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礼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按照“五个一流”的标准,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建设了《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经过2年的建设,课程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顺利并高质量地进行了实施,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印染技艺技能和创业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中职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桂教职成[2013]44号)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仁礼(1968.10- ),男,广西巴马县人,在职研究生班毕业,高级讲师、染整工程师、染色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主要从事染整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0 引 言
扎染和蜡染是我国民族印染技艺的瑰宝。扎染古称绞缬,织物通过扎捆、线缝、对折和串缝等防染技法,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蜡染古称蜡缬,古人以蜡画工具,饱蘸熔化的蜡液在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靛蓝、茜草等植物做成的染液中浸染,染后除去蜡质,形成蓝白两色花纹织物。扎染和蜡染作品本身蕴涵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功能,从图案设计到手工制作都离不开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扎染、蜡染的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独具特色。扎染、蜡染作品既可制作围巾、方巾、衣服,还可以制作壁挂、屏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今,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贵州安顺苗族蜡染,均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我校染整技术专业一直把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进行文本开发,即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案和制作课件,再进行文本审核;同时开发课程资源库,建设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加强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上,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体验民族印染技艺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传承和保护民族印染技艺的意识及审美意识。中职学生在制作扎染、蜡染作品过程中,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自主表现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1 文本开发
1.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开发和建设《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必须开展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调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或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将该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是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因此,制定《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标准,是该课程文本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1.2.1 课程定位
将《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定位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课程,同时也适用于中职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民族服饰等专业的拓展教育,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四学期两部分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艺中的扎染和蜡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民族印染技艺进行创业的能力。
1.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中职学校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染整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以扎染和蜡染基本技法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印染技法和民族印染图案两大特色,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而开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1.2.3 课程目标确定
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两大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知识目标以“能描述、能识记、能解释”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技能目标以“能使用、会模仿、会操作”等可测量的动名词结构形式进行描述;情感态度目标以“能与人合作、能认真完成”等动宾结构形式描述。
1.2.4 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项目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一为“民族印染概论”,内容分为“扎染发展历史认识”和“蜡染发展历史认识”两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二为“扎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扎染工具与材料认识”、“扎结基本技法练习”、“染色技法练习”、“扎染手机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图案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学习性任务。项目三为“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蜡染工具与材料认识”、“蜡染设计与制作”、“蜡染小工艺品制作”等三个学习性任务。项目四为“仿扎染、仿蜡染作品制作”,内容分为“数码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数码印花仿蜡染制作”两个学习性任务,将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
课程内容从易到难,从基本技法到技艺的综合应用,图案融入了《花山壁画》、《铜鼓纹》和《壮族绣球》等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元素,既是对民族印染技艺的传承,也有对民族印染技艺的创新;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业意识。
1.2.5 其他建议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可行的建议,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保证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3 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以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实践“培养岗位技能”为原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以学生为本,操作体验和训练贯穿全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的学习兴趣。教材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色彩应用和色彩搭配能力。教材还附录有学生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为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也称为课程整体设计,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基本信息及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进程及安排、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课后练习等11个方面。而教学进程及安排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时间分配等内容。本课程对三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覆盖了整个课程内容,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依据。
1.5 教案制定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一般先进行教学设计,后编写教案,一份教学设计可演绎成不同的教案。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教学的内容文本,也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它解决“怎么上”的问题。教案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也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教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计划学时、课题、授课班级、使用教材等基本信息及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教学特色、作业布置等十个方面内容。本课程对四个项目的1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写了教案,覆盖全部课时,一般是一次课(2课时)做一个教案,实训课4课时做一个教案,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详案。
1.6 课件制作
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通过课件明确任务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布置任务、演示操作步骤、提示注意事项、任务评价标准和作品展示等,经过课程建设,制作了课程的全套PPT课件,课件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配套。课件的制作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1.7 文本审核
