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培养浅析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89次
  • 评分4
  • 60
  • 0

韩艺飞

摘要:基于美国天赋教育的启示,在对运动人才培养的现实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的设想。认为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具有恢复竞技本真,提升运动员社会联系能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快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加强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提升我国竞技训练水平等价值。对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建构。

关键词: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学;竞技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32

当代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提示人们:一个国家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少具有运动天赋的高水平运动员;而高水平运动员的涌现则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对于运动天赋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方式。从小荷尖角的“运动天赋型人才”成长为世界瞩目的“竞技运动人才(世界冠军)”是一个天赋与训练交织、成才与成人相伴、偶然与必然并存的教育和塑造过程,也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1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研究之缘起

1.1“运动天赋型人才”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整体上是一种正态分布,但总有一些人在某一方面有超出常人的智力或其他能力或倾向性的现象,这样的儿童即所谓的天赋儿童[1]。而在身体动觉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或倾向,即能够出色的使身体动作优美,能够巧妙的处理物体等,具有出色的运动能力的人即为运动天赋型人才。每个人都应该受到适合其能力和潜能发展的教育,对于这些运动天赋型人才应该予以发现并给予特殊的促进,从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来讲,这不仅是教育平等的应有之义,也丝毫无悖于教育的民主化;从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来说,这不仅是实现竞技体育价值的有效方式,更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运动项目主要分为体能类项群和技能类项群,不同项群又存在着各种主导素质的项目,因此对于不同的项群、不同项群内的项目其运动禀赋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但主要取决于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及智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运动天赋型人才也即在上述方面具有相应能力的表现或潜能的人群。在运动选材的研究中对于各类项目运动天赋型人才的选材方法与标准已经有了相应的研究。

1.2天赋型人才教育对运动人才培养的启示

GiftedandTalentedEducation是指对天资聪颖或有特殊才能儿童实施的教育,国内一般翻译为英才教育、天才教育,港台学者较多使用资优教育这一概念[5]。英国学者法兰西斯·高尔顿早在19世纪便提出了“天才”的说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开始理性的思考“天赋”、认识“天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天赋型人才教育已经建立了100多年,形成了成熟的培养体系。而在体育领域尚未有系统研究的先例。

天赋型人才教育并不是美国人的发明,我国早有“因材施教”、“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之行。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在我国尤其体现着一种“天赋式”的教育状态,问题在于我们把天赋纯粹为一种“精英式”针对少数人且脱离群众基础的教育方式。“天赋型人才教育”强调针对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整个天才,这为我们的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明智的视角,也就是在对运动天赋型人才运动能力强化的过程中,不能够泯灭其在文化学习、职业需要、社会需要、生存需要的考量,不能忽略其作为人的“人本”诉求。对于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应该建立一种“人本观”和“综合观”,避免天赋与一般生存技能的割裂;避免运动技能培养的片面化;避免运动人才培养过程的人文缺失,体现对运动员的终极关怀。

1.3对我国现存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

目前,全国各类体校、青少年俱乐部、业余训练学校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呈现多样化格局。我们按照运动员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安排的特点将多种模式大概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集中型,即由培养后备人才的主体统筹安排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运动员集中在学校或者在少年体校、青少年俱乐部集中学习、训练。第二类是结合型,就是体育系统的各类体校和社会企业、团体建立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承担运动训练竞赛任务,教育系统的小学、中学、高校则主要负责传播文化知识,两类人才培养主体合作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而对于运动人才的培养是“圈养”还是“散养”一直是外界对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诟病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是以体工队为组织样态的运动员群体的长期集训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现国家意图、最便于政府直接管理与调度,体育资源高度集中于最高端,最易避免外界干扰、保密性极高[2]的运动人才培养制度,也是一种典型的“圈养模式”。这一培养制度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中国特色的“圈养模式”已经遭受并正经受着多方的非难,机会成本居高不下(有关研究显示我国培养一位世界冠军的成本是俄罗斯的28倍)、科学化程度不足,人性化缺位(运动员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带来了运动员伤病的严重、社会性的降低、社会联系能力的脆化、再就业困难等等)、后备人才力量日益萎缩等等问题已经摆在了“圈养模式”的面前。这一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保证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成为国际竞赛场上强者的同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对于这种集训体制所引发的负面效应质疑。

2构建中国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科学体系

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六大要素是五“W”—“H”:即运动天赋型人才的教育理念(why),教育内容(what),教育方式(how),教育时机(when),教育机构(where)及教育的参与主体(who),在这里笔者将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参与主体分为教育实施(who)者和服务对象(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对象(whom),遵循这一思路建立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学内容体系:

2.1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学的思想基础——“人文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现代社会颠覆了人生的意义,颠倒了人生的目的。现今体育大多是“竞技”和“金牌”的代名词,缺少的是体育的灵魂,即体育的人本精神。即只关注“体育”外在的表象而忽略内在于体育的“人”和“人的终生权利”[9]。各类竞技训练与运动训练的理论大都聚焦于技术,而忽略对运动员本身的关切。不仅对运动员自身造成了身心二元的伤害,也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笔者在构建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学体系时将“人文观”贯穿始终,即在整个的教育体系中体现:一是对运动天赋型人才生命的敬畏;二是对运动天赋型人才的生存意义的关怀。

2.2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参与主体

2.2.1谁有资格成为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老师

在美国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资格给天赋班授课,从美国天赋型人才教育中对“谁有资格当神童的老师”中,我们可以得到借鉴:那就是谁有资格成为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实施者:

什么样的教师、教练能够教育培养运动天赋型人才?

运动天赋型人才需要怎么样的安全保障(成长与生存)?

运动天赋型人才喜欢什么样的教练员?

运动天赋型人才喜欢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教师需要经过什么样的培训、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上岗?

教练员与教师如何根据以上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2.2.2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主体——运动天赋型人才

根据运动天赋型人才的特征与各运动项目的选材标准,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选拔具有运动天赋或潜能的儿童、少年进入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体系,首先,帮助儿童了解和识别天赋特长,然后,训练和加强天赋特长,最后,发挥和创造天赋特长价值。

2.3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内容选择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教育过程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体能和技术训练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营养供给和医疗康复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竞赛参与和激励方式

“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科技支撑

“运动天赋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

2.4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

梳理“举国体制”“圈养模式”与欧美国家典型的“散养模式”的优劣,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举国体制”支撑为基础的结合“散养模式”激励机制的符合人本、尊重人性,契合运动成才规律的新型培养方式。

2.5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运动人才培养机构是政府主导的体工队形式,伴随职业体育的发展,俱乐部培养方式逐渐兴起,在此结合各培养组织机构的特征与利益主体的多元需要与考量,建立最佳的组合方式:

“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的体工队组织机构;

“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的俱乐部组织机构;

“运动天赋型人才”的培养团队及其建设。

2.6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的时机

不同类型运动天赋型人才技术技能的训练年龄;

运动天赋型人才技术技能训练与文化教育的时间。

3我国实施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科学体系的价值

3.1恢复竞技本真,提升运动员社会联系能力

未来社会要以人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存在于世界的竞技体育从近代到现代也经历了一个“重物轻人”的历程,尤其是在中国,竞技体育领域重物轻人的现象依然严重[8]。相比国外运动员而言,中国运动员的生活较为简单——从运动员公寓到训练场,完全是一条直线。而国外运动员除了训练外,其余时间自由安排。因此,单纯以“夺标”为目标的竞技价值取向造成了运动员素质与再就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平民百姓的深度反思。运动天赋人才教育的提出就是基于“人本的视角”力求促进运动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恢复竞技“夺标育人”的本真,提升运动员的社会联系能力。

3.2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快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目标的重要环节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体育界。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我国距离体育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水平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环节。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运动天赋型人才教育实施着眼于体育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探索与挖掘,着眼于高水平教练员和专业化管理人员的开拓与培养,着眼于运动天赋型人才的天赋转化与价值实现,是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

3.3加强运动天赋型人才培养,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提升我国竞技训练水平的关键

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中非常特殊的一级学科,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其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人群所进行的“全人教育”过程,既要因人而异地最大限度发掘他们的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使其能够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又要善待善用他们的天赋资源,让善教善训陪伴其左右,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健康全人”或合格公民。

正因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天赋型运动员”作为教育学和体育学的一个特殊专题,把调和与解决天赋型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学训矛盾”,整合他们“成才”与“成人”的过程视为极其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任务。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要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才率和输送率。”为了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投入的有效性,发掘和培养天赋运动员,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解决,势必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目标的实现。

[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14019]

参考文献

[1]彭正梅.德国天赋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J].山东教育科研,2002,(10):42.

[2]卢元镇.中国竞技体育现行管理体制的制度性代价[J].体育学刊,2011,(3):7-12.

[4]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5]MCEECDYA.MelbourneDeclarationonEducationalGoalsforYoungAustralianslEB/OL].htto://www.mceecdva.edu.au/mceecdva/melboumedeclaration.25979.htmi.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4.

[9]王正伦.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略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4.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