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的语文性质在崛起——浅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种差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82次
  • 评分4
  • 91
  • 0

林思思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本体论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代语文学科尚未确立之前的“载道说”到1903年以后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论”的界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人文性”,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世纪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韵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权威总结显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究竟语文有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属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针对当前这种语文教学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界定的混乱,将语文课程的本原揭示出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究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一、实用主义与自我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而非实用

实用主义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在最广泛意义上,教育即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1],把教育看作是应付环境的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早期语文教育的方针。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地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2]。随着现代语文的发展,把语文学科看作是一种对付生活的工具和手段的不乏其人,难道语文的价值真的就是指向实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母语教育学科,是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代表,它在价值取向上既有工具性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并且目的性价值高于工具性价值[3]。实用主义的语文观念剥离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语文所承载的目的性价值。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注意言语的运用,遗漏了语文最具分量的人文内涵,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语文价值指向并非实用主义,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价值最终指向应该在“人”本身。

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中,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自我实现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人存在价值的最高追求[4]。语文的价值最终落在“人”的身上,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指向人的需要的最高追求。因此,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而非实用。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在于言语性

由于实用主义的影响,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属性占据了现代语文教育近半个世纪。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学科确实有工具性的一面,但是如果把它作为语文的本质属性,就会影响语文学科的建设。例如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如果从工具性的实用角度出发,就会注重诗歌的外在形式,或者死记硬背,或者强行分离诗句,使之毫无诗意,反而丢失了诗歌中古典人文韵味的这些“无用”的部分。可见,工具性是与实用主义相通的,在于理性和实践,而语文恰恰是一门需要感性与想象的学科,随着语文教育的进步,工具性已不足以承担语文本质属性的重责。

虽然人文性是作为工具性的对立面而被提出的,但它们在内涵上并不是矛盾的。从语文教育的整体来看,人文性是对工具性的一种反驳,也是对语文学科的更深层次认识。同样,人文性也涉及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包含着人对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但是与工具性作为学科属性太窄的情况相对,人文性的界定又显得太宽,几乎任何学科都有人文性的特征,把这个置之四海皆准的性质作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的做法显得不相适宜。对此,潘新和先生有段话说得一针见血,“人文性是一切人文学科(甚至也包括自然科学学科)的共性,用一种普适的属性为其中的某一具体学科定性,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假如语文的特性是人文性,那么,语文就能装下‘人类的一切文明创化’的成果。由于语文本身就包含在这‘一切’之中,只不过是‘一切’之一,要用下位概念来包含上位概念,用普遍性来界定特殊性,这岂不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吗?要装下这‘一切’,得是文化史式文明史,语文撑死也没这么大的胃口”[5]。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文性也无法准确地界定语文的属性。

除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语文学科性质还有文学性、应用性、综合性等说法,但是如同前二者一样,都无法囊括语文的特征,体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造是密切联系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是属我的,是以个体生命意识为内驱力来生存与发展自己的”[6],这种属我性的生命意识表现为对人对生命力的肯定和张扬,而语文学科的言语作为一种最广泛意义的符号形式是完成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古代一直有“发愤著书”的说法,它确立了言语文学创作在人的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地位。因此,语文要实现“自我实现”的目的就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言语。

三、言语性的内涵与外延——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种差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并称之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条分叉路”[7]。在语言学中,言语性中的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8]。因此,言语从内涵上讲是指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从外延上看言语包含了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所传达的意义。由此看来,言语的教育不仅包括工具性语文观的运用表达语言,而且容纳了人文性的内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言语的教育。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言语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束归于言语之下,除了注重言语的实际运用,还在于鼓励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传达。良好言语人格的形成,以言语来表现和证明人的存在,实现语文教育指向自我实现的目的,真正体现语文的特性。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而非实用,而语文性质的界定从工具性到人文性都无法真正表现语文的本质特征。言语性通过其内涵和外延充分地表现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才是语文课程的真正种差。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本质属性,它正逐渐崛起于未来语文教育中。

注释:

[1]转引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9.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54-63.

[4]马斯洛,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53-57.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33-134.

[6]齐效斌.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3-115.

[7]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0.

[8]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马斯洛,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

[4]齐效斌.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陈谷子.让作文教学沐浴人文阳光[J].中国语文教育,2006,(09).

[9]佚名.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EB/OL].http://www.lhjy.net/edu/lunwen/200705/41740.html,2007-5-29.

[10]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育,2001,(05).

(林思思 漳州市第三中学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