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215003)
摘要: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教师应关注蕴含智慧的背诵、团队互促的写作、灵活有趣的听写、丰富多彩的讨论、形式多样的作业、因材施评的检测,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关键词:英语学习 效果 教学策略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采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及检测手段,如背诵、听写、写作等,很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让这些常规的英语教学手段变得更加高效,让教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快中教与学,需要教师在创新上下功夫。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关注六个方面。
一、蕴含智慧的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使背诵蕴含智慧。笔者很少让学生背诵书上的内容,相反,经常在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让学生将单元里的生词、词组和句型进行重新组合,自主编写一篇与本单元主题一致的文章;然后,让学生按照小组对每篇文章进行完善;最后,全班选出最好的3~5篇,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其中的一篇。背诵后,笔者并不要求学生逐一到自己面前背诵原文,而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对每位学生提问,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回答。有时,还会设置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挥,回答正确即算背诵合格。
让学生进行内容重组,有效提高了学生单元归纳、整理、反思、创新的能力;小组成员间互相完善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和纠错的机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文章进行背诵,学习主动性更强。最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背诵的效果,提问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文,也有要求学生陈述个人观点的开放性问题,不仅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团队互促的写作
教师常常精心编写题目,指导写作,并花费大量精力对每篇文章进行批改。但是学生往往只关心得分,对于批改之处只是匆忙扫上两眼,没有认真仔细地分析错误,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会出现。
笔者认为,既然学生对教师批改的错误重视不够,那么就不要再花精力批改了,重点应该放在指导上,作文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先进行作文评分标准的培训,然后把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英语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的4人组成。呈现作文主题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组内互改。这种方法,一篇文章要经过组内另外3人的批改,批改过程中经常会有讨论甚至争论。结束后,为保证书面整洁美观,教师再给出时间要求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进行整理或誊写。然后,组间作文交换互评,每组4人对其他组的4篇作文进行点评、批阅和打分,最后4人共同协商写下评语并签名。这样上交的作文中,错误已经大大减少,教师只需对一些遗漏的错误进行批改,再计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得分,作为作文合作的平时分数。
纠错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学生在互相纠错中十分专注。讨论错误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小组合作的批改形式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分数对整组的分数都有影响,学生往往对自己组里4人合作也没有查找到的错误进行集体讨论和反思,这样的效果要比教师批改好得多。
三、灵活有趣的听写
学习认真自觉的学生,他们的听写从不用教师担心;而一些学习基础差、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经常是连基本的单词都不肯花时间背。久而久之,听写与否,听写成绩如何,他们毫不关心。这样没有效果的检测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可以尝试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为每人制订了不同的听写合格标准,使他们都有一个与能力匹配的可以实现的目标。随后,划分听写4人组,组内1人不合格,其他3人的得分自动减5分;按此推算,2人不合格,组内另外合格的2人每人减10分,不合格的2人每人减5分。如果全组都合格,听写合作成绩双倍计入平时成绩;反之,如组内4人都不合格,则听写合作成绩倒扣双倍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与自己基础和能力匹配的听写合格标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有了基本目标。这种“连坐”式的听写规则,使每个人的成绩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绩,更影响整个学习小组的成绩。因此,组内4人互帮互助,互相督促,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自觉的学生不仅有了“小老师”,而且有了“小监工”。这样的效果,是靠教师一人之力无法达成的。
四、丰富多彩的讨论
分组讨论是英语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分组讨论只是简单的对话模仿,合作小组成为基础较弱学生的“避风港”,展示阶段成了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个人秀”,一个小组展示汇报时其他小组却放松,分组讨论时经常会见到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汇报展示时其他小组要么漠不关心、要么吵成一团……这样的分组讨论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合作学习的作用。
教学中,在开展讨论前,应首先对合作的话题进行甄选,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思维的话题来开展分组合作讨论。为避免出现上面提及的讨论问题,笔者三年前创新了“LAST”小组合作讨论模式,将学生按照基础及能力分成4人小组,组内4位学生自由分工,代号分别为“L(language)”“A(arrange)”“S(speaker)”“T(topic)”。讨论时,每个代号的学生需承担对应的任务;小组展示时,教师不是点学生的名字,而是随机点小组成员的代号;一个小组汇报展示时,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与前面小组相同的内容或观点。展示环节设置必答题与加分题,计入小组合作讨论平时成绩。
“LAST”小组合作讨论模式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期间就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监督使用英语的“L”,有负责安排任务的“A”,有负责组内陈述的“S”,还有负责讨论话题不偏题的“T”。教师随机点名,每个学生都需充分准备,小组的讨论结果需组内人人知晓,避免了只是优秀学生的个人展示。同时,不允许重复前面小组说过的观点,这就要求后面展示的小组必须仔细聆听前面小组的汇报;对于必答题和加分题,不仅要求小组认真讨论,而且小组应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观点,这就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充分展示的机会。
五、形式多样的作业
很多教师认为英语作业不难布置,可以让学生抄写、自默、自批,教师无须花费太多精力。但结果是,学生将一个单词或段落抄写无数遍后仍然无法记住或不会使用,学生的自默也经常变成自抄,没有达到英语作业的效果。
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布置抄写或自默自批类作业过于简单机械,教师应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例如,生词猜谜、续写对话或故事、改编故事、设计生词卡片(配英文解释)、设计调查问卷、制订校(班)规,等等。
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加深师生间的沟通,而且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感觉这样的作业充满乐趣,因此十分期待这样的作业。
六、因材施评的检测
教学主张因材施教,评价也要因材施评,充分发挥检测的作用,实现检测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命题技巧、命题内容、评分标准,然后要求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命题。命题的基本内容、题型、分值、格式均做统一要求。命题结束后,命题者(组)需要提供参考答案(附答案解析)。在学生(小组)上交试卷及参考答案后,教师对学生的命题试卷进行核查,对试卷给予总体的等级评价,对一些不合适或有错误的试题,在与命题者(小组)协商后,要求学生(小组)进行替换或更改。根据每份试卷的难易程度,教师在同一时间将试卷发给能力不同的学生(小组)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由命题方进行批阅。批阅后,命题方还需对答题方进行试卷评析。如果双方对参考答案存在争议,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学生学会命题,有助于他们在答题时体会命题者的意图。试卷评析的过程,则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评析过程中的争论也更加深了学生对某些错误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3] 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