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网络群体间极化博弈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浅析——以网络粉丝互掐为例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64次
  • 评分4
  • 55
  • 0

王敏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近几年大量出现在网络中的粉丝掐架事件中,粉丝群体的唇枪舌战充斥着极端的言语暴力、网络谣言及网络审判。本文以“粉丝掐架”事件为视角,分析网络群体间极化产生的阶段及表现;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间极化产生的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传播;“粉丝”群体极化博弈;浅析

0 概述

随着《爸爸去哪儿2》的热播,节目中几位孩子的粉丝大战同样受到关注,粉丝掐架在网络中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在掐架中表现的极端言论暴力、谣言传播、网络审判等现象却不得不引起注意。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提出的“群体极化”后,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认为在网络中也存在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①

1 粉丝互掐中群体极化的阶段

1.1 初始:话题的产生与对立的形成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初始,是有能够引起群体兴趣的话题的产生,话题的吸引力使得聚合起来的群体由围观到参与。比较著名的方舟子与韩寒骂战之初是方舟子提出“韩寒抄袭”这样的话题,随即引来大批网友的围观,言论的争辩由此开始。伴随着围观人群的增多,开始形成双方阵营,对立的双方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又会引发新的话题,有了阵营和组织,群体极化开始发挥效应,理性的讨论或者是对疑问的求证慢慢消失,抱团式的宣扬己见、攻击异见逐渐蔓延。如最近的《爸爸去哪儿2》多多的粉丝与贝儿的粉丝由一个预告片而产生骂战,在这个预告片中多多说贝儿偷钱,贝儿的粉丝开始击多多心机重,爱表现,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多多向贝儿道歉”、“黄磊滚出《爸爸去哪儿2》”等多个话题。

1.2 发展:群体间的极化博弈

伴随着各种话题的产生与发酵,在初始阶段围观的群体也开始加入讨论中,同时,各种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大量出现,而这些信息大多是为印证己方观点而传播的,模糊信息与虚假信息不在少数。伴随信息传播的是愈加尖锐的言辞,和愈加激烈的情绪,原本犹疑的信息只要能印证己方观点就变成群体确信的事情,原本只是厌恶的情绪可能转变成仇恨。在方韩大战中网友不满足于简单的口水战,甚至建起了“倒韩网”②,网站图标上是醒目的“文盲当作家,流氓成导师,骗子变公知”,可见对韩寒的厌恶已不止一般;而在“贝多粉”大战中,类似“那些黑多多的,我恨不得杀死他全家”的极端暴力话语更是比比皆是,新浪微博加V用户“百拍”发起的话题“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截至“爸爸去哪儿2”结束,粉丝数4091,讨论量2.5万,在这上万的讨论量中明显表现出群体极化的现象——“攻击方”与“维护方”的唇枪舌剑;群体间的极化博弈逐渐形成。

不可避免的,在群体间极化博弈的过程中大量产生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与网络审判。匿名性给予这种情绪化的宣泄一个相对安全的保障,“群体豁免”则是有恃无恐的后盾。“不骂不痛快”与“不赢不罢休”成为典型心理。事实上在对战中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如“居然看见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这个话题,一群大人,骂一个8岁的孩子,点开全是骂黄多多心机婊贝儿手脚不干净的。想起来曼德拉的话,看清一个社会的灵魂,要看这个社会怎么对待他们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但是,在混乱的口水战中,这种理性的声音很快会被淹没,粉丝之间似乎只有在口头上拼个你死我活才是最后的解决之道,理性并不是他们可以接受的结局。

1.3 消退:成员的退出与极化的消弱

在粉丝掐架事件的后期,群体极化中的成员可能会逐渐减少——温和派有可能会退出这一群体,因为他们不喜欢事情发展的极端方向。当事件中的声音只剩下双方毫无营养的谩骂和指责,部分成员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做的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事件的相关方的介入发声也使得群体极化都已有所消退,比如政府或者媒体的引导,事件当事人的声明等。权威声音的解释与权威信息的流动使得“信息流瀑”效应减弱,从而缓解极端言论的感染传播。例如,在“黄多多滚出爸爸去哪儿2”“贝儿向feynman道歉”等等粉丝掐架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爸爸去哪儿2》中的几位爸爸联合发起一个“微博静默”活动,一方面对粉丝无端谩骂表示谴责,另一方面也替极端的思维的发展降温。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这种群体中部分成员的退出也有可能会使群体走向更加极端化,因为退出的都是温和派,而留下来的是坚定派。