教学文本主要是指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考核方案和习题库、全套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文本必须要经过评审这一关。评审人员包括了企业行业人员、外校同行教师以及修读学生各2~3名。评审人员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文本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较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随后,根据评审意见,再次对相关文本进行了修改、完善。
2 教学资源库建设
2.1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
静态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是指教学规范必不可少的文本及教学使用的图片。文本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校本教材、授课计划、题库以及全套教学设计、教案等教学资料;图片内容主要是教学、实训、生产等场景及扎染设备、蜡染工具、扎染蜡染作品等用于教学展示的图片。
2.2 动态教学资源建设
动态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件、微课、操作演示和课堂实录等动态资源,除了制作全套课件外,重点制作了《T恤扎染制作》、《绣球图案扎染》、《蜡染》和《数码仿扎染作品制作》等7个微课,录制了《绣球图案扎染》课堂实录。此外,在校园教学资源网站上,还链接了学习扎染、蜡染的网址。
3 民族印染技艺实训室建设
为《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将染整实训基地的原有的基础实验室改造成为了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配置了多媒体白板、特制的扎染中样染色机2台、扎染工具和蜡染工具各60多套,实训工位达到60多个,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为营造民族印染文化氛围,开辟了民族印染文化墙,介绍扎染、蜡染历史文化及实训室功能,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区。
4 “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质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扎染和蜡染等民族印染技艺,表面上简单易教,实际上要把古老的民族印染技艺做到惟妙惟肖,并能娴熟地教给学生,实属不易。为此,组织专业教师赴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云南大理巍山拜访民间工艺大师,学习民间扎染技艺,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制定教学设计和教案等校本培训及外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素养;通过开展业务学习、传帮带、教学技能比赛以及指导学生社团——“七彩染艺社”开展活动,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
5 课程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5.1 教学对象分析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安排理实一体化教学,第四学期安排生产性实训。
第一学期,新生刚入学,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对染整技术专业并不了解。通过展示精选的扎染和蜡染作品和介绍民族印染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充满好奇,就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讲授、演示及播放操作示范视频,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进入学习。
而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已基本学完专业课程,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对进入创造性较强的生产性实训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完成一幅幅扎染和蜡染作品。
5.2 教学方法
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模式统领全过程,利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专业知识、制作流程、操作技能、基本技巧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第一学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立足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民族印染技艺、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生产性实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进行仿岗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5.3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如以《〈绣球〉扎染制作》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为: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提出→任务布置→任务实施→教学评价。
5.3.1 学习情境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展示广西壮族绣球实物、多媒体播放学生制作的获得东盟教育联展优秀奖的《绣球》扎染作品,预设问题,师生互动,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5.3.2 学习目标提出
教师简要讲解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并提出要求,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5.3.3 任务布置
教师讲解制作流程后,播放示范操作视频,并强调安全操作事项,让学生清楚制作流程、操作技艺、操作注意事项、安全事项。
5.3.4 任务实施
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而每个小组里,每个学生均要求动手描图、缝扎、点色、 针缝、扎结、染色,但在色彩搭配、染色技能上可以小组互助、教师巡回指导及答疑;学生亲身实践,从而学会了针缝扎法、染色技能,体会民族印染技艺的神奇和魅力。
5.3.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检测。先是小组内自评和互评。小组成员填写任务评价表,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对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卫生纪律、安全操作和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评;组内成员共同对本组作品进行A、B、C等级评价。再通过小组作品展示,开展小组互评及师评。每个小组及教师对质量优秀小组用“笑脸”标签投票,评出小组第一、二、三名。
5.3.6 总结归纳
各小组长先简要总结本组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总评,表扬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的良好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5.3.7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次学习性工作任务怀有极大的兴趣,在任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十分亢奋状态,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堂。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认为任务充满了挑战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制作出的《绣球》扎染作品质量效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印染技艺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完全达到了原来设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渴望成功,教师贵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及小组间对作品进行评价,大家都争着给自己打“A”等级。在小组间投票时,每组都渴望别的小组特别是老师把“笑脸”票投给自己。获得前三名的小组同学极度兴奋,而“落后”的小组学生脸上往往会有所失望,老师觉察学生的微妙表情后,在总评时特意在语言上也给予“落后”小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即发现这些学生得到肯定后,脸上表情马上“阴转晴”,而且对下一次课充满了期待。
5.4 教学效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开课以来,成为了染整技术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技能提升快,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自信;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族印染技艺的魅力,从而喜爱民族文化,达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
6 课程建设成果
《民族印染技艺》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文本建设配套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并通过了企业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以及修读学生的评审。课程教学得到了很好地实施,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经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生产性实训,均能亲手制作、完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扎染和蜡染图案,并在中国-东盟教育联展中获得了优秀奖,2名教师的作品也获得优秀奖。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所创作的扎染和蜡染优秀作品,在学校染整实训基地的展示窗及民族印染工艺实训室的展墙上展出,学生社团“出彩染艺社”成员的作品在校园中“热卖”,师生身穿自己制作的扎染T恤点辍了校园,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和专业名片。教师主讲的本课程中主题为《〈绣球〉扎染制作》的课堂参加由学校举行了“锦虹杯”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区内著名职教专家评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获得了比赛二等奖。
与此同时,有三位参与《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教师,发表了4篇相关研究论文,参与了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了校本教材;创新性地制作了7个微课,并尝试把传统民族印染技艺图案与数码印花结合起来,在传承了民族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7 结 语
按照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的教学条件和一流的教学效果等“五个一流”的标准,建设了《民族印染技艺》品牌课程,并得到顺利、高质量的实施,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