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与防治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99次
  • 评分4
  • 89
  • 0

朱红陆,王兆亮

(江苏省沛县畜牧兽医站 221600)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为鸭疫巴氏杆菌或鸭疫综合征,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侵害雏鸭为主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笔者针对这种疾病,通过应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对患鸭群进行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后,疗效观察发现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很好的疗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

本病最早(1932年)发现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亦有发生。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到本病的存在,目前各养鸭省区均有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甚高,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该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以前均称为鸭疫巴氏杆菌,1993年Segers等根据其DNA-核糖体RNA杂交分析、蛋白质和脂肪酸的组成以及表型特征,建议将其分开另设一个里默氏杆菌属得到认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不能运动,有荚膜,经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初次分离可将病料(心血、肝、脑)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 TSA)或巧克力琼脂平板,在含有C02的环境中培养,生成的菌落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直径1~1. 5mm若继续培养菌落稍大,可达2. Omm。不能在普通琼脂与麦康盖培养基上生长,在血琼脂上不产生溶血。本菌不发酵碳水化合物,但少数菌株对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或肌醇发酵。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室温下大多数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4天。4℃条件下,肉汤培养物可存活2~3周。欲长期保存菌种需冻干。大多数RA菌株都含有质粒。

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实验室诊断以及诊断性治疗等方面将近期沛县地区常发的多起鸭死亡病例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打喷嚏、软脚、下痢眼周围有湿润的分泌物黏着,部分病鸭跗关节肿大,最明显的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秋末,冬初为为甚。其危害性在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此病一旦发生,较难控制,给养鸭业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务必要注重饲养管理,重视疾病预防工作,防止本病传播。现就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作如下报道。

1 发病情况

2015年2~4月,在徐州市沛县某乡镇一带的养鸭户中,发现个别养鸭户饲养的每一批肉鸭都有不同程度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生。发病日龄一般在2~3周龄左右。养殖户曾使用青霉素、氟哌酸等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均无效。

2 流行病学

通常1~8周龄的鸭都较易感,2~3周龄的小鸭最为易感,一般常发病的疫群中1周龄以内的幼鸭很少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在秋末、冬初最为明显,主要经过皮肤或者呼吸道进行感染,因为育雏室的饲养密度较大,加之卫生状况又不是很好,潮湿,空气也不流通,饲养粗放,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水平过低等,都是引起该病发生与传播的因素。如果是地面育雏,那么也可能由于垫草潮湿而感染了细菌,经过不断地重复使用,小鸭脚掌擦伤而感染。除鸭外,小鹅也可感染发病。

3 临床症状

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缩颈或头颈歪斜,不愿行走,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黏连脱落。粪便稀薄,成绿色或黄绿色,濒死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而死,也有部分小鸭出现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发作2~3次后死亡。

4 病理变化

剖检最明显的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病鸭心包腔不同程度积液,内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

各主要病变器官的变化有:心脏:心囊液增多,发病后期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并凝结,使心包膜和心外膜发生黏连,渗出物干燥。肝脏:表面包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易剥离,肝土黄或棕红色,肝脏多肿大,胆囊肿大,病程较长的病例肝表面渗出物呈淡黄色干酪样团块。气囊:颈、胸、腹气囊均浑浊,气囊内有多量呈絮状或块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与胸壁发生黏连。脾:脾多肿大,表面也常有纤维素膜。关节: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内有干酪样物蓄积。

5 诊断

主要依据病鸭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再结合流行病学进行诊断。临床诊一定要多注意发病日龄多为2~3周龄,嗜睡,眼、鼻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和出现神经症状,慢性者歪颈,转圈运动。病理剖检常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细菌的分离培养:将无菌采集的心、肝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在蜡烛缸中37℃培养24~48h。生成的菌落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呈奶油状,直径为1.0~2.0mm。生化试验:以微量发酵管对分离的菌株纯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发现该菌株不发酵葡萄糖、蔗糖,也不发酵半乳糖、乳糖和果糖。

根据以上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及生化试验结果,可确诊该分离菌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

6 预防和治疗

对于可能存在的应激因素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特别要注意到人为因素引起的应激,如驱赶、转圈、换料、惊吓等。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降低自然应激带来的影响,比如天气变化、温度变化等。环境卫生与消毒要对鸭舍和运动场所的粪便及时清理,要定期进行消毒,可带鸭消毒,通常为3~5天;鸭舍空栏的时候应该彻底冲洗,用烧碱液喷洒,清水冲洗后,再进行喷雾消毒1次。

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通常是旱养模式、水质污染,因此避免水源感染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鸭舍和运动场平养的模式。垫料法用于舍内地面,粗沙用于运动场地面,同时应该做好防暑降温和卫生清洁工作。

注重饲养管理。(1)育雏阶段应保证营养供给、温度控制和通风换气:注意鸭舍通风,保持干燥,降低饲养密度,地面垫料勤换等。(2)确保饲料质量,注意营养平衡: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是本病的诱因,养殖户自配料须保证饲料的营养水平。(3)保证饮水清洁。药物预防,每个养殖场应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预防用药规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耐药菌珠的产生。在充分考虑养殖成本的前提下,可以在5~8日龄和18~21日龄前后几个阶段,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抗菌药。

药物防制。药敏试验用纸片法对该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株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高敏,对磺胺喹嗯啉、丁胺卡那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利福平不敏感。治疗鸭疫里默氏杆菌对抗菌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应选用高敏药物进行治疗,且剂量要准,疗程要足。根据药敏试验可知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效果明显可作首选。常用药物有头孢唑啉、磺胺喹噁啉、丁胺卡那霉素等。

氟苯尼考:100g兑水100g,连用3~5天,或100g兑料50g,连用3~5天。

阿莫西林:lOOg兑水200g,连用3~5天,或100g兑料100kg,连用3~5天。

7 分析与讨论

一般情况下,每种鸭病均有其潜伏期、发病过程及死亡规律,药物对其作用也有其疗程。鸭传染性浆膜炎在同一鸭群中易反复发生,一些养殖户见好就收的给药方式,只会导致该病反复发生,越来越难治愈,因此该病的防治应坚持疗程完整,切忌半途而废的原则。

养殖户在饲养鸭的过程中,每日要认真观察鸭群的精神状态、食欲、饮水、粪便等是否正常,这样可以及时地掌握鸭群的健康情况。如果发现群体有不正常情况,可以及早进行投药治疗,尽可能地减少鸭只的损失。但笔者在工作中观察到,有的养鸭户在养殖过程中疏于日常管理,鸭群病情并未能及时发现,一旦鸭群发病,必然导致药物费用增多,损失加大的后果;还有一些养殖户在发现鸭群发病后,对某一药物的疗效认识不到位,没有考虑所使用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有协同或拮抗作用,盲目使用。滥用药物会使治疗的成本增加,产生耐药性,给防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发现鸭群不正常时,应选择高敏药物及早投药,要联合用药对症治疗。

之所以2周龄的鸭易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于养殖户通常在雏鸭10日龄左右进行换料,把饲喂雏鸭料换成中鸭料,因为突然换料,导致雏鸭的采食量下降,抵抗力下降而引起本病。3周龄时,鸭开始长羽毛,那么也会引起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诱发该病,笔者通过应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对患鸭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发现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很好的疗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梁珠民,黄雪燕.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中国家禽,2006,28(3):41.

[2]王政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生特点及防制策略[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6(1):36.

[3]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95 -199.

[4]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3~254.

[5]饶锡生,涂洁贵.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经验点滴[J].安徽畜牧兽医,20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