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临床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探讨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82次
  • 评分4
  • 76
  • 0

王 纬

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肥城 271608

[摘要]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尿激酶和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的再通率(82.5%)明显优于对照组(67.5%, P<0.01),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少于对照组(17.5%,P<0.01),死亡率均为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较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021-02

[作者简介] 王纬(1981.12-),男,山东肥城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指的是冠状动脉部分出现急性堵塞,冠脉循环血流部分中断,患者的心肌因为持续性严重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胸骨后或者心前区突发性的剧烈持久的疼痛,并伴出汗和烦躁不安等症状,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时常可危及生命[1]。目前AMI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如何在早期对该病进行治疗,使中断的血流恢复再通,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2],是目前的热门话题。该院在2011年6月—2013年12月对40例收治的AMI患者在早期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80例病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12月该院急诊收治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35例,女5例;年龄39.6~70.5岁,平均年龄(53.8±0.3)岁。从发病到治疗时间自1.0~6.0h,平均(3.8±0.3)h。观察组男34例,女6例;年龄38.3-70.7岁,平均年龄(55.8±0.7)岁。从发病到治疗时间自1.0~6.0h,平均(4.5±0.5)h。以上病人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所有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

1.3给药方法

所有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瑞替普酶(商品名:瑞通立,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520070023,规格为18ms/支)静脉溶栓。18mg瑞替普酶溶解于10mL生理盐水中,2min以上缓慢注射,间隔30min后18mg再次给药。总量36mg。

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给药方法:尿激酶(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0816)150万IU(约2.2万lU/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滴完后12h,予以患者皮下注射肝索7500U,12h/次,持续3~5d。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入院时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类调脂药、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用药后胸痛缓解程度和缓解时间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记录心电图;溶栓开始前以及溶栓后3h内每30min记录1次18导联心电图,同时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酶变化:其病后每2h检测1次。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和体征,如脑出血、皮肤、牙龈、粘膜、穿刺针眼等部位的出血。有无皮疹、发热、寒战等过敏反应的表现。采用电话、上门、及门诊复诊等形式观察回访患者30d内存活情况。

1.5再通指标

参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患者的再通情况进行判断[3]。疗效指标:根据NYHA分级标准[4]: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改善l级为有效,不足l级或心力衰竭加重或死亡均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6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照组6h内再通率为67.5%,总有效率为75.0%,并发症发生率17.5%。观察组6h内再通率为82.5%,总有效率为92.5%,并发症发生率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再通率χ1τ=24.0,P<0.01、总有效率χ4τ=4.5,P<0.05,并发症发生率χ3τ=10.29,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常用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介入治疗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常常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5],溶栓治疗就成为快速有效的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手段[6]。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第一代的尿激酶、链激酶等,第二代的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是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是一种新型、重组的非糖基化纤溶酶原激活剂[7],主要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发挥溶栓作用。另有研究证实瑞替普酶不需按个体重量来调节使用剂量,尤其适用于出血高危、高龄患者,而尿激酶对纤维蛋白不具有选择性,出血风险相对高[8-10]。由于该药半衰期较长可以实现单次给药,其较高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可以使血栓快速完全溶解,降低出血率,并且无抗原性,因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

关于两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已有多家研究报道,杨西云[12]、刘冬梅[11]、桑红斌[13]等认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通率要高于尿激酶。该研究结果显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冠脉再通率(82.5%)、临床有效率(92.5%)方面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和以上研究成果相一致。同时该研究发现,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并发症发生率(7.5%)方面明显低于尿激酶(17.5%),和张克良[14]等人的研究相一致,说明该药副作用较低,急诊应用比较安全。但该研究发现,两组死亡率相同,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就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冠脉再通,这就要求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快速治疗效果就越好,瑞替普酶就是一种半衰期长,使用方法简单,只需单次静脉推注,并且药物配制和使用错误发生率低,且具有高再通率、高有效率、低并发症的高效安全溶栓药物,因此适用于院前和急诊室溶栓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邬德朔,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LVEDD等因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9):25.

[2]魏莉娜.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6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4):675-687.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

[5]KobayashiH,TakazawaK,MatsumotoC,etal.Theroleofintravenouscoronauthrombolysisfor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differenttreatmentstrategies[J].InternMed,2006,45(11):709.

[6]许锦荣,徐建,凌云,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率变异性近日节律的变化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241.

[7]王少春,谭钰珍.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80.

[8]MorrowDA,AntmanEM,SayahA,eta1.EvaluationofthetimesavedbyprehospitalinitiationofreteplaseforST—elevationmyoeardialinfarction:resultsofTheEarlyRetavase—ThrombolysisinMyoeardialInfarction(ER-TIMI)19trial[J].JAmCoilCardi01,2002,40(1):71-77.

[9]刘裕忠,鄢飞奔,夏子荣,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3,8(3):412.

[10]史旭波,胡大一,李田昌.常规剂量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分析[J].临床荟萃,2005,20(20):1141—1144.

[11].刘冬梅,.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3):374-375.

[12]杨西云,戴青原,郭涛,等.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云南医药,2009(30):423-425.

[13]桑红斌,刘连友,张凯.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5-16.

[14]张克良,徐淑丽.半量瑞替普酶并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70-871.

(收稿日期: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