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现行语文教材评说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16次
  • 评分4
  • 95
  • 0

刘占泉

2001年以来,这15年中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新版教材,总数超过30套:这些教材一般都是依照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应用于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认识这些教材的特点,分析相关的矛盾,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版语文教材的特征简说

新版语文教材共同遵循的编写宗旨是: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全面发展语文素养。这种高度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形成新版教材的五种特色。第一,试图凸显对人文精神的弘扬;高度重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第二,试图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这三大专题,细化之后,根据人文涵育的要点组织教学单元,编排活动内容和练习项目。第三,试图凸显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改造;倡导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第四,试图调整“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关系,倡导诵读、积累、感悟,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第五,试图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密切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专项内容;密切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联系,要求阅读名著,自学课外读本等。

当然,由于教材编写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评价不同,所持的教学观念、所依据的相关经验不同,新版教材多数带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某些具体的编写路数并不一致。比如小学教材,在什么时候安排拼音教学、识字选用哪些主要方法及怎样组合、文言诗文的分量如何确定、习作教学的序列如何铺排等,存在着明显差别。

中学教材也是如此。归拢起来,提出五个要点:

1.语文知识“淡化”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走得较远,似乎是想用程序性知识取代陈述性知识;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这两种知识的关联。

2.选文的经典程度、新鲜程度不尽相同。总的看来,各套教材一般都注意了力求吸收新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并保留较大比例的传统课文。中国作家和学者,如鲁迅、胡适、巴金、沈从文、丰子恺、卞之琳、萧红、季羡林、冯骥才、王蒙、贾平凹、余秋雨、牛汉、铁凝等,均有首次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品;外国作家也有一批属于这种情况,像雨果、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罗曼·罗兰、川端康成、梭罗等。但应该指出,新入选的经典篇目还不够多,不够广泛和深厚,某些新版教材内容实用、文字平平的课文比例显得大了。

3.课本选用不同的方法来编排组织,形成各具特点的训练格局。比如,突出综合性学习专题设计,这是共性。有的课本增加综合性学习的数量和连贯性,达到每册6次(人教版初中课本);有的则突出专题的高度、深度、广度,数量少而分量重(苏教版初中课本)。再如,有的课本强调训练的整体性,以比较阅读为线索贯穿整套教材(北师大版初中课本);有的则以读书方法为线索编排整册课本(苏教版初中第五册、第六册)。有的独辟蹊径,在每册中安排一个整体阅读单元,编选长文章,为综合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提供平台,沟通课内外阅读(湖北版初中课本)。

4.作文教材的训练序列和内容编排方面,差异也比较大。从编排形式看,有的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提出作文要求,划定内容范围(人教版初中课本);有的则安排写作的知识点,布置作文题目,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本、北京版初中和高中必修课本)。至于训练序列,几乎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特有的编辑思路,此不赘述。

5.文言部分,主要区别在于文言作品或者独立组成单元,或者与白话作品混合编排;初中也有“文白”先混编、后分编的。选文方面,也存在某些差异。

二、新版语文教材矛盾分辨

新版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这先要说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判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给新版语文教材带来的变化是:彰显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强化,精神涵育的色调浓郁了;与此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和缺陷。

第一,“语文素养”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面复合体”,陷入无核心的窘境。多种元素排列在一起,以此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致包括: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等。

对此,周正逵先生给予了中肯的批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他认为:从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基础工具性”。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2)教学目标的多重性;(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4)科学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性。根据这个“定盘星”,进而为“语文素养”找到核心,即“语文能力”。他说:“语文素养应以语文知识、文化教养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导向,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课程性质模糊不清,语文素养核心不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材,在语文能力培养的“梯度”上,普遍存在着不大清晰、不大合理的现象。如何创建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新型语文教材,围绕培养语文能力这条主线,达到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较高目标,还是一项严峻的学科使命。

第三,语文能力培养的梯度存在模糊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各个学段之间,递进式的能力训练脉络往往看不大清楚。课本的常规单元模样差不多,编选什么课文、提出哪些教学要求,随意性都比较大。这给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课文本身的特质不尽相同。有的适合朗读背诵,有的适合咀嚼文字,有的适合挖掘审美因素,有的适合筛选信息,等等。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确定好每套、每册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序列,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重点,并为每个单元选择适宜的课文,给予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单元教学的模式化,课文学习的雷同化,人文精神涵育、审美情趣培养的空泛化。

第四,普通高中的语文必修教材,被装进五个“模块”,每一块都编成“拼盘”,每个拼盘一般所享用的教学时间是半个学期,这几乎难以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合理“梯度”。用完1.25个学年之后,则全面转移到选修课的学习领域。必修课时间过短,内容散乱,语文能力培养的任务能够大面积、高质量地完成吗?如果让选修课重新处理能力培养的“夹生饭”,恐怕就要事倍功半了。

第五,文言教学这个“老大难”问题,在新版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20世纪20年代初问世的“老课标”,规定小学基本上不学文言,从初中到高中文言教学的分量逐渐增大。“新课标”延续了这种思路,在小学阶段没有正面提出学习文言的要求,新版语文教材自然墨守成规,除去安排诵读数十首古诗,文言文数量太少。小学6年的语文课时远多于中学6年,小学生的记忆力明显优于中学生。如果在小学后两个学段编选一定数量的文言语料,让学生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熟悉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那么,将会提高初中文言学习的起点,也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小学的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如何深入总结新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反思新版语文教材的成绩和不足.这是一项重大课题。认真研究,积极改进,才能打开中小学语文教材整体改革的新局面,从而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可靠的基础。

①②周正逵《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第18~19、2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