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黔东南方言“本、多、很”的特殊用法及其来源

  • 投稿Chri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29
  • 0

肖亚丽

摘 要:黔东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副词“本、多、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这些特殊用法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法演变现象,演变机制为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西南官话 黔东南方言 副词 语言接触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带,东邻湖南怀化,南接广西柳州、河池,西连贵州黔南,北抵贵州遵义、铜仁。辖1市15县: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台江、剑河县。黔东南有苗族、侗族、汉族、水族、瑶族等35个民族。2004年底全州总人口438.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53.4万人,占总人口的80.59%,其中苗族180.53万人、侗族138.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1.17%和31.68%。[1](P12)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年),黔东南方言属西南官话。由于黔东南各县市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汉语方言与苗、侗等民族语言长期密切接触,使得黔东南方言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的影响,与普通话和其他西南官话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所讨论的副词“本、多、很”的特殊用法便是其中之一。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调查,引用他人的例句则注明出处。不易理解的方言均用括号标出普通话的读者。

一、副词“本”的用法

普通话的副词“本”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原先、先前”和“按道理就该这样”[2](P61),比如“我本想帮他写作业的,后来还是没写|学生本应以学业为重”,不过“本”的书面色彩较重,口语常用“本来”。从江和榕江二县,“本”也有这样的意义,且使用频率较高,例如:我血压本没得弄(这么)高的嘛|我本没(不)敢讲的啊,后来才敢|我本想在这边修房子的|田本分把(给)哥种的,两个老弟又来争|我们本是熟悉的,有点亲戚关系。

下面介绍黔东南方言副词“本”的另外四种特殊用法。

(一)相当于普通话语气副词“真、实在、的确”,用来加强肯定。锦屏、天柱、剑河三县使用频率较高,常用在形容词或者心理动词前面,也有表程度的意味。例如:

(1)他家本穷啊!

(2)今天街上本闹热(热闹)!

(3)我本没好意思啊。

(4)她本爱虚荣,哪个讨她要倒八辈子霉。

(5)我本想喫(吃)西瓜啊。

(6)我本恨他啊。

(7)你本喫得啊。(你真能吃啊。)

从江和榕江二县“本”的用法是:不能用在形容词前面,而用在动词前,有强调肯定的意味。例如:

(8)我本怕完嘎。(我实在很害怕。)

(9)我家庭成分没好,别个本是有点看没起我。

(10)人在没得钱的时候,别个本看没起嘞。

(11)她这个人对老的好,本管她奶好得很的(的确把奶奶照顾得很好)。

(二)相当于普通话时间频率副词“一直、总是、老是、净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者某种情形持续不变。是从江、榕江二县的典型用法,使用频率相当高。例如:

(12)他家姐本在我们单位上班嘛。

(13)他老子本在这里做木材生意嘛。

(14)他们本喊本喊,我都没去。

(15)本喊你莫去的嘛,别个本留你嘛,你硬是要去嘞。

(16)那时候下乡本动脚走路,没得车坐。

(17)热天本穿拖板鞋。

(三)相当于普通话的时间频率副词“经常、时常”,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间隔不久的时间内动作行为或者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从江、榕江二县此用法相当活跃。例如:

(18)小时候我本去婆家。

(19)我公本放排去柳州。

(20)我本跟他们去砍柴。

(21)我那些乡下亲戚住院,本来找我借钱。

(22)我本讲我家嘎佬(丈夫),七十岁嘎,该喫的要喫。

二、副词“多”的用法

普通话副词“多”多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很高,语法格式为“多+形容词(动词)”[2](P163),例如:这花多好看!黔东南副词“多”的特殊用法如下:

(一)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

1.语法格式为“形容词+多”,常用的形容词有“大、丑、好看、老、嫩、累、辣、酸、甜、哭、辣、聪明、傻、饿、饱、好笑、冷、热、高、矮”等。从江、榕江二县使用非常频繁,丹寨、雷山也使用,但没有从江和榕江使用频率高。例如:

(23)这里凉快多,我们那里热多。

(24)我听(觉得)累多。

(25)七八十岁的人苦多。

(26)我脚崽(小脚趾)痛多。

(27)睡木楼板舒服多。

有时候“多”后面还可以有语气词,则“多”表程度更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太”。例如:

(28)我丑多嘛,我又驼背,我又秧脸(满脸皱纹)。

(29)我嫌他们买来这个衣服少色(颜色鲜艳)多嘎。

(30)我气多嘎,我愿死去。

2.语法格式为“心理动词(+宾语)+多”,常用的心理动词有“喜欢、爱、恨、担心、后悔、想、愿意”等。这种用法主要出现在从江和榕江二县。例如:

(31)我担心他多。

(32)我恨多。

(33)我弟想当兵多。

(34)我这个人爱管闲事多。

(二)表示动作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

语法格式为“行为动词(+宾语或补语)+多”。根据不同的语境,“多”的意义可对应于普通话的“经常、总是、厉害”等词语。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榕江和从江二县,雷山、丹寨、麻江有时也使用。例如:

1.表经常义的“多”

(35)那时候下乡多。

(36)以前我们唱多,我们本唱,还录得有碟子。

(37)她们赌钱多嘎,打麻将多嘎,没唱嘎。

2.表持续义的“多”

(38)你莫催多。(你别老催我。)

(39)骨头脱臼嘎,腰杆拱多也痛(弯腰时间长了也痛)。

(40)你莫讲我爸爸多,我没高兴的。(你别老说我爸爸,我会不高兴的。)

3.表程度深的“多”

(41)一发病来扯气多。(一发病就喘得厉害。)

(42)今天走远多。(今天走得太远。)

(43)现在比过去好多。(现在比过去好得多。)

(44)我病老火多才去医院(我病重得很了才去医院)。

(45)我长大啊,你莫管我多(我长大了,你别太管我多)。

三、副词“很”的用法

普通话的副词“很”表示程度高,有两种用法:一是状语,通常修饰形容词,修饰动词时限于心理动词、助动词、动宾短语,而不能修饰单个动词,尤其是不能修饰单个动作动词;二是作补语,须放在补语标记“得”的后面。[2](P235~236)凯里、雷山、麻江、黄平、剑河等地区,“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而是直接放在动词前后表示程度高。[3](P85)具体有以下三种句法结构:

(一)很+动词(+宾语)

“很”直接修饰单个动作动词或者动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水平高、程度高。例如:

(46)她这个人最很吵架。

(47)他很做活路。

(48)他蛮很吃。

(二)形容词(或动词)+很

“很”直接依附在形容词或者动词后面,表示性质深或者动作程度高。例如:

(49)个个讲他教书好很啊。

(50)这个地方吵很。

(51)旅游要钱多很。

(52)我饭饿很。

(53)我今天吃饱很啊。

(三)很+形容词(或动词)+很

“很”可以同时放在形容词或者动词的前后,表示程度更高。例如:

(54)他很吃很(他太能吃)。

(55)衣服很大很(衣服太大)。

四、“本、多、很”特殊用法的来源

以上黔东南“本、多、很”的用法,在一般的西南官话中未曾见到(如“本”)或偶有见到(如“多、很”),这些特殊用法是如何形成的呢?结合黔东南的民族接触历史,我们可从语言接触的视角上去寻找其成因。吴福祥认为,语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机制分为“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情况:语法借用是指一个语言的语法语素迁移到另一个语言之中,即借用现象;而语法复制是指一种语言仿照另一种语言的某种语法模式,产生出一种新的语法结构或语法概念。[4](P15)这为我们探究黔东南以上副词的特殊用法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本”来源于语法借用

就我们目前所能检索到的汉语方言文献,如《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等,还没有见到与黔东南方言“本”相同用法的报道。在对侗语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中,我们发现侗语[p?n33]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类似汉语方言“本”。其中北侗[p?n33]表“真是、确实”,南侗[p?n33] 表“总是、只是”。据此推断,黔东南方言“本”的特殊用法与侗语副词[p?n33]语音和意义相近,故极有可能来源于侗语,其形成机制属于语法接触中的语法借用。以下为侗语材料:

(二)“多、很”来源于语法复制

黔东南方言“多”的特殊用法在西南官话柳州方言中也存在,比如柳州话:今天冷多|难看多|这人讨嫌多(引自刘村汉[6](P106))。贵阳方言的“很”与黔东南方言的其中一个用法相似,贵阳方言“很”可直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但是一定要有语气词“噢”,形成“很噢”格式,表示程度高,如:大很噢|娃娃打很噢不行(引自涂光禄[7](P23))。

侗语和苗语中表“多、很”义的程度副词句法位置与黔东南汉语方言一致。例如:

条河那多鱼很(那条河很多鱼)

对比以上民族语言材料,黔东南方言的“多、很”在语音和语义上为汉语形式,但在句法位置上却仿照了壮侗语、苗瑶语的结构,我们认为其形成机制为语法接触中的语法复制。这也是柳州方言和贵阳方言“多”和“很”的形成原因。

(本文为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黔湘桂交界的黔东南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62]、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黔东南汉语方言中‘很’‘多’‘本’的考察和研究”[项目编号:08GH042]、凯里学院2014年“《现代汉语》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项目编号:JZGX201402]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关玲.黔东南方言中“很”跟动词的直接组合式[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3).

[4]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M].民族语文,2008,(1).

[5]邢公畹.三江侗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6]刘村汉.柳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涂光禄.贵州汉语方言特色词语汇编[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

[8]龙耀宏.侗语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9]王辅世.苗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肖亚丽 贵州凯里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55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