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建构充满“原生态”语文课堂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33次
  • 评分4
  • 54
  • 0

江苏连云港市猴嘴小学(222000) 庄 瑾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个体;它又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这样,“原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长的自然的样子。建构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请看我们的课堂:

镜头一

平常课上,教师微笑着询问学生,以便激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兴趣被激起后就会争着发言,吵作一团。于是,教师又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每一节课总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

镜头二

公开课上,有的教师挖掘出许多知育因素、智育因素、德育因素,并精心设计了大量的拓展和延伸内容。有的学生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似的,被迫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

镜头三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课堂秩序良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目标。教师就认为这样的课是高质高效的。其实不然,这样的课违背了新课改精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相信在我们的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孩子觉得非常累;有的课堂看起来循规蹈矩,可孩子却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忘了教学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具体的人,忽略了他们的课堂幸福感。因此,我们要建构语文教学的“原生态”课堂。

何谓“原生态”?如何才是生命的“原生态”?“原生态”是自然赋予人的最本原的生活状态,是开放、包容和多元的,远离功利性,远离雕琢性。因而,它是简约的、淳朴的。它的美学意义,李白的诗是最好的诠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生态”课堂追求学习过程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

当代教学观认为: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而由认知活动层面提升到生命活动层面,是质的飞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共同挖掘生成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学就好比采矿,只有合理、文明地开采,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护教的“原生态”,同时也要保护学生学习的“原生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发问,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选择性地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构建出有生命活力的原生态课堂。下面是我对 “原生态”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原生态”课堂凸显“原始”和“现代”

“原始”是指“五一组合”,即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或者再加上现代课堂常规教具,整个课堂是朴实的。在朴实的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教学环节与令人拍案叫绝的教学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并吸引着学生。朴实是在自然、随意的教学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在朴实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声、光、电的污染,是纯自然的、纯常态的,是原始的现代。因为,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育教学应把学生课堂学习的“原生态”作为一个永久的目标。在杜郎口中学参观,我们发现:教室前面有两块大黑板,四周墙壁均可充当黑板用,甚至连水泥地面也可以是黑板。黑板占据教学主的阵地,是自主的在场,创新在线,传统退场。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交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既是合作者,也是指导者。教师与学生们一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心灵相约、生命相遇。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自主参与、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下,“缺席”了“霸权话语”,呈现出的是课堂的“原生态”。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屏弃了教师机械的教,学生被动的学习的传统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只顾自己在唱“独角戏”,而是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帮助。在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开发学习的潜能。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个性张扬的和谐气氛,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精髓。

二、“原生态”课堂要凸显“唤醒”和“生成”

课堂是师生共建的“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在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师的预设和唤醒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的“场”。知识教育的过程就是由“在场者”过渡到“不在场者”的过程。在教育中,在场的知识是一种物化的符号。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要通过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出隐藏在它背后的意义和智慧。黄克剑先生是这样阐述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即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教育就要由浅入深、由表面到本质,一层一层地揭开其中最隐蔽的“生命意义”。我们可以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深层次的智慧和生命则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互动来对学生进行唤醒和生成。这不正是建构生态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吗?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的生字“虑”,“××同学说错了,‘虑’第三笔不是横,而是横钩。” “老师,我觉得您应该把字写得再大一点,我有点看不清。”这个简单的对话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信、主动地学习,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的自信和主动是实实在在地被唤醒而 “入场”,凸显了教学的“原生态”。

三、“原生态”课堂凸显“自由”和“和谐”

自主学习就要排除更多的外来“干涉”。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自由。带有自由色彩的自主学习是彰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揣摩着教师的心思发言,在课后学习又仅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许多教师要求学生用同一种腔调读书,用同一种句式写话。这样,教学方法程式化了,造成了教与学的不和谐。而“原生态”课堂教学则要保护、弘扬儿童的自由精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转变,安排了自由质疑、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等环节。但是,这还不是原生态的民主和自由的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对自由的尊重,让自由在每一个教学细节无意识、自然地流露,课堂弥漫着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一位教师在执教《水乡歌》这篇课文时,最后的拓展环节他指着课文插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水乡通上了电,会给水乡人带来哪些变化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回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通电不好,这样水乡人可能会有触电的危险。”教师迟疑片刻,回答道:“你想得太多了,水乡人会保护自己的,坐下。”这是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最好时机,却被教师错过了。其实,孩子说的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这又是孩子的价值取向问题。教师不应草率了事,而应联系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水乡人的科学用电,深刻理解“唱咱水乡新生活”这句话的含义。上述教师的这一环节暴露出对学生学习自由权的漠视,是对生命原生态的忽视,缺少对学生行为逻辑的深入了解。因此,在建构语文“原生态”课堂上,教师对学习自由的关注不是形式上的作秀,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四、“原生态”课堂要凸显“实现自我”

“原生态”课堂致力于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生命的关怀。周一贯先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一文中提出:“学生在课堂上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严重失去了生命的原生态……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去研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还个性以解放,充分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原生态”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内在生命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及能力,使学生真正实现发展。师生的交流和对话,既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过程,真正的“教学相长”。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视角去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据此,我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有许多“很自我”的新要求,归纳如下:①让我按我的需求来学;②让我用我的方式来解决;③让我有空间自由发挥;④让我带着问题上路;⑤让我享受学习的快乐。显然,学生十分希望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方式,改变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的现状。他们也在呼唤真实、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在建构语文“原生态”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体验;同时要促使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改进与提高。改变“原生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平衡课堂教学中的因素,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和谐对话,学生之间成为协同的学习者,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原生态”的构建,让其成为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迷人王国。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