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27次
  • 评分4
  • 94
  • 0

◎赖小珍

桃花源是虚构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一直以来,老师们要不就直接将虚构这一事实告知学生,要不就只是以“遂迷,不复得路”来判定桃花源的虚构性。这其实远远不够。教育主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出桃花源的虚构性,其意义和价值将更大。探究的依据自然是文本,现在将探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之。

一、虚构的桃花源

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看,桃花源之偏僻是显而易见的。先得“缘溪行”,再得遇着一片奇异的桃花林,继而走完这片桃花林,最后发现小山上的小山洞,走进小山洞,这才到了桃花源。可是,从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看,这似乎不只是偏僻那么简单。“缘溪行”,沿着的是什么小溪呢?不知道。按理,渔人经常捕鱼的小溪是不可能不知道是何名的。再者,沿着小溪走了多久?不知道。继而,走完沿溪的桃花林,发现一座小山,这是什么山?也不得而知。当所有信息都是虚的,记住的只是美好时,这地方还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吗?一直以来,老师们强调的是从中看到的桃花源之神秘,可在神秘面纱之下,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桃花源的虚无。

从渔人出而复寻桃花源的过程来看,桃花源的虚构性再一次得以印证。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定然是让人向往使人难忘的。出桃花源,必然也就会多留一个心眼:处处志之。可即使这样,桃花源还是没再被发现过。残酷的事实是“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为什么明明做了标记,却会找不到,这不恰恰说明这一地方根本不存在,是虚构的吗?

从塑造的人物群像来看,桃花源中人有很多:男的、女的、黄发、垂髫。可就是没有一个有姓名的。似乎都是群像,一群热爱劳动、热情好客的老百姓而已。作为桃花源中的客人,并且在桃花源中停留数日,且语言相通,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文本没有告知具体姓名,只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

当然,桃花源是否虚构陶渊明应该最有发言权了。可惜,时至今日,陶渊明已不能再开口说话。我们只能再次贴近文本去探究。在文本中,陶渊明提到寻访桃花源的有:渔人、太守、南阳刘子骥。其实,这象征着三类人,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官员,一类是社会名人。只有第三类,作者找了个代表,而这一代表,用作者的话说是“寻病终”了的,而前面两种人,同样只是群像,渔人叫什么名字,太守又是谁,都没有交代。作者仿佛让整件事情变得死无对证,无从可考。越是想掩盖桃花源的虚构,却越让读者感到其虚构性。

二、桃花源的虚构

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多以介绍创作背景的方式,告知同学们,东晋社会黑暗,战乱不断,陶渊明为了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才虚构了桃源。可是,毕竟东晋至今已过去多年,又不是历史课,背景介绍多了,反而削弱了文学性。语文嘛!就该领着孩子们咬文嚼字,从字里行间来体会当时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在虚构桃花源的过程中,是不忘提到外面世界的。其一,桃花源中人的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可以肯定的是秦时外面世界正处战乱之中。可是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本文作者陶渊明已经是身处东晋。那么,还有没有对桃花源以外世界介绍的文字呢?有。这就是第二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其实是最能看出东晋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的一个细节。这句话说明,桃花源中人自从秦时到了桃花源,就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外面世界却一直在改朝换代。这时,为了学生们对外面世界改朝换代之频繁有一个深刻体会,可以适当借助历史知识:秦——西汉——东汉——魏——西晋——东晋。如此频繁地改朝换代意味着什么?任何朝代的更迭,都是以牺牲为代价的。朝代更替越频繁,百姓的牺牲就越大。可见,桃花源以外社会确实动乱,老百姓确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此,可以想象,东晋社会是纷乱多变,百姓生活是痛苦多难的。

基于这样的现实,陶渊明虚构桃花源过程中,其实只是虚构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理想社会原型:现实朝代更迭频繁,而桃花源却没有朝代更迭的事实;现实中百姓生活痛苦多难,而桃花源中老百姓却安居乐业,和乐自足;现实中有百姓与官员之分,而桃花源中则人人平等;现实中百姓民不聊生,而桃花源中却能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个个热情好客……

三、虚构的“桃源”永存,现实的探求继续

看文章末尾,陶渊明并没有说桃花源从此消失了。而是说“遂迷,不复得路”。可见,消失的不是桃花源,而是通往桃花源的路。桃花源里百姓安居乐业,热情好客,这样的民风淳朴的社会永远留存在世人心底,上至官员(太守),下至百姓(渔人),大家对桃花源的向往都不会变。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样的美好愿望却难以实现,终了,也只能“未果,寻病终”,以郁郁而死了此一生。然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却慢慢演变了现代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如果说“桃花源”寄托了古人偏居山水一隅的避世理想,那么,“中国梦”则承载着56个民族近代以来最宏大的历史梦想;如果说“桃花源”只是“中国梦”的初级版和原型,那么,“中国梦”就是“桃花源”升华了的现世样本和壮丽蓝图。

大道弥远,持梦怀久。胸有“中国梦”,超越“桃花源”,探出桃源路,我们这一代人任重道远。

(赖小珍 宁波市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