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 投稿猪小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07次
  • 评分4
  • 16
  • 0

张启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也明确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课题研究是引领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于2005年建立如东县小学品德学科中心组,将一批有志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2010年,在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创建如东县小学品德课程研究“张启建名师创新团队”。近10年来,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先后承担了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研究”和江苏省第六期教研重点课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方式与教学策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均如期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由《南通教育研究》编辑部出版,并在全市推广,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我们又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共同研究探索,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益。团队成员在课题的引领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逐步成长起来。22名团队成员有8人在市级以上执教过公开课,有6节录像课被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遴选为市品德学科教师培训资源,在网上传播,有5人先后在全国、省优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近3年中,课题组成员共发表品德研究文章100余篇;去年,有1人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3人成为市骨干教师;最近,又有1人被评为如东县名教师,18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成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如东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课题研究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进步的阶梯,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让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

一、确立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团队的奋斗目标是在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明确,并被大家所认同接受的。它必须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可能实现的程度。这一目标应该对团队成员的发展起导向和激励作用,成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为之奋斗的内在动力。因此,目标的确定应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力求克服主观随意性。我们始终将“加强课题研究,打造一流教师,形成团队文化,影响如东教育”作为团队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精于教学,勤于研究,乐于奉献”的科研型教师群体。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经过不断努力,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运作机制和一套相对完善的学习、研究活动制度,逐步建起一支积极向上、互助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共同体,团趴文化初现端倪,并在全县小学教师中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

二、制定研究公约

课题研究公约是课题组成员具有持久心理倾向的保证。为了使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规范、有序,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拟定了一份“课题研究公约”,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基本责任和要求,使课题研究活动更规范化、正常化,保证了研究活动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公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真实性、有序性、有效性和深刻性,努力促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有切实地收获与提升,特制定如下公约:

1.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总课题组的规划和要求,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及时交流研究成果,主动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分享研究经验。

3.力求每日有收获。课题组负责人要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统筹安排读书内容,组员要坚持每天利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写读书心得不少于10000字。

4.做到每周有进展。课题组成员应充分把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密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做到研教结合、学以致用,力求每周上一节体现课题思想的研究课,撰写一篇教研随笔。

5.坚持每月有主题。课题组坚持每月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开展研讨活动,活动坚持做到:上一组研究课,开展评课沙龙活动,进行专题论坛,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各子课题负责人每月完成一期活动简报,交流研究活动情况和成效,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部署后期研究工作。

6.坚持每年有成果。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做到“四一个”: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文章,作一次有一定质量的专题报告,开设一节县级以上的研究课,参加一次县级优课竞赛活动。

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履行以上公约。

总课题组

三、把握课题本质

对课题认识、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深刻性和实效性。为了加深对“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认识与理解,我首先组织团队成员认真阅读《德育美育观》(檀传宝著)、《教育审美学》(袁鼎生著)、《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张茂聪、赵亚夫著)等书籍,并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不断丰富理论涵养,努力实现课题研究水平与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我为全体团队成员做了题为《走向审美化教学》的专题讲座,通过现场互动、对话和辨析,使全体组员充分认识到:审美是师生的一种基本需求;教学充满着美,美渗透于教学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品德课程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品德教学审美化是品德教学的内在诉求和本质特征;只有充分挖掘并利用品德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美育信息和道德魅力的内在张力进行审美化教学,才能实现品德教学目标;倡导“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教学思想和行动范式。课题研究以“德育美学观”为指导,将德育与美学深层融合,力求摆脱传统“知性德育”的思想束缚,变革“目中无人”的教育现实,确立“立美育德”的理念,超越德育“工艺化”倾向,努力构建品德审美化教学新范式,从而真正实现鲁洁教授所期盼的——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四、完善活动机制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行动,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将想法变为行动。如果提出的设想不能付诸行动,那么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行为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教学实践,这既是课题研究过程的体现,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

1.完善组织形式。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的支撑,就不可能有高效研究。在“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研究规划和实际需要,建立了五个子课题研究组,实行子课题组长负责制,明确研究任务,落实活动责任。

(1)品德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组长:袁维和成员:汤晓梅、叶兵、喻明祥、高松花

(2)审美化教学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组长:徐建相成员:黄俊俊、桑洁、刘庆梅、赵梅羽

(3)教学设计审美化研究

组长:顾新红成员:陈小婷、花晶晶、钱艳霞、丛玮玮、张明明

(4)教学实施审美化研究

组长:陈周丽成员:冯丽丽、桑小翠、蔡银、崔梅、季小平

(5)教学评价审美化研究

组长:张冬兰成员:杨云、喻梅、殷红真、戴春红

2.细化研究任务。为了避免出现研究任务笼统、研究内容肤浅的现象,我们要求各子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总目标,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细化研究任务和分工,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相应的要求。这样,既做到与整体目标不偏离,又使每一位成员的研究任务不交叉,自己为自己负责,围绕具体的任务开展研究活动,并有效地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队成员有了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才能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真正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从而促使其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

3.规范研究活动。依据《课题研究公约》,我们形成了基本的活动规范: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每次活动由各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自行申报,总课题组进行统筹安排;每次活动承办学校至少开3节课(低、中、高各l节),课题组成员必须上研究课,另外安排2名非承办学校的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般安排五个板块,课堂教学展示、结合研究专题进行评课、承办学校课题研究情况汇报、举行专题论坛、专家(总课题组负责人)报告。参加专题论坛的教师由各子课题组推荐,每次每组至少1人,要求围绕子课题撰写研究文章,进行研究成果发布。每次活动编辑一期活动简报,并通过如东教育网进行宣传、推广,为团队成员搭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升华。另外,我们要求团队成员在微博上开辟“课题研究活动”专栏,正常发布活动信息、体会及研究成果。

4.拟定激励制度。为了激发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论文评比活动,并将优秀论文推荐到报刊发表,2013年上半年,就有8名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专题论文被推荐到省、市刊物发表;每学年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竞赛,并将一等奖获得者推荐到全国、省、市参加课堂教学展评,近三年中,有19位团队成员执教的品德课在全国、省、市展示或获奖;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科研积极分子”评选活动,每次由子课题组推荐一名“科研积极分子”候选人,然后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现场推介、同伴测评等过程,从5名候选人中评选4人进行表彰,切实发挥评选“科研积极分子”的激励、引领功效,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成员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创新活动形式。首先,我将研究活动策划、组织、主持研讨、编辑简报的权利下放到子课题组,让每个成员都能积极投身研究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活动中,我还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拓展研究内涵,提升活动品位。如,在新林小学,子课题主持人张冬兰老师采用听歌传布娃娃的形式随机确定评课者,让每个成员都处于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在兵房小学,研讨活动的组织者汤晓梅老师采取抓阄确定各自编号,并进行现场电脑摇号的形式确定评课对象,开展评课沙龙活动,使课题研究活动真正成为团队成员锻炼成长的摇篮。

五、打造团队文化

为了使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能尊崇文化精神,并在团队文化熏陶下得到内在精神的提升,从而引领团队成员健康成长,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对团队文化建设,我们有如下追求:团队精神——勤勉、互助、向上;研究追求——求真、求美、求新;团队气质——自信、大气、理性;审美课堂——民主、尊重、高效。另外,我们还将进行“团队标识”设计,要求“团队标识”美观、富有深刻意蕴,并具有激励、引领功能。同时,我们还将加强“科研园地”建设,在正常编发活动简报的基础上,建设课题研究专题网站、编辑研究成果特刊等,努力使团队文化建设具体化、显性化,切实发挥文化的濡染功效,让课题研究不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让团队成员在有着文化追求的团队里相约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