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此时无声胜有声

  • 投稿唐宝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57次
  • 评分4
  • 45
  • 0

吴艳华

对历来被人们推崇的“宁静致远”这种境界,有人却认为它与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相悖,有声语言信息的传导、交流和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正规手段和施教方式。然而,只要稍作仔细考量,就不难发现现今的课堂教学还真少不了那稀有甚至令人觉得可贵的“宁静”抑或“沉默”。殊不知这宁静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力量,诚如古代先贤所赞赏和强调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期待。这里,笔者就此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同行。

宁静 咀嚼

知识和哲理初嚼无味,再嚼有味,越嚼越觉得其味无穷。而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咀嚼知识和哲理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咀嚼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想象,让他们回味。有时,学生会因情节的一波三折而心潮起伏;有时,学生会为人物的悲惨命运而黯然神伤;有时,学生会为老师的情绪、情感所吸引感染;有时学生会在不经意间走进故事的情境之中;有时,文章的理性折光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灵……这种宁静中的咀嚼品味是长久的,是难于割舍的,往往让学生终身铭记于心。通过宁静中的咀嚼,学生把知识和哲理的感性美酒酿得更醇更厚,折射出绚丽的光芒。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看来,让学生对文本提问和质疑将是一种好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不预设问题,把提出问题的要求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研读文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目的,可用以下步骤教学:1.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2.然后学生交流问题,师生共同评议问题质量,筛选出问题,确定出新阅读探究目标;3.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探究思索;4.讨论交流答疑;5.拓展迁移,运用创新。这一学习情境创设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探索动机,又启动了学生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研究探索体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经典时,我就从以上五个步骤入手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领悟深情。我提示孩子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提问研读、探索思考。像阅读这样的佳作美文,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咀嚼,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宁静 回味

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巨大的理智挑战性和广阔的理性思考空间。教学活动本身即是一种理性的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去理解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想领域,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所以教学需要不断的理性思考。而这种思考必定要借助于“咀嚼”后的回味。教学中一旦遇到难题,师生双方都会陷入深思中。这时深思中的宁静孕育着无穷的张力,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如能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品味深思的宁静氛围,给学生充分回味思考的时间,那么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宁静是有价值的,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教师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合作精神给予热情地保护,让他们在探究中积极思维,取长补短,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更深入,并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产生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合作团队精神。

如学习《春》时,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深入阅读探究,结合自己对春天景色的感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合作编制以“春潮”为主题的墙报,手抄报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合作的成功意义。再搜集背景知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春有一个认知,为以后的理解作很好的铺垫,更为后面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打好基础,让学生视野开阔起来。

宁静 顿悟

有时,课堂中的宁静是不可或缺的,教者应给它留下适当的空间,也许到那时学生的心灵才得以自由释放,思想才得以主动燃烧,而幡然领悟了教学文本里及课堂探究中的精髓要旨。

当初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每次讲授我都很难找到理想的感觉,甚至课堂上时常出现很尴尬的情况,只有我自己在唱独角戏。如今再次去探讨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讲演的背景、讲演者的经历,讲演后的结局三块去探究,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结果学生经过深入了解,查阅资料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理解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实际上是爱国、民主、和平的宣言,是无私无畏的宣言,那是一堂严肃的课,也是一堂心灵的净化课,学生不自觉随着讲演者的感情而或悲或愤,似乎成为现场的一员。

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对于这样一篇激情澎湃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讲演者的敬仰之情。学生品读过后,去写作自我的感受,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是顿悟后的情感升华,是“言为心声”的最好诠释。

承上所述,让学生在宁静中通过对知识和哲理的咀嚼,再到回味品评,再到这里的宁静中的顿悟,这才是学生探究程序的质的飞跃和初步完成;这才是学生从精神主体上真正参与了课堂探究,从感性上真正与教师融合为一体,从理性上领悟得更深更远。那恰恰是宁静中爆发的前奏曲,这以后的交响乐会更铿锵有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