就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原来家长与现任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我每个学期都会安排一到两次这样的经验分享会,先由新家长提出困惑,往届家长代表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围绕这一困惑分享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做好方法指导。发言结束后,由新家长进行提问,进一步针对个体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每个学年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状况不一样,所以三年来主题也不会重样。比如,起始年级较关注新集体的适应性、小升初的衔接问题;中段年级更关注青春期问题;毕业年级则更重视学法指导、升学咨询等。班主任充分开展“以老带新”的家长经验传递活动,能够轻松优化家校合作效果。

多与家长续写教育故事,家校合作的接力棒就能不断传递!

每一个教育故事都会有暂时的结局,但又都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我愿意在不断地思考中与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与家长们续写教育故事,见证彼此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

栏目编辑 王 皓

沈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教师。这位年轻的85后班主任,在专业之路上成熟而稳健。

他希望自己坚持“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获得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京市“我最喜爱的班主任”十佳之一,是清华大学骨干班主任国培计划的优秀学员、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国培计划的嘉宾主持,他的“幸福果园”的班级故事在南京市教育局官方网站、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为他和学生做过专访,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扬州、北京等多地邀请他分享交流。

他认为“自己赶上好时光了”,他在班主任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全力支持,离不开教育系统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也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班主任朋友们的携手共进。

他说,班主任工作不是职业。也不是事业,而是专业。用专业的姿态面对学生和家长,以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成长中的引导,是他工作的追求。他选择做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他愿意做学生成长中静默的陪伴者,他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谱写青春。与学生携手成长的幸福感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将继续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上一篇: 完整
下一篇: “我信息”,让沟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