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论语》的语言特点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11次
  • 评分4
  • 39
  • 0

罗皓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语言被称为文学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往往就是通过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因此,要解读一部文学作品,分析该作品的语言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从后世纯文学的角度看,《论语》并非一部文学作品,但从先秦大文学观念的视角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本文从口语、修辞手法、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等方面来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论语》;语言特点;灵活多变;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25—02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罗皓月(1987— ),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一书以记言为主,叙事为辅,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部分言行,较为集中地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1]《论语》一书的语言极具特色,它是以当时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前代和同时代的书面语杂糅而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语言,[2]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灵活多变

(一)对比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论语》中较为普遍,其中,有关于古今人事的对比,文章中涉及最多的是“小人”与“君子”的对比。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2]

“君子”的品格表现是“坦荡荡”,而与之对比的“小人”的品格表现则是“长戚戚”。对于“利”与“义”的价值观追求,“君子”是“喻于义”,“小人”是“喻于利”。在“同”与“和”的阐述中,君子的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即本质的和谐和表面的多元,而“小人”追求的是表面的“同”而非本质上的“和”。文章经由对比的手法将“君子”与“小人”的价值追求、品格表现等方面存在的分歧简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将“君子”与“小人”这两个概念阐释得清清楚楚,便于读者理解。

(二)比喻手法的运用。《论语》二十篇中,比喻涉及到了五十多处,有暗喻、借喻、明喻和隐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我不与也。”(《述而》)“割鸡焉用牛刀?”(《阳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2]

对于办事不知变通谋划的人的行为,孔子将其比喻为“暴虎冯河,我不与也”,处理小的事情比喻为“割鸡”,遇见“不善”的心情比喻为“探汤”等等。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深奥的人生与哲学道理阐释得具体而生动,同时也显得更加委婉含蓄。

(三)反复的运用。如: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2]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季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

“沽之哉!沽之哉!”的反复感叹,表现出孔子渴望被重用而能从政的急切心情,但从侧面又反映出孔子才能得不到施展,还在等待有眼力的“明君”出现的无可奈何。“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这“三戒”也阐述了君子在欲望与品性方面有严格的克制与修为。反复陈说“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的目的还是在于表明作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格。反复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效果,表现出了言说者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

二、口头语言——可俗可雅

众所周知,口头语言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以沟通交流为第一要务,对深奥、晦涩、抽象的词语和语句具有排斥性,而以通俗易懂为主要特点。《论语》一书以记言对话为主,书中大量地保存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口语对话,生活气息浓郁,读来宛如老师与弟子面对面的对话聊天,真情实景的感觉特别强烈。

(一)从“俗”的方面

《论语》中有一段关于孔子接待盲人的记载:“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子引导盲人走路时说“阶也”,这是台阶,言外之意:“你要小心。”“席也”,这是席子,言外之意是说“现在你在室内了”。“某在斯”,意思是告诉盲人,我在你身边。这几句引导的话全是生活中的口语,无任何修饰,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显得实用,同时,也符合情理。

当孔子教育弟子时,他也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赞美颜回的贤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教育弟子子路时说的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而当面对弟子宰予的昼寝行为时,孔子就严肃地批评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这种批评的话语也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愤怒情绪的。

孔子使用这种无任何修饰成分、近乎纯口语的语言来引导盲人、教育弟子,显得自然而生动,从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位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却又严肃的君子、老师形象。

(二)从雅的方面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某些对话转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格言警句,古朴而又典雅,后世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谈话与学习工作都会常常引用。例如:“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杀身成仁”。(《卫灵公》)“三思而行”、“不耻下问”。(《公冶长》)“和而不同”、“名正言顺”。(《子路》)“声色内荏”、“道听途说”。(《阳货》)这些成语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又不失古朴典雅,最终,雅俗兼得,相映成趣。

三、句末语气词运用——贴切自然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附录统计,在《论语》一书中,语气词“矣”总共出现了155次,“也”字总共出现了469次,“哉”字总共出现了56次,“焉”字总共出现了88次,“乎”字总共出现了148次。[1]在《论语》一书中,句末语气词的运用有着烘托气氛、描摹神态、壮大文势、深化文意等诸多作用,对于当时对话情境的再现更是起到了绘声绘色的效果。[3]

如:“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子罕》)“矣”和“夫”两个句末语气词连在一起,将孔子感慨时运不济、理想无法实现的极度失望与悲哀之情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在极短的两句话里却高密度地使用了两个“矣”,一个“也”,孔子对周公的推崇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接连两个语气词“兮”,生动地表现出了孔子的惋惜之情;连用的两个语气词“而”又将孔子面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可奈何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

上面两则材料分别都使用了两次句末语气词“乎”字,使得文章不光在韵律上有一种押韵的感觉,同时,还将排比、反问手法也杂糅其间,使得文章的音乐感和情感能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4]

综上,《论语》一书在语言方面是具有很多特点的,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发《论语》一书所包含的丰富而宝贵的思想,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现当代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尹建章.《论语》文学性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4]朱玲.《论语》的文学成就[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3).

[5]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