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改革高考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35次
  • 评分4
  • 14
  • 0

文/程敬荣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已走过36年的光辉历程,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考始终被全社会广泛而高度关注。高考也在全社会的高度关心与争议中多次改革完善,但仍然争论不休,其焦点就是如何更合理的设定考试科目、内容、赋分以及录取标准、程序等核心问题。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考生至少要备考6门学科,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现行高考制度也把特殊人才拒之门外,“国学天才”孙见坤、“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的诗人周海洋、“甲骨文达人”黄蛉的大学之路都是一波三折。按照今天的大学录取标准,钱钟书、吴晗、臧克家等大家也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改革已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梦实现的全局性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现行高考模式的必要性

(一)现行高考模式的弊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多次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现阶段的高考在“以总分论英雄”的录取模式下,少数“偏才”、“怪才”,甚至天才不被看好,大多数学生为了争取总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短”处,其天赋潜能与超常的学科优势得不到充分发展;高考考试科目多、范围广、难度大让更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精神负担沉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发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高中三年是人生的黄金岁月,“自古英雄出少年”,高中时代是人的创造性、创新力最强的时期,当前的高考与录取选拔机制,严重制约着这些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甚至让很多人在人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上迷失方向;高中教学方面压力巨大,老师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补差”,“苦学”、“苦教”严重影响着高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考改革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单列一章,重点明确了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方向。《纲要》指出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在未来的高中教育改革中,要推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以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面特别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极高的层面上。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负担极重,很多孩子在应试的重压之下,根本无暇顾及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局面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现实与自然规律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的创造力、生命潜能归根结底是有限的,“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什么都考”势必使学生突出的优势无法发挥、特殊的才能无法彰显、全面的素质无法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思想品德与人文气质的自然的涵养。人只有在有兴趣和有天赋的领域发展才能成大器,成“大师”。学生负担过重和特殊人才没有特殊的选拔通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之一。

(五)改革探索的实践检验

高考改革与高校录取选拔方式密切相关,而以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为着力点的高校自主招生,虽有相当多的不足,但已然取得不错的成效。2012年6月11日《中国教育报》发布的对9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自主招生群体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学习成效也更加显著。自主招生力度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一种政策性的可以推广到所有学生的制度,另外自主招生并不“自主”,学生还是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的。

二、高考“1+1”模式的建议与分析

针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我们认为“1+1”高考模式,或者“2+1”高考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负担过重、个性(创造性)压抑与杰出人才缺乏诸多问题,较好回答“钱学森之问”,具体建议与分析如下:

(一)考试科目、考试难度与考试科目分值的安排建议

“1+1”模式是我们对高考的考试科目和选拔模式改革设想的一种简称。

“1+1”模式相关科目与权重的建议分八个学科组合(科目后为分值):

语文(300)+数学(450);语文(300)+外语(450);语文(300)+政治、历史(450);语文(300)+术科(450)

数学(300)+物理(450);数学(300)+地理(450);数学(300)+生物、化学(450);数学(300)+术科(450)

每个组合的第一个“1”为基础性科目,第二个“1”为专业性科目,基础性科目的考察范围严格控制在课程标准的规定范围之内,只对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察,考试难度可以与会考或学业基本水平能力测试的难度相当。专业性科目要重点突出高考的专业素养的考察与选拔性,试题以考察学生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潜质、特长为目标,要求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可以适度高出现行教材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甚至直接涉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

“2+1”模式把语文、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1”是高中开设的13门学科中的一科,作为专业性学科,如“语文(250)+数学(250)+语文(250)、语文(250)+数学(250)+外语(250)等,这可能是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改革方式。本文主要以“1+1”高考进行探讨。

(二)考试安排与录取的建议

“1+1”模式的考试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相关科目的结业考试,考生达到统一划定的基本水平才有资格毕业与参加高考,这些工作应该在高三上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此基础上,想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并擅长的科目组进行准备并参加“1+1”高考,并且以学生“1+1”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在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专业的录取上增加面试和体能测试的成绩。“1+1”高考模式可以加大面试和综合素质考察在高校录取中的比重,对于艺术、体育类考生可直接用面试、专业测试和作品等考察的成绩作为专业成绩与录取的依据,对于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也可以直接用已获得的大赛奖项、专利设计发明等实物证明和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

在美国,一流的高校每年在录取新生时都会遵从一个“例外录取”(admission by exception)的原则。例外录取是指在招生过程中对待特定群体如运动员、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弱势群体、残疾学生、少数族裔、退伍军人等,会降低标准进行录取。通过“例外录取”招收杰出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而在我国现行的高考方案中,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很容易被严格、僵化的录取标准筛选掉,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这种高考录取制度更容易产生一种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导向,学生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需创新,最终造成“批量、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局面。

“1+1”高考模式本身只选考一门专业科目的形式可以帮助更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我们也建议高校按比例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的录取通道,最大限度的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为将来在专业领域展示卓越才华打下基础。

三、高考“1+1”模式的预期效应

(一)难度降低,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现行的高考改革方案多以“3+综合”为基础,所有考试科目都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性,考试难度很大,每个学科都要求学生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精通,六个学科科目的内容确实太多太难,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考试压力很大,这并不是高考的初衷。“1+1”高考模式的考试科目分为基础性科目和专业性科目。专业科目的“难”与基础科目的“易”形成明显的梯度和层次性,考试科目的合理搭配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科目知识的同时,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的学习与探究之中并有所作为,为大学的专业化学习与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录取形式多元化,不仅仅以分数“论英雄”

近年,多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给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这一现象虽然在目前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环节有所改善,但高考录取中“分数至上”的总体取向并没有改变,考分仍是高考录取当中不可撼动的唯一的评价标准。

“1+1”高考模式中增加面试和综合素质考察在高校录取中的比重,使高校得以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符合《纲要》中培养基础扎实、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的学生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国际竞争中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的潮流。

(三)关爱“偏才”,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通道

众所周知,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吴晗当年考试时语文和外语都是100分,数学却是零分,清华大学让他做了历史系插班生……我们认为,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通道也是高考公平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特殊人才在某一方面超常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通过破格录取给他们良好的成长空间,一定程度上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种纠偏,同时有利于高考公平性的全面实现。开辟特殊录取通道可以让更多在特定领域有超常才能的青少年没有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在特殊的专业领域做出杰出的成绩,最终成为杰出的人才。

(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让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让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按照自身的特长与兴趣从容地、自如地、有目的地、兴趣盎然地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成长为创新人才。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高考的改革是几代教育人崇高的职业诉求。在我国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总体工作流程有待规范和优化的现实环境中,对高考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大胆的提出设想和建议。我们认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应当走出重“全”不重“专”的怪圈,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钻研和多样化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人才选拔政策调整到能发挥人的潜能上来,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出“大师”、“大家”,让高考成为推动“中国梦”的高速公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N].中国教育报,2010-08-20.

[2]章建石.后高考时代看美国多元化招生[N].中国教育报,2011-08-24.

[3]李龙.破格录取怪才、偏才也是一种公平[N].广州日报,2009-06-30.

[4]田建荣,贾锦钰.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5]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