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儿科医学论文范文,儿科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胃电图在小儿慢性腹痛的诊疗特点分析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945次
  • 评分4
  • 23
  • 0

武继宏 马春英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胃电图在小儿慢性腹痛的诊疗特点。方法 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胃电图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胃镜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胃电图检查准确率为66.7%,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电图准确符合率分别为95.6%、23.8%、42.9%、20.0%。所有患儿用餐前后胃体部和胃窦部导联胃电图的主频率参数无明显改变(P>0.05),而餐后的幅值均较餐前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电图在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腹痛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胃电图;小儿慢性腹痛;诊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 R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79-02

小儿慢性腹痛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多发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进而常增加临床诊断难度,易被误诊或漏诊。随着临床对小儿慢性腹痛病理及胃电节律的不断认知,胃电图检查逐渐受到临床重视[1]。为进一步分析胃电图和电子胃镜在小儿慢性腹痛诊断的一致性,该研究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开展胃电图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诊治的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3~12岁之间,平均(5.6±1.4)岁;病程1~24个月,平均(12.5±2.8)月。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35例,脐周疼痛20例,进食后腹痛10例,夜间腹痛8例,无规律腹痛5例,另伴有不同程度呕吐、反酸、嗳气、黑便等体征。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经成人普通电子胃镜检查,并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作为评估胃电图检查的诊断依据。

1.2.1 电子胃镜检查 检查前禁食8 h,禁水4 h,检查前15 min局部喉喷利多卡因进行黏膜表面麻醉,口服西甲硅油乳剂消除消化道气泡,采用GIF-260I电子胃镜检查,按消化道解剖进镜,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色泽及内容物的色、质、量,并观察腔道是否规则,在病变部位及胃窦部钳取3块黏膜组织,行快速尿酸酶Hp试验及常规病理组织血检查。

1.2.2 胃电图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餐前及餐后胃电图检查,采用XDJ-S8B型消化道动力测试仪进行胃电图检查,检查前2 d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并禁止服用刺激胃肌电活动的药物,检查前空腹6 h,受检时需静卧10~15 min,并指导患儿在受检期间禁止说话、活动。安放电极位置时,取胃窦点,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旁开2~4 cm;胃体点,即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向左旁开3~5 cm,再向上1 cm;接地电极于右侧或左侧小腿内侧,并接右侧或左侧手腕部内侧作为参考电极。检查者分别于餐前空腹胃电图记录10 min,再于进餐完毕休息5 min后,保持平卧体位,再于餐后胃电图记录10 min,用餐期间不可进水。选取胃体部和胃窦部导联用餐前后胃电图参数进行分析(主频率和平均幅值)。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餐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结果及胃电图准确率观察

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57.7%),慢性十二指肠炎21例(26.9),胆汁返流性胃炎7例(9.0%),胃十二指肠溃疡5例(6.4%)。

以胃镜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胃电图检查准确率为66.7%,不同病种的胃电图诊断结果,见表1。

2.2 用餐前后胃电图诊断特点

78例小儿慢性腹痛患儿用餐后的胃体部、胃窦部导联胃电图主频率,较用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餐后的幅值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与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3 讨论

胃电图是通过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肌电活动节律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措施。临床研究发现,胃黏膜及肌层的炎性浸润和变形增生,可引起基础电节律(BER)的产生和传播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节律失常和异位节律[2]。大量临床研究表明[3],消化道症状与胃动力障碍和胃电活动异常存在一定关系,胃电图主频率与胃慢波频率一致,其涨幅变化与胃运动功能有关。由此临床可根据检测出的异常生物电信号判断胃运动功能情况,以此作为胃部疾病初筛的依据[4]。

该研究中,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小儿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占57.7%。据相关调查显示[5],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动力改变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为胃电图检查诊断标准,胃电图检查符合率为66.7%,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高达95.6%。慢性浅表性胃炎用餐前后胃体部、胃窦部导联主频率值无明显改变,但用餐后的波形节律呈不规则高波,餐后幅值明显增高。结果显示,二导联用餐前后主频率无改变,而平均幅值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胃电图在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胆汁返流性胃炎(BRG)与胃排空、胃窦运动减弱、幽门压力降低等胃动力障碍关系较为密切,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造成含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可能对胃电活动产生影响。该研究结果显示,有3例患儿二导联用餐前可见高频低幅锯齿状波形,经胃镜检查与其结果相符。据马刚等相关研究显示[6],胃炎患儿胃电图示餐前、餐后平均幅值增高,主频率降低,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减少。与本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研究结果相似。

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患儿的胃电图呈高频波,其特异性较强,但诊断率较低仅为23.8%,分析可能由于记录时间过短,波形稳定性较差,难以充分反映胃肌电活动,因此用胃电图诊断十二指肠炎困难较大,容易漏诊[7]。另外,由于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发病率较低,同时,胃电图表现受电极和溃疡面间的距离、与溃疡面的大小的影响,使其胃电图的特异性波形表现不典型,因此胃电图不适合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检查,需经胃镜进一步检查,明确腹痛原因。据奚松林等[8]研究表明,十二指肠炎及球部溃疡患者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平均频率增高,餐后主功率降低。与该研究存在差异,分析是由于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较低,且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同时患儿胃电图记录时间较短,因而其胃电图表现相较于成年患者无典型特异性。

综上所述,胃电图在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腹痛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简单、无创,但小儿胃电图检查受干扰因素较多,尚存在一些不足,仍需大样本继续研究观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贝文政.40例小儿腹痛临床诊疗思路探讨[J].海南医学,2014(16):2476-2477.

[2] 蒙淑红,冀海军,李中骞,等.急性腹痛280例诊疗分析[J].北方药学,2014,10(9):126.

[3] 肖志华.小儿腹痛304例病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11(14):86.

[4] 郭丽梅,黄晓群,王成喜,等.胃电图在儿童厌食症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0(21):302.

[5] 陈彦伶.反复腹痛儿童胃镜检查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8):104.

[6] 马刚,戴伟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8):34-36.

[7] 毕淑英,徐华,张俊红,等.胃镜与胃电图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3):250-252.

[8] 奚松林,黄晓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电图特点与症状关系的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54-156.

(收稿日期: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