2 群体间极化博弈的原因

2.1 群内的感染式传播

粉丝群体聚合的基础是基于对某位偶像的爱,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得成员间的话题交流毫无障碍,信息的流动也十分通畅。当偶像有新动态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会更加的频繁,在频繁的信息流动中,群体会由于相互感染而得出共同喜欢或厌恶的意见并加深这一意见。例如在黄多多与贝儿的粉丝骂战中,针对黄多多的攻击意见一致集中在“心机重”;同时在骂战中另一种声音认为“芒果台乱剪辑黑贝儿”一出现,立马也“感染”了大批粉丝共同表达对湖南卫视的不满。“同仇敌忾”的心理使得群体凝聚力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群内“感染”式的传播效果明显。

2.2 选择性注意导致的群之间沟通不良

网络提供的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信息畅通的沟通渠道,但是,同样由于网络的特性,使得群体间的沟通遭遇障碍——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助于证实,从而放大原有意见。这种选择性注意使得对立的粉丝群体间的沟通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双方均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能够印证自己原有态度的信息来接受和解读,进一步强化原有的意见,而对对方提出的观点选择性忽略。如在“贝多粉”掐架过程中,攻击黄多多的粉丝们通过各种“证据”来说明多多确实“心机重”,类似天涯论坛娱乐八卦论坛中“黄多多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心机女,多处细节可证”这样的帖子比比皆是。在粉丝掐架过程中,双方群体成员在看待争论的事件时常常走向两个极端,对同一信息的解读也由此走向两个方向。综观网络粉丝的骂战,大多由小事件小话题为由头,逐渐朝着各自持有的意见极化,在骂战中的双方自说自话,群体间完全忽略沟通。

2.3 “沉默的螺旋”作用

“沉默的螺旋”使得“同仇敌忾”的意见迅速被放大,同时,为了表达自己与群体意见的一致,言语也会愈加坚定而激烈,感染式的传播与表达使得群体意见愈发极端;而群体的封闭性,会增加“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效果,激化极端现象的形成。粉丝团体日渐壮大后,就会出现成员联手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人,综观网络粉丝掐架大多都是由一方粉丝认为另一方的偶像或者粉丝行为“有罪”开始的,邓家佳在《快乐大本营》节目中说何炅爱修图,“修得变形”,随后被何炅的粉丝设定为“罪人”,双方粉丝群体开始互掐。当两个粉丝群体形成对立之后,假如团体中的某个人公开自己保持中立态度,或者客观去评价对方时,往往会遭遇到其他成员的劝说或攻击,结果可能是其他更多原本持中立态度的成员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为了减少群体压力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的观点。

2.4 辩论中的“舌战优势”

“舍战优势”表现在对战中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代表的是公义,或者是为受委屈的人代言。这样的想法使得双方都“据理力争”希望将对方从道德的高台上击落。以方舟子与韩寒的粉丝骂战为例,在这场著名的骂战中,方舟子的支持者认为韩寒“抄袭”,不能被轻易原谅,因为这是信用和道德问题;韩寒一方则认为方舟子是“自由的敌人”,以打击“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乐,居心叵测。有了“舌战优势”,谁都不会先低头,并且会更加理直气壮的以“公义”作为攻击对手的理由。

2.5 信息流瀑效应的影响

流瀑效应重在说明人们在缺乏相关的可靠信息时,很容易倾向于相信别人的传言,而这种传言很可能是错误的,当周围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些传言时,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群体极化的形成之初大多是由于一个议题的出现,随着跟该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增加,形成群体围观。受网络传播特点及网民接受心理的影响,相继增加的信息很多时候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可信的,但是人们在缺乏相关的可靠信息时,容易倾向于相信这样的传言,尽管传言很可能是错误的,但若周围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些传言时,也趋向于相信它。即当人们痴迷于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流瀑效应”就很可能发生。比如在《爸爸去哪儿2》后期,feynman眼角受伤,官方微博只是发布这一事件,并未说明是如何受伤的,但是粉丝开始了各种推测,先后有个别网友将矛头指向了贝儿,该观点经过几轮传播后越来越多的粉丝相信就是贝儿弄伤的,并且在事件的发酵中观点逐渐演变成贝儿是“处心积虑天生狠毒”,要求“严惩凶手”,尽管在过程中陆毅及吴镇宇先后发表微博声明贝儿与这件事情无关,但是仍未能堵住悠悠众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胡美玲.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生成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张启山.从方韩之争浅析网络解析网络论战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人民网传媒频道[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112/c238969-19553771-2.html.2012-11-12.

注释:

①凯斯·R.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②倒韩网[OL].http://www.daohan.org/.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