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观视角下的数字校园制度建设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23次
  • 评分4
  • 34
  • 0

郑 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数字校园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本文试从微观角度,从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化标准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硬件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五个方面探讨数字校园管理制度的建设,目的使数字校园更好地发挥管理优势、服务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数字校园;管理制度;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52-02

1 引言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高校基础设施、数字校园、信息资源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而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和高校对“硬”投资(如网络基础设施、硬件、软件)的关注较之“软”投资(如管理能力、管理制度)要高得多.

2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高校信息化受制度因素和资源因素的影响最大,而非技术因素和资金因素[2].有了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才能顺利进行.数字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集成,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国家从宏观上针对互联网出台了一些管理规定.而学校更需要微观的管理办法及管理制度,细化的、规范性的制度能有效地保障数字校园高效稳定地运转,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1 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需要制度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涉及管理机构建设、网络建设、硬件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决策机制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机构属于组织建设,网络建设应该纳入楼宇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系统建设必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应用系统建设要谨防“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建设应尝试校际共享.数字校园的基础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

2.2 数字校园的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制度支撑

数字校园建成后,各项业务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防火墙、防病毒软件、IPS/IDS等常规安全防护手段,网络安全管理岗位及网络运行保障岗位的设立,保障了信息系统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运行[3].但是也应该看到,数学校园用户数量庞大,多数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日常安全问题多.继续教育投入经费有限,运维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内部管理较为松散,缺乏安全监管和检查机制.因此,保障数字校园的安全运行,要集中规范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各类人员的操作.

2.3 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作业需要制度支持

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有赖于统一标准的高度共享的各类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由各应用系统抽取出来,存放在共享数据库中.基础数据是承载各类应用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在排课中所需要的教师、学生和教室的基本数据分别来自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国资管理系统,如果业务主管部门不及时更新和维护这些基础数据,必然会影响教务管理系统的作业.所以除了需要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外,还要保障数据的及时维护与更新,保障部门间的协同作业.

3 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建设思路

数字化校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运行管理、安全防护,绝非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更不可能仅仅依赖于少数技术人员去实现,需要各职能部门从多个角度协作完成项目.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既能做到职责分明、协同作业,又能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更上一层楼.

3.1 组织机构管理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高校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高校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所以它的建设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相组合的过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依赖于学校信息化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技术服务层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协同配合[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CIO机制,是目前较理想的组织机构形式.CIO机制以校长或副校长为CIO,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行使决策和规划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决策执行,统管信息化职能部门[5].同时,设立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专家小组和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评价小组.

3.2 信息化标准管理

如果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各应用系统只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才能数据进行合理流动并共享,同时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高校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由各管理数据子集和标准代码组成[6].标准管理应当包含下列事项:

第一,对在建的应用系统中各功能所涉及到的基础数据,按照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确定数据子类.

第二,确定数据元素取值的格式、范围与规范,凡是可以代码化的,全部采用代码.代码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向上靠拢”的原则,即没有上级部门颁布的代码标准,学校才编制新的代码.代码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第三,对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可选数据元素O(Optional data element)做出统一规定;必备数据元素M(Madatory data element)则根据它的三条原则(在该管理数据类或子类中不可或缺的数据项(元素);校内跨管理业务域的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交换、共享的数据项;满足上级部门统计要求或交换的数据项)做出统一规定.

3.3 运行保障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校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校园,运维保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通过规范操作,明确职责,让各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相互协作,用好管好每一个信息系统,发挥出数字化校园的强大功能.

3.3.1 应用系统运行管理分工制度

规定由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由办公室负责、人事系统由人事处负责、学生管理系统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等.

3.3.2 日常工作制度

数字校园借助于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多数校务工作通过网络来完成.要规范网络工作模式,就需要建立数字化校园日常工作制度.

要指定各部门在网上发布公告、通知等各类消息的平台;要建立网络信息接收和消息提醒责任制;规定数字化校园中普通事务的处理时限;规定各类网络事务的督办、催办责任人.

3.3.3 电子签名制度

数字校园必然会产生大量电子文档,《电子签名法》是国家为完善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而颁布的法规.在数字化校园中使用电子签名,需要规范以下几方面内容:对电子签章持有者的认定;对被篡改的电子签名文件的有效性的认定;对委托使用电子签名的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3.3.4 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安全加固[7].日常工作中的上网信息审核、安全巡检及出现问题后的应急响应、系统恢复.包括上网认证、行为审计等安全审计和违规取证.

3.3.5 培训制度

信息化技术与应用不断地推陈出新.制定培训制度,列出专项经费,使信息化专业人员不断追踪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开展定期培训,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才能发挥数字化校园的最大效益.

3.4 硬件资源管理

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安全防范设施)是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信息资源存放的载体.在以部门为主体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下,不仅硬件系统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普遍,且使用率低,维护开销大,安全无保障,资源浪费严重.

在“云计算”时代,虚拟化技术广泛应用,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完美的技术支撑.所以改革旧管理模式,建立统一购配,集中管理,高度共享,按需分配的新机制,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系统建设的新趋势.硬件系统共享制度应当明确:硬件系统统一购置、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和维护的责任部门;硬件系统的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和使用原则.

3.5 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

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增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也越来越重视[8].虽然就经费来源来说,高校的途径比企业多,但也必须避免“生产率悖论”、摆脱信息化投资“黑洞”等问题.信息化项目评价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业绩水平而使用的手段.将信息化项目评价融合于项目中,服务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实行“全过程评价”.信息化项目评价管理应包含事前、事中及事后评价的管理.事前评估除了论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外,还包括与项目相关的需求分析、建设能力分析、软硬件选型、项目预期目标体系的确定等内容.事中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测项目实施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作出决策,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事后评价一般包括验收评价、项目经济性评价及项目管理评价.因此,项目评价管理需要明确项目建设审批流程、论证专家组成、项目决策机制、反馈机制及验收机制等,来保证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管好用好,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信息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蒋东兴.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09(15):27~30.

〔2〕胡艳秋.基于制度和资源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发[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孟坛魁.高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22~124,129.

〔4〕蒋东兴.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s):4~7.

〔5〕李雅琴.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28~131.

〔6〕沈锡臣.信息标准——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基础[J].中国教育网络,2006(7):10~12.

〔7〕卢向华.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全过程评价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8(12):9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