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前教育扶贫审计发现的问题(一)教育扶贫受众面较小村干部子女禁止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通行做法。这些村干部虽然是吃“公粮”的,但农忙时间与普通农民无异。通渭县高尧村村主任刘敬华有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都接受了专科的教育,“我们村干部的孩子不能享受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只有评上贫困户的才有资格”,刘敬华说道。精准扶贫要体现出“精准性”,肯定要设置必要的门槛,以防国家资金扶贫不到位。可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在甘肃贫困地区,整个村庄的村民经济收入差距相差不大,贫困户仅仅是相比较而言更为贫困。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花费对每个农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此时教育扶贫的特殊性就展现了出来,教育扶贫难道还要区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吗?贫困地区培养一名大学生非常的不容易,只有让下一辈得到优秀的教育,才能在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情况。针对甘肃贫困地区大、贫困人数多的特点,必须把教育扶贫当成根本,降低享受教育扶贫的门槛,使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好处,让他们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回报家乡。
(二)缺乏与甘肃院校的深层次合作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甘肃作为新、青、宁的缓冲地界,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必言喻。甘肃的教育扶贫不能简单的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照搬,必须面对自身的真实情况。甘肃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像沿海省份一样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人才引进,甘肃教育就必须扎根本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专科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留在甘肃、服务甘肃。在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倾向于省内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在家乡受教育的便捷性、实用性。甘肃地方院校目前也通过招收大量扶贫地区的学生来支持本省精准扶贫的开展,这就起到了一个好的示范作用。专科的教育与本科不同,要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要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的进入社会赚钱养家。学校在大胆的进行教育改革,各地区也要积极的联系院校,根据出本地区的发展需求,商讨下一步高职、专科院校的教改方向,培养一批能够服务甘肃本地的紧缺性人才。
(三)不能正确认识人才流失现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有我们这群老家伙还在种地”,这是高尧村面临的实际情况。同样的,大学毕业之后能够留在甘肃的外地学生很少,甚至一些甘肃学生毕业之后也会去离甘肃较近的西安发展。留不住人是甘肃面临的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近几年兰州大学多位知名教授被东部地区挖走就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孔雀东南飞”现象的背后展示出来的是甘肃经济水平的落后,人材不愿留在甘肃。甘肃本地人材的流失确实是在经济发展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各地政府当然希望用本地的扶贫资金培养的学生将来能够回到家乡、回报家乡。但是也必须清楚学生们在甘肃之外工作同样也是回报社会的表现,他们拥有了更好地就业机会,也意味着能够更好更快的帮助家里脱贫致富。三、完善教育扶贫审计的新思路(一)针对教育特点,实行定期审计教育扶贫不等同于其它扶贫项目,见效慢,不易察,所以审计也必须作出与之对应的变化。专科学校一般要学3年,本科院校要学4 年,那么审计周期就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期限,对学生整个学习期间进行全方位评价。在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结束时,审计人员要及时联系高校,了解接受教育扶贫学生们的在校情况。审计人员绝不能心血来潮,上面有任务了就查,上面没有任务就对学生不管不问。对待教育扶贫要根据高校学习的特点,制定定期审查制度,最好在学期末或者学年结束时,进行统一的排查。了解学生在校的花销情况、学习情况等,对于使用奢侈品、品行不端或其他不符合教育扶贫标准的学生坚决予以停止补助,并且追究相关资格审查人员的责任。(二)深入高校,调查学生在校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主动与甘肃各高校联系,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育扶贫不但看量,更要重质。要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紧缺型专业人材,就必须实时了解学生们的在校表现。对于某些学生长期逃课、挂科的,必须停止援助,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罚措施。在省外高校上学的学生,由于地域管辖等原因,无法像省内上学的学生一样给予更多的关心,但是也要积极的与省外学校沟通,拿到学生每学期的成绩单,据此作为学生在教育扶贫期间的表现。学生有想继续考研考博深造的,扶贫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学生们的动态,给予必要的帮助,不能让这部分优秀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审计人员也要统计好这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数量,在最后扶贫的综合评价中赋予更高的分数权重。(三)进行跟踪审计,制定评价体系教育扶贫不能做表面文章,即不能只看学生们的入学率,更要重视学生们的工作情况。学生能从高校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才是教育扶贫的第一步。学生毕业之后不愿回到甘肃发展也应予以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工作当中就是对教育扶贫成果的最大肯定。学生毕业工作并不意味着教育扶贫工作的结束,审计人员要对学生进行后续考察,了解学生回馈社会的情况。审计部门还要针对教育扶贫的特点,制定一套扶贫效果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一是反映地方政府对教育扶贫的投入程度,二是要反映接受教育扶贫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情况。评价体系要从短期、长期两个方面制定,短期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所占精准扶贫资金的比例、受教育扶贫的学生人数、专科本科的比例等指标;长期评价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指标:学生专升本率和考研率、所工作单位的统计、创新创业的人数等指标。
(四)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警惕出现“麦克纳马拉”现象“相对来说,我们目前的审计方法对不符合扶贫标准但是违规享受的现象更有效,但是很难发现符合扶贫标准但是没有享受政策的这部分人群。”这是兰州市审计局的郝爽同志对于目前扶贫审计工作的感慨。目前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原始数据”是由民政部门统计出来的,审计部门更多的是审计财政部门扶贫资金的发放情况。可以说审计环节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乡村、街道这些基层部门统计出来的数据,一旦这些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后面的一系列审计工作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所以审计部门一定要与民政部门做好沟通工作,甚至可以在数据统计时就派驻审计人员进行监督。
甘肃农村很多村干部根本不能熟练操作电脑,更不用说利用EXCEL里面的复杂函数进行工作。很多偏远地区还没接上网线,不能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这就势必造成统计效率的低下。目前“观察者网”调查发现,中部某县扶贫干部需要填写90项扶贫表格,很多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填表上。把扶贫数据细致化确实有利于未来对扶贫工作的分析,可是这也会造成基层人员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填表任务而虚构数据,对数据进行作假,而不是费时费力的每家每户去进行统计。政府部门一定要辩证的看待精准扶贫大数据的作用,警惕出现“麦克纳马拉”现象。
精准扶贫,教育为本。教育扶贫的核心在高校,关键看地方政府。一个地区的贫困落后只是暂时的,为此必须大力培养人材,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服务家乡、回报家乡。教育扶贫审计必须大胆创新思维,不能沿用其他项目的审计老方法。在教育扶贫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更是要严肃处理,保护教育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