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690次
  • 评分4
  • 89
  • 0

张 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畜牧兽医局 161041)

摘要:奶牛布氏杆菌病是以奶牛生殖器官发炎、母牛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该病不仅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布病的特点、流行情况及其防控措施的介绍,以期提高认识,为控制该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奶牛;布鲁氏杆菌;防控措施

布病全称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在全国各地的迅猛发展,奶牛布病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趋势,发病率明显升高。

1 流行情况

布鲁氏杆菌是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边缘稍凸或直,末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可有荚膜。迄今为止,以确定布鲁氏菌有7个种 ,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月之久,该菌对光、热、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等都很敏感。该病流行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其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对羊、牛、马及猪感染性较强。奶牛随着性成熟其感染率升高,如犊牛在达到配种年龄之前多不易感染。病畜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该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但经皮肤感染也有一定传染性,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为病原菌侵入。其他途径,如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也可进行传播。

2 临床与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以母牛流产为主要症状,流产常发生于妊娠后第6~8个月,流产前几日表现出分娩预兆,阴唇肿大,荐部及肋部下陷,食欲下降,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2~3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胎,弱胎常经败血症死亡,流产后胎衣往往滞留,持续排除棕红色恶露。1周后症状消失,可以再次受孕,但是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流产,已经流产过的牛,如果再流产,第二次流产会比第一次流产发生得晚一些。如果胎衣没有排出,发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有可能导致母牛长期不孕,最终失去饲养价值,有些病牛还会出现乳房炎症状。公牛感染后常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常伴有腱鞘炎、滑膜囊炎等关节炎,有时还可见阴茎红肿。

妊娠母牛子宫和胎膜的病理变化较为突出,胎膜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表面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和脓液,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公牛睾丸和附睾有化脓性坏死灶。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3 防控措施

培养健康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了解引进地区的基本情况,是否发生过布病,确保引进牛的品质。引入后要隔离观察2个月,隔离期满后,全群经两次生物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方可进场混群饲养。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给予全价饲料,满足奶牛营养需求,可以饲喂微生物制剂,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牛对疾病抵抗力。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防疫工作,对奶牛分娩后对胎衣、分泌物、污染的垫草进行消毒深埋无害化处理,对于污染的圈舍、器具、场地周围环境要连续进行3次以上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将定期检疫监测作为一项防疫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切实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发现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活疫苗进行接种。针对不同时期的牛,选择使用相应时期的疫苗和免疫的方式进行免疫。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凡在牛场工作的兽医和饲养员等相关工作人员都是易被感染的高危群体,所以在预防接种或处理病牛时都要严格操作,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做好消毒工作以免发生感染。

作者简介:于满昌 (1981-) , 男,讲师,硕士,黑龙江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学

通讯作者:刘丽(1981-),女(汉族),讲师,硕士,黑龙江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 DNA载体聚DEAE葡聚糖和κ-卡拉胶微囊的制备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 (125